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绪管理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核心。面对负面情绪,首先要学会 “觉察”,当感到愤怒、焦虑或沮丧时,先停下来感受情绪,而非被情绪控制;
心理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如同身体健康需要日常保养一样,心理健康也需通过持续的积极行动来维护。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常出现,若不及时疏导,可能影响心理状态。
掌握日常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挑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下从四个方面分享具体做法。
学会情绪管理,及时疏导负面情绪
情绪管理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核心。面对负面情绪,首先要学会 “觉察”,当感到愤怒、焦虑或沮丧时,先停下来感受情绪,而非被情绪控制;
接着可通过合理方式释放情绪,比如向信任的人倾诉,将内心的委屈和压力表达出来,也可通过写日记梳理情绪,或通过运动、唱歌等方式宣泄;
此外,还可尝试 “情绪转移法”,当陷入负面情绪时,立刻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中,如看电影、画画、养花等,让注意力从负面事件转移到积极事物上,避免情绪持续内耗。
经营良好人际关系,获得情感支持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为心理健康提供有力支撑。日常中,要主动维护与家人、朋友的联系,定期与家人沟通生活近况,分享喜怒哀乐,让家庭成为温暖的 “心理港湾”;
与朋友保持互动,可约着一起吃饭、散步,在彼此需要时提供帮助,这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能缓解孤独感,增强心理安全感;
同时,要学会真诚待人,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换位思考,避免因矛盾冲突引发负面情绪,健康的人际关系会让人在面对困难时更有底气,减少心理压力。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身体状态与心理状态紧密相关,健康的生活习惯能为心理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作息上,要保持规律,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保证 7-8 小时的充足睡眠,长期熬夜会打乱内分泌,加重焦虑、抑郁情绪;
饮食方面,均衡搭配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高糖、高油、高盐食物的摄入,避免因饮食不当影响情绪波动;
运动是调节心理的 “天然良药”,每天坚持 30 分钟左右的运动,如慢跑、跳绳、瑜伽等,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 “快乐激素”,有效缓解压力,提升情绪状态。
调整认知心态,培养积极心理韧性
积极的认知心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培养心理韧性。首先要学会 “接纳不完美”,接受自己的缺点和生活中的遗憾,避免因过度追求完美而产生自我否定;
其次,面对困难时,尝试用 “成长型思维” 看待问题,将挫折视为成长的机会,而非不可逾越的障碍,比如工作失误后,思考 “从这件事能学到什么”,而非陷入自责;
此外,要学会 “感恩”,每天花几分钟回忆生活中的小美好,如家人的一句关心、朋友的一次帮助,感恩能让人聚焦积极事物,提升幸福感,减少负面情绪的干扰。
维护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需要复杂的方法,而是要将这些简单的做法融入日常生活。无论是管理情绪、经营人际关系,还是养成健康习惯、调整心态,只要坚持下去,就能逐步提升心理调适能力,拥有更稳定、积极的心理状态。
记住,关注心理健康不是 “矫情”,而是对自己负责的重要表现,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来源:天津圣安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