守拙成器,功不唐捐:致考研路上的你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02:30 3

摘要:孩子们,当你点开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正埋在厚厚的复习资料里揉着发酸的眼睛,也许刚做完一套模拟题正为正确率发愁,也许在深夜的台灯下感到疲惫又迷茫。这些时刻,我多想给你讲讲那个两百多年前的湖南书生——曾国藩。

2025年9月17日 星期二 雨

孩子们,当你点开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正埋在厚厚的复习资料里揉着发酸的眼睛,也许刚做完一套模拟题正为正确率发愁,也许在深夜的台灯下感到疲惫又迷茫。这些时刻,我多想给你讲讲那个两百多年前的湖南书生——曾国藩。

他和你们一样正面临人生大考,却比你们艰难得多。家族五百年没出过一个秀才,他连续六年落榜。第六次参考时,考官竟把他的考卷当反面教材张贴示众,批语“文理不通”像鞭子抽在脸上。最难堪的是那个深夜苦读的故事——他在书房反复背诵一篇文章,梁上小偷都听会了,他却还在磕磕绊绊。当小偷流利背完全文嘲讽他“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时,那种羞耻足以让任何人崩溃。

但就是这个被小偷嘲笑的人,后来成了晚清第一名臣。你知道他是怎么翻身的吗?第七次考试前,他做了三件事:把考官评语钉在墙上天天看,抄录范文逐字对比,读到不懂的句子绝不往下翻。就像你们现在整理错题本,一句一句啃英语长难句,反复演算总错的数学题。第二年他不仅考上秀才,更在四年后冲进翰林院——相当于今天普通二本生考进北大清华直博班。

等你读到他在翰林院的日子,会更明白什么叫“卷”。周围全是世家天才,别人吟诗作对他连典故都听不懂。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双非学子突然进了清北牛剑学霸圈,小组讨论时连话都插不上。可他偏在日记里写:“人之才力有长短,吾当以勤补之。”这话现在看可能老套,但他真把“勤”字做到极致——制定“十二日课”:清晨练字,上午读经,中午静坐,晚上读史,病到高烧裹着被子还要完成当日任务。三年后,当初笑他土气的同僚都来请教文章。

这些故事不是让你效仿古人作息,而是想让你看见“坚持”两个字的分量。曾国藩的科举路走了整整七年,你们的考研备战不过一年;他面对的是全省嘲讽,你们面对的只是做错的题和背不完的书。当他终于身披翰林官服回望来路时,最感激的恰是那些蹲在角落逐字啃书的深夜——正是那些时刻,让他从泥土里长成了乔木。

现在总有人说考研太卷了,但哪们个时代不卷呢?曾国藩那会儿全国秀才录取率只有1%,现在研究生录取率超过30%。真正的差别不在于竞争多激烈,而在于多少人早早就放弃了。就像那个梁上小偷,明明有过目不忘的天赋,却只想走捷径,最终成了历史的尘埃。而曾被嘲笑“笨”的曾国藩,靠着最朴素的勤勉,让家族基因彻底改变——此后两百年,曾家出过院士、学者、教授两百余人。

你手机里可能存着无数学习方法论,收藏过各种高效笔记术,但最后让你走进考场的,一定是日复一日坐在冷板凳上的坚持。就像曾国藩说的“守拙”,承认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甘愿多花三倍时间;接受会反复出错,所以把错题磨到烂熟于心。这种精神在快节奏的时代尤其珍贵——当所有人都想找捷径时,那些愿意下笨功夫的人反而走了最远的路。

备考路上你会经历很多次“第六次落榜时刻”:模拟考崩盘、单词背了又忘、政治选择错一片。这些时刻不妨想想曾国藩把批评示众的考卷揭回家时的样子——他不是不痛,只是选择把羞辱裱成前进的坐标。每次想放弃时问问自己:是真的坚持不下去了,还是只是今天太累了?给自己煮碗面,睡一觉,明天太阳升起时,再打开书试试。

他晚年给子孙写信时说:“拙不可怕,可怕的是懒;输不可怕,可怕的是停。”这句话穿越两百年,现在送到你手里。考研不只是场考试,更是一次学会如何与困难相处的成人礼。那些啃专业课时死磕的细节,那些英语阅读里磨出的耐心,都会在你未来的人生里变成更宝贵的东西——比如做项目时不放弃的韧性,面对挑战时不信邪的蛮劲。

最后借用曾国藩家书里的话与所有考研孩子共勉:“用功不求过猛,但求有恒。”不必强求每天学够15小时,但要保证每天都能打开书;不要因为一次错题就否定自己,而要像那位古人那样,把每个不会的知识点都当作即将攻克的堡垒。

当春天的录取通知书飞到手中时,你们会感谢这个冬天没有放弃的自己——就像历史感谢那个无论多难都坚持读书的湖南书生。人生的答案永远不在聪明人的嘲笑里,而在坚持者的脚步。

来源:精进的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