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年人的疲惫确实是个难解又难绷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很多打工人日常的问题。根据此前针对来自32个国家的数据的分析,有多达1/5的健康成年人曾表达自己太过疲惫。持续感到疲倦是人们就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医生通常将其简称为TATT(Tired All The Tim
科学有太多难解之谜。暗物质到底是什么?人类为什么有意识?我们是不是宇宙中孤独的生命?还有……为啥我总感觉那么累呢?
成年人的疲惫确实是个难解又难绷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很多打工人日常的问题。根据此前针对来自32个国家的数据的分析,有多达1/5的健康成年人曾表达自己太过疲惫。持续感到疲倦是人们就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医生通常将其简称为TATT(Tired All The Time)。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就疲劳原因给出明确医学解释,而医生除了通过血液检查以求显而易见的营养缺乏等因素外,也无能为力。
那么多身体无碍之人感觉身体被掏空,从热量收支的角度看,显然是很诡异的情况。如果精力是否充沛只取决于你摄入与消耗的卡路里水平,那么作为很容易就摄入远超身体所需的热量的现代人,就不该出现任何疲劳问题。
简而言之,我们能感觉到的能量/精力,或者说“主观活力”(subjective vitality),并非油箱上的简单读数;它是身体和大脑持续进行的、有理有据的综合预估:机体可用能量有多少?已消耗能量有多少?剩余能量是否足够用于下一步任务?这些动态预测动态地决定着我们的精力水平。
为何屯粮太多,
反而人困马乏?
上述能量感知,算是所谓“内感受”(interoception)的一个例子。内感受指感知机体内部信号从而了解自己对外部世界的适应情况的能力。若出现问题,例如身体感觉能量不足,这些信号会促使我们采取行动以解决问题。围绕内感受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感觉、情绪和动机都基于身体与大脑之间持续且不断变化的对话。
能量是这种对话过程的产物。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提高自身能量水平不单要靠多吃饭菜或摄入补品;我们要搞清楚,在身体-大脑对话中,关于节约能量的信号来自哪里,然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或许,问题在于细胞的能量释放。或许,大脑预见到某些身心层面的挑战,于是主动保留部分能量以备不时之需。也可能,诸如压力或感染之类的因素占用了过多身体资源……无论是何原因,结果都是你被掏空。当然,命延长了30年,这无疑是奇迹,但它未能很好地增加我们健康享受生活的时光,即所谓的健康寿命。根据2021年的一份估计,现在全球人民平均要承受大约9年的病痛岁月。我们更需要消除疲劳,对症下药那种。
线粒体是细胞内生产能量的结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马丁·皮卡德(Martin Picard)指出,现在是时候将医学研究的焦点从疾病治疗转向洞察健康本质了。关键在于深入理解能量在身体内的流动方式。
拥有还原主义科学的工具使我们偏离航道。如果没法进行测序,如果没法在显微镜下观察,没法在示波器上测量,它就不是合适的研究对象。我认为这种定式让我们错过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皮卡德曾师从线粒体研究先驱、遗传学家道格·华莱士(Doug Wallace)。线粒体作为细胞的工厂,将食物分子转化为可被细胞利用的化学能量。而华莱士等人研究发现,当线粒体不能有效工作时,人就会感到困倦。皮卡德基于此发现,创立了一个新领域,即线粒体心理生物学(mitochondrial psychobiology),旨在探索“线粒体的能量”释放与“我们感受到的精力充沛程度”间的双向关系。另有研究显示,健康人群也可能由于很多因素而遭遇线粒体问题,其中一些因素几乎肯定就是推动TATT流行的力量。
对线粒体来说,燃料过剩反而可能导致最大的能量损耗。这一离谱状况的机制或许是:线粒体通过一系列精细的生化步骤渐进地释放能量,假如集中摄入过多燃料,它们不得不暂停产能,以便细胞专心储存多余能量以备后用——这反而导致短期可用能量减少。
高糖饮食的危害格外显著。研究表明,高糖饮食会导致线粒体效率低下,带来情绪问题和疲惫感。有趣的是,如果选择低碳水、高脂肪的生酮饮食来大幅减少糖分摄入,这种对线粒体的“挑战”可能会带来相反效果。
高糖饮食会导致线粒体效率低下,使人陷入情绪问题和倦怠状态
健康的新定义:
不在病没病,而看活不活
此外,无论是情绪层面的还是感染或创伤等生理问题造成的压力,都会影响能量状态。
皮卡德与同事此前调查发现:压力会使细胞消耗能量的速度增加60%;部分原因在于线粒体也会分泌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后者会发出“需要能量来应对挑战”的信号。
压力和高糖饮食会影响身体的能量系统,导致疲劳感
压力不仅侵蚀精力,也能从更广泛的层面扰乱身体-大脑能量计算。
美国东北大学神经学家丽莎·巴雷特曾提出过“身体预算”(body budgeting)的概念,用以描述大脑管理能量供应以维持生存的关键作用。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大脑生成对外界环境的“最佳预测”,再根据感官反馈作调整。当预测与实证不相符,这种误差信号就会转化为或好或坏或疲劳或有劲的躯体感受。“我们把这些当作对身体代谢状态的总体概述。”
重要的是,大脑对代谢状态的评估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便睡眠充足,只要一想到有桩苦差事等着自己,就感觉疲乏;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则意外喜讯能让人瞬间满血复活。身体的实际能量储备并无变化,但大脑对可用资源的预判改变了能量感知。
牛津大学专家阿兰·戴维斯(Arran Davis)主导的一项工作表明,上述预测之力对人体能量消耗有着显著影响。假设一个人被要求锻炼到精疲力竭,期间若能获得朋友支持,他可以坚持练更久,并在力竭前燃烧更多卡路里。
用戴维斯的话说,当大脑确信有人提供帮助时,就能更深入挖掘机体的能量储备。“社会支持指示我们,周围有足够资源来帮助恢复,因此可以更轻松地利用身体资源。”
事实上,在身体-大脑能量评估过程中,输入信号非常繁杂,有些是生理上的,有些来自心理层面,还有很多是无意识运作的,因此对科学家来说,客观测量疲劳感是艰巨挑战。不过有几种“生物标记物”或可用于反映生理过程和主观的活力或疲劳感。
一种是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这是一种细胞在压力下释放的代谢信号分子;当机体遭遇感染、组织损伤或精神压力时,释放反应即被触发。
剑桥大学内分泌学家斯蒂芬·奥拉希利(Stephen O'Rahilly)表示,GDF-15似乎是种通用的求救信号,可以告知大脑需要节省能量。
GDF-15或许也能解释为何疲劳问题随年岁增长而加剧。GDF-15是可靠的衰老标志,其在血液里的水平每十年上升25%。
皮卡德推测这也与能量预算有关。他曾于2024年发表论文指出,包括疲劳在内的许多衰老症状,都源于细胞积累损伤,而修复所需的能耗过大。
当代谢废物堆积时,细胞会向大脑发送求救信号,触发全身节能模式。皮卡德解释道:“GDF-15会大声宣告,这儿代谢超载了,请求削减开支、萎缩肌肉、抑制激情、变白头发。这些都是节省能量的策略。”
科学家还关注了其他多种不同的生物标志物。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召集一群健康和衰老研究专家,研讨出一个关于健康的新定义:评判健康的依据并非“没有疾病”,而是所谓的“活力容量”(vitality capacity),即身体从食物里提取足够能量以维持良好运转的能力。
专家团队探索了几种有望用于评估健康活力水平的指标——从肌肉力量到血液炎症标志物,再到简单的自我状态评估。其中一个颇具前景的方法源于团队领导者之一、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老年学家伊万·鲍特曼斯(Ivan Bautmans)在20年前的博士研究:借助一款手持设备简单测试肌肉疲劳速度。
此装置可以计算某人在尽力紧握设备的情况下,需耗时多久才会失去其最大握力的50%;再结合关于此人当前能量水平的问卷,可得出一个总评分,从而一定程度上呈现其身体和精神能量水平。
鲍特曼斯表示:“这是个替代指标,能反映生理机能是否失衡或出故障。”
一项针对近1000名中年人的调查显示,总评分最低者相比较高者,前者血液中出现低度炎症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更高。这一点很关键,因为慢性炎症是已知的衰老驱动因素;另一个疑问也随之而来:如果收到足够的警告,给出正确的干预,我们能否够延缓衰老过程本身?
你发如白,分配了压力
我锻炼,年轻了谁?
皮卡德与同事开展的一项工作提供了希望。他曾听闻轶事报告称,有时白发会从根部开始重新变黑。对此颇感兴趣的皮卡德招募了14名有过这种经历的志愿者参与调查,最终发现,他们生命中的压力时期似乎与头发变白阶段有关;而当压力消失,白发又恢复黑色。
皮卡德认为,此种现象源于身体-大脑系统暂时性地将原本用于头发黑色素合成的能量转移至更紧要的任务。“当压力减轻后,一部份能量预算得以释放,回归‘染发’工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自然衰老进程中的青丝成雪能被逆转。但我们的确看到,衰老的速度有着超乎过去想象的可塑性。
将疲劳视为身体与大脑对话的结果,也为理解慢性疲劳综合征 (CFS,又称肌痛性脑脊髓炎)提供了一种新视角。CFS的症状难以解释。若能更深刻洞察此症涉及的通路,将有助于医生锁定问题区域。例如,此前有研究将CFS与多种因素相关联,包括:血流减少,导致线粒体缺乏燃料;慢性炎症,消耗身体储备;参与能量预算的内感受处理中心,即脑干遭遇工作瓶颈。
有了关于能量和活力的新认知,我们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制定应对疲劳的新策略。
一个选项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家艾丽莎·埃佩尔(Elissa Epel)提出的“深度休息”(deep rest)。埃佩尔研究过冥想和祈祷等沉思练习的心理益处,认为此类练习之所以增进了幸福感,原因之一是它们能带来身心平静,使大脑不那么迫切地寻求防御收缩、储备能量。
饮食与运动也影响着我们的能量分配。含糖零食已被证实会通过扰乱线粒体功能而导致情绪和体能问题,所谓“碎片化锻炼”(exercise snacks)则可产生相反效果,定期、规律性的运动更能通过清除老旧低效的线粒体、生成全新高效线粒体,来迫使身体提升产能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你的身边人会切实影响你自己的能量水平!因此,无论有多忙,不管是不是偶堕管不住嘴与迈不开腿的“深渊”,我们都还可庆幸:人类是社会动物,我们的身心与社会环境高度联结,总有人能拉自己一把!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