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拼命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报最贵的补习班,削尖脑袋想让他进名校,以为这就是对孩子负责,就能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咱们老祖宗传下来,说了几千年了。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这话有点重,有点老套。
拼命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报最贵的补习班,削尖脑袋想让他进名校,以为这就是对孩子负责,就能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可直到过了半辈子,到了这五十多岁,回头看看,才慢慢咂摸出点不一样的味道。
看着身边那些孩子真正有出息、活得明白、内心丰盛的家庭,再对比自家孩子,心里那点“醒悟”,就像雨后春笋,一点点冒出来。
这醒悟是什么呢?
不是别的,就是发现那些优秀孩子的背后,他们的父母,身上往往都沉淀着一些共同的、看似平常却极其重要的习惯。
这些习惯,无关乎财富多少,无关乎地位高低,而是关乎一种更深层次的家庭教养和人生智慧。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我人到中年才“痛彻心扉”领悟到的,那两个培养出息子女家庭中,父母身上共通的宝贵习惯。
年轻时,我们总想着怎么“做”一个好父母。
给孩子买什么,教孩子什么,帮孩子规划什么。
眼睛啊,心啊,全都扑在孩子身上,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都捧到他们面前。
结果呢?
我们可能忙着给孩子讲道理,自己却在生活里一地鸡毛。
我们可能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己却早已放弃成长,刷着手机打发时间。
我们可能教育孩子要诚信友善,自己却在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甚至背后论人是非。
《大学》里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这话的意思是,想让天下太平,先治理好国家;想治理好国家,先管理好家庭;想管理好家庭,先修养好自身品德。
看,古人早就把顺序说明白了:修身,才能齐家。
父母自身的修为,才是家庭教育最坚实的基石。
1、身体力行,是最高级的“言传”
孩子不是听我们说了什么,而是看我们做了什么。
父母的行动,就是无声的课堂。
我认识一位老先生,快七十了,依然每天坚持晨练、读书、写字。
他的儿子,是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不仅事业有成,待人接物也十分谦逊有礼,而且同样热爱运动和学习。
有人问他儿子成功的秘诀。
他儿子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我只是觉得,我爸都这把年纪了还在努力,我有什么理由懈怠呢?”
你看,父亲的自律和坚持,就像一颗种子,早已在儿子心里生根发芽。
曾国藩家训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不仅仅是他写给子弟的那些谆谆教诲,更是因为他本人一生克己修身,勤勉治学,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为人处世,都力求做到极致。
他要求子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了。
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管用一百倍。
父母热爱生活,孩子就不会觉得日子无趣。
父母积极进取,孩子就不会轻易选择躺平。
父母真诚善良,孩子的心地就很难歪斜。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父母自己活成一束光,才能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2、管理好情绪,给孩子一个平和的家
很多父母,在外人面前和和气气,回到家却把最坏的脾气给了最亲的人,尤其是孩子。
工作不顺心,对着孩子吼。
夫妻闹矛盾,拿孩子撒气。
心情烦躁了,对孩子横眉冷对。
我们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他们敏感得很。
父母的情绪,就像家里的天气。
父母情绪稳定,家里就阳光明媚,孩子心里就踏实、安全。
父母情绪失控,家里就狂风暴雨,孩子心里就恐惧、焦虑。
心理学上说,一个在父母情绪阴晴不定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难建立起真正的自信和安全感。
他们要么变得小心翼翼,看人脸色,要么变得叛逆暴躁,用对抗来保护自己。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他们知道,家是港湾,不是战场。
即使有压力,有烦恼,他们也会选择用成熟的方式去处理,而不是迁怒于孩子。
他们会给孩子一个稳定、温暖、可以自由呼吸的成长环境。
这样的孩子,内心往往更平和,更有韧性,也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记住这句: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想让复印件精彩,必先雕琢好原件。
我们不必追求完美,但要持续自我成长,努力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这,才是给孩子最宝贵、最持久的财富。
很多父母爱孩子,爱到什么程度呢?
爱到恨不得替孩子活。
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大到将来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和谁结婚……都想一手包办。
美其名曰:“我这都是为你好。”
可这种“好”,往往是枷锁,是束缚。
它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承担责任的机会。
养出来的孩子,要么是缺乏主见、依赖性强的“妈宝”,要么是内心压抑、一心想要逃离的“叛逆者”。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他们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实现父母未竟梦想的工具。
他们要做的是陪伴、引导和支持,而不是控制、设计和包办。
1、给予空间,允许孩子“试错”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不断修正的过程。
害怕孩子摔跤,就不让他走路,那他永远学不会奔跑。
害怕孩子选错,就替他做所有决定,那他永远学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聪明的父母,会给孩子探索世界的空间,允许他们在安全范围内去尝试,去犯错。
孩子做错了事,重要的不是劈头盖脸一顿责骂,而是引导他分析原因,承担后果,从中吸取教训。
这就像学骑自行车,父母扶着车后座,看着他摇摇晃晃,心里紧张,但总要在某个时刻,悄悄松开手,让他自己去掌握平衡。
可能会摔跤,可能会哭泣,但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学会。
纪伯伦在他的诗里写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这段话,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我们能做的,是提供支持,是传递经验,但最终的路,要靠孩子自己走。
2、倾听理解,而非一味“说教”
很多时候,亲子间的矛盾,源于沟通的错位。
父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孩子总觉得父母“不理解”。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很多父母习惯了用“说教”代替“倾听”。
孩子跟你分享学校的趣事,你可能心不在焉,或者马上转到学习上:“玩得开心就好,但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跟你倾诉烦恼困惑,你可能急着给出建议,或者直接否定:“这点小事有什么好烦的?”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跟你沟通了。
心门关上了,你再想进去,就难了。
智慧的父母,懂得放下身段,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认真听他在说什么,感受他的情绪,理解他的想法。
即使不认同,也要先表示理解,再说出自己的看法。
沟通,是心的交流,不是理的辩论。
当你真正用心去听,孩子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他才可能敞开心扉,也才可能听得进你的建议。
3、相信潜力,耐心“静待花开”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花期不同。
有的迎春早放,有的夏荷婷立,有的秋菊傲霜,有的寒梅报春。
可我们很多父母,太着急了。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焦虑。
看到自家孩子成绩平平,就失望。
于是,催促、比较、打压……各种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其实,大器晚成者,比比皆是。
姜子牙八十遇文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行,而是我们缺乏耐心去等待。
优秀的父母,懂得欣赏自己孩子的独特性。
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成长节奏。
他们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而是关注孩子自身的进步。
他们给予鼓励,提供支持,然后,耐心等待。
就像园丁呵护花木,浇水施肥,除草捉虫,然后,静静等待它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绚烂绽放。
记住这句金句:最好的爱不是紧紧束缚,而是给予翅膀,目送他们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放手,不等于放任。
是信任,是尊重,是相信他们有能力应对自己的人生。
结语
五十多岁,人生过半。
回首望去,才渐渐明白,养育子女,其实也是一场自我修行。
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却常常忘了,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自身的成长和智慧。
第一个习惯:言传身教,做最好的自己。
你是什么样的人,比你要求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重要得多。
你的行动,你的品格,你的情绪,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
第二个习惯:尊重独立,保持界限。
给孩子空间,让他去探索;给孩子信任,让他去选择;给孩子时间,让他去成长。
爱不是控制,而是滋养和成全。
这两个习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一生的修为。
但请相信,当你努力践行这两个习惯时,不仅仅是你的子女会受益,你自己的人生,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丰盈和通透。
家庭就像一棵大树,父母是根。
根深,才能叶茂;根正,才能干直。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滋养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的智慧之根。
朋友们,关于子女教育,您是否也有相似的感悟?
来源:健康艾伯特9W9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