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 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进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01:29 4

摘要:传统产业的“谋变”、未来产业的“聚变”、新兴产业的“智变”,正交织成为成都工业2025年高质量发展“起势”的立体图景。当传统制造业遭遇增长瓶颈,成都以“智改数转”为钥匙,开启了一场从“制造”到“智造”的深刻变革。《2024年先进制造业城市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以需求为导向 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进阶

□张敏

传统产业的“谋变”、未来产业的“聚变”、新兴产业的“智变”,正交织成为成都工业2025年高质量发展“起势”的立体图景。当传统制造业遭遇增长瓶颈,成都以“智改数转”为钥匙,开启了一场从“制造”到“智造”的深刻变革。《2024年先进制造业城市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市上榜“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第8位,比前年上升1位。目前,成都市已有3117家规上企业完成改造,覆盖率突破60.7%。规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1.6%(较2023年增加7.2%),5家企业项目入选首批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6家企业入选2025年国家级5G工厂,成功获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三项国家级试点。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正重塑着成都传统制造业的基因。

现状

部分传统产业企业已迈出坚实步伐

成都的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食品、家居、鞋业、包装、建材、机械加工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广泛分布于温江、新都、郫都、双流、青白江等区域,形成了若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郫都区的川菜调味品产业、邛崃白酒、新都家具等,均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2025年开局,成都工业以“起跑即冲刺”的姿态,跑出新一年的“起势”。这得益于成都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截至目前,成都已累计建成283家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形成了“雁阵式”转型梯队。在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成都部分传统企业已迈出坚实步伐。如,成都一生物科技公司依托温江绿色食品产业优势,打造数字化调味品智能工厂,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生产效率提高43.55%。在双流区一电气公司,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与数字化管理系统,月产能翻倍,综合能耗降低30%。

尽管成效显著,成都传统产业的整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仍参差不齐。大部分中小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转型进程缓慢。部分企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此外,传统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存在分散化问题,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据《成都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传统制造企业超过1800家,实现产值约48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接近35%。然而,这些企业普遍面临“三低一高”的困境: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数字化程度低、资源能耗高。

问题

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当前,传统制造业转型面临“三大难”:

一是转型乏力。一是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数字化基础,对“智改数转”认知不足,缺乏专业团队和系统规划。调研显示,超过60%的传统制造企业尚未建立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更遑论MES(制造执行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软件应用。二是转型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部分企业主仍抱有“小富即安”心态,认为“机器换人”不如“人多力量大”,且对政策红利持观望态度。

二是专业人才短缺。成都智能制造领域专业技师缺口严重,企业“招工难”与“留人难”并存。某服装厂车间负责人表示:老工人看不懂新界面,关键岗位人员离职,产线直接瘫痪,留下的人把系统当“背锅侠”,数据录入回潮成Excel,投资“打水漂”,既懂制造业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转型步伐。

三是产业链协同不足。一是产业“同环不同圈”,物理距离拉低协同效率。主机厂与配套厂“双城”分布,部分产业的龙头企业,与关键零部件产能空间距离为60公里—100公里,平均物流时间2.5小时,远高于长三角1小时配套圈。再加上缺少“链式”分工,导致一条齿轮生产线可能在A园区试制、B园区热处理、C园区装配,物流成本叠加15%,交货周期拉长30%。二是数据标准不统一、安全风险高,企业数字化改造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某机械制造企业一条产线同时跑三个不同类型的产品,通信协议语言混用,数据采集要先过5道转换网关。

当前,外部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凭借低成本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国内消费升级倒逼产品迭代,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日益严苛,欧盟“碳关税”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将面临巨额关税。成都作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必须在“窗口期”内完成“突围”。

路径

以需求为牵引,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转型发展

面对“不得不转”的形势,要坚持“分类施策、示范引领、产业链协同”,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转型路径。

创新策源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成都大院大所等科技资源密集的优势,把大院大所从“学术高地”变成“产业自来水”。建立“链长+副链长+牵头部门+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推进机制,面向轨道交通、航空装备、绿色食品等9条万亿级产业链,推出“企业出题,悬赏公关”模式,持续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榜单”,由链主企业提出“卡脖子”指标,财政按“揭榜”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增强企业转型动力。二是建设中试“共享超市”——把实验室成果装进工厂传送带。依托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建设市场化中试超市(天府绛溪实验室、未来科技城、青白江新材料基地等),面向中小企业开放,财政对使用中试设备、产线的企业予以一定金额的补贴,降低企业转型的试错成本,进一步提高转型认知。 深化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工业软件等应用,打造一批全球“灯塔工厂”、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人才筑基方面。推动创新机构联合算力中心、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针对性开展职业素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搭建传统产业企业专业人才对接平台,推进传统制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人才供需对接,支持企业与高校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人才实训基地等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鼓励传统制造企业积极参与“蓉城英才计划”“成都蓉漂计划”“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等人才计划,持续评选产业领军人才,通过开展企业家高级研修班等活动加强优秀企业家培育,筑牢产业转型升级的根基。

产业链协同方面。一是依托青羊区航空整机+高端军工、武侯区微波射频+数字健康、温江区医药健康+绿色食品等区域产业聚集区基础,推进专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传统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配套,规划建设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园区,提供标准化厂房、办公用房等,吸引中小企业入驻,引导企业向专业化园区集聚。二是培育产业集群。围绕传统产业优势领域,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打造高端产业集群,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协作配套,降低转型成本,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集群体系,分级分类开展优势企业培育,制定一企一策“企业上台阶”行动方案,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附加值高的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瞪羚企业,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协作,可与德阳、绵阳等地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推动传统产业跨区域布局,优化区域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以需求为牵引,把“创新策源”做成产业公共品,把“人才”变成共享基础设施,把“产业链”拆成跨域分工图,逐步破解“不敢转、不会转、没钱转、转不动”的普遍性难题。让转型成本从企业单边承担变为全社会共担,最终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为西部乃至全国提供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路径。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