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民要翻天?民调曾显示67%的人不赞成“一中原则”这是为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0 17:24 2

摘要:然而,令人错愕的是,恰在大陆经济、军事突飞猛进之际,岛内“独化”情绪却急剧升温。

多年来,大陆始终坚持以和平方式追求统一目标。

每次与台岛接触,基本都是单方面让步,从不计较得失。

按常理,两岸综合实力差距拉大,统一理应水到渠成。

然而,令人错愕的是,恰在大陆经济、军事突飞猛进之际,岛内“独化”情绪却急剧升温。

不是渐渐削弱,而是愈演愈烈,甚至公开叫嚣,令人难以理解。

岛内民意变化

多年来,大陆始终坚持以和平手段推动统一进程。

在面对台岛问题时,一直以宽容姿态示人。让利成为常态,争利反而几乎从未出现。

无论是贸易便利,还是文化交流,大陆始终扮演着主动给予的一方。

按理来说,随着综合国力的节节攀升,两岸力量对比早已今非昔比。无论通过政治施压,还是经济吸引,大陆对台的主导地位愈加巩固。

从逻辑上推演,两岸和平统一本应是一条水到渠成的大道,时间不过是个变量。

但现实往往出人意料。尤其在近几年,大陆经济与军事实力突飞猛进之时,岛内“独化”浪潮反而迅速膨胀。

表面的稳定之下,离心倾向愈发明显,令无数人困惑不解。

2023年,大陆出手了。针对美台不断勾连的挑衅行为,大陆展开了大规模“围岛”军事演练,同时启动对台贸易壁垒调查,逐步收紧了持续几十年的让利政策。

就在这种高压氛围下,台湾民意基金会公布了一项耐人寻味的民调。

数据显示,67.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这个数字沉甸甸地摆在那里,无法忽视。

意味着近七成的台湾民众,已经不再认同两岸同属一国的事实。这对大陆而言,无疑是一记警钟。

民心的流失并非无缘无故。首先,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一代人在岁月流转中逐渐凋零。

更致命的,则是民进党长期以来系统性地操纵舆论,篡改历史教科书,淡化国家认同。

几十年如一日的“去中国化”教育,彻底改写了年轻一代的思想结构。

民进党之所以能够连续执政,绝非偶然。如果没有岛内普遍的“谋独”共识作为支撑,仅靠操作选举根本难以维系长期执政。

从这个角度看,岛内民意的结构性变化,已经不容小觑。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台湾内部的民调存在偏差和操控的可能性。民进党操纵民调、制造舆论气氛,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但即便如此,大势仍然清晰可辨:统一的社会基础正在被一点点侵蚀。

更令人忧心的是,就连国民党这支传统上支持统一的力量,如今也在立场上频频后退,言辞日趋模糊。

岛内的“亲中派”日渐式微,“谋独派”反客为主,已成不争事实。

而真正的问题远不止于此。

两岸之间,连一场正式的和平统一谈判都未曾启动。

台当局一边高喊所谓“和平”,一边却拒绝与大陆进行任何实质对话。

教育领域的变化尤为刺目。

“中国史”在台湾的教材中被大量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虚构出来的“东亚史”。

年轻一代对中国认同感的流失,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一些青年甚至在公开场合认日本为祖宗,数典忘祖,荒谬至极。

民进党的“去中国化”工程,可以说“功勋卓著”,而这背后,是整个台湾社会认知体系的系统性崩塌。

刻意切断联系

在台湾岛内,“去中国化”,是一场深刻而系统的社会工程。

它不仅限于政治领域,更深入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凡是与中华文明、祖国大陆有关的元素,无论是街头巷尾的招牌文字,学校课堂的历史教材,还是机关单位的名称设置,甚至包括思想观念与价值认同,都成为清除打击的对象。

这场运动背后,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是推手和主导者。

他们将“去中国化”包装成所谓“本土意识觉醒”,实质目的却是赤裸裸的政治操弄。

他们要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联系,要模糊台湾人民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归属感。更深一层,是为“谋独”开道,为自己长期执政铺路。

自1987年台湾解严后,局势开始发生变化。打着“民主化”“本土化”的旗号,“台独”分裂思想迅速渗透社会各阶层。

30余年过去,这种思想像暗流一般,持续冲击着台湾民众的认知结构。过去清晰的历史认同,如今变得支离破碎;过去自然的民族情感,如今被人为制造出的隔阂取代。

在这场意识形态重塑中,最典型的就是所谓“台湾民族论”。

这一理论声称,台湾岛上居住的不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是一个全新的“台湾民族”。

在他们的叙事中,“台湾人”与“中国人”在文化、社会、价值观上完全割裂,毫无关联,甚至互不隶属。

这一套理论的逻辑非常明确——先在身份上划界,制造出民族的割裂感;再在社会认知中不断强化,催生政治对立和社会撕裂。

最终,让“两岸本一体”的现实,在台湾年轻一代的认知中变得陌生、疏远、乃至敌对。

这不仅是文化的割裂,更是历史记忆的抹杀。在民进党推动的教育体系中,中国史被压缩、边缘化,甚至用所谓“东亚史”来取而代之。

学生们从小被灌输模糊化、去历史化的教材,对中华文明的认同被系统性剥离。

可以说,今天台湾社会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对大陆的误解与敌意,有相当大一部分,正是源于这场长达数十年的“去中国化”运动。

1987年台湾解严后,社会结构迅速松动。

民主化浪潮席卷全岛,本土意识逐渐抬头。在这一背景下,一批学者以“本土化”为口号,提出要重视台湾自身的历史与文化。

李登辉当局迅速响应,策划推出了《认识台湾》教科书,试图以新的教材体系塑造台湾青少年的历史观和身份认知。

《认识台湾》于1997年正式问世,内容划分为“历史篇”“社会篇”“地理篇”,主要面向中学阶段的学生。

最初,官方声称,这套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本土地理环境、历史脉络、风俗文化与传统习惯,看似意在增进对家乡的认知,实则暗藏深意。

进入90年代后期,台湾政治局势剧烈变动。

李登辉的立场发生根本性转向,由原本主张统一,骤然转为鼓吹分裂。1995年李登辉公开访美,1999年提出“两国论”,一系列举动彻底暴露其“台独”企图。

在李登辉当局强烈的意识形态主导下,《认识台湾》的编撰过程遭到严重政治操控。

编写团队大量启用具有鲜明地方主义倾向的台籍人士。这些人普遍怀抱浓厚的分裂情绪,将个人立场强行注入教材,试图在中学生心中埋下离心离德的种子。

具体来看,首先,《认识台湾》系统性剔除了原有历史课本中出现的“中国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等关键词。

教材结构上,特意将台湾历史从“中国史”中剥离出来,形成“台湾”与“中国”并列的章节安排,刻意营造“两国并立”的错觉。

课文中频繁使用“我国”指代台湾地区,而将祖国大陆称为“中国”,在潜移默化中植入“两国论”的观念。

在“社会篇”中,大量吸纳“台湾文化多元论”的观点,极力宣扬台湾文化的所谓“独立性”。

中华文化被有意矮化,仅作为台湾文化的一部分出现。更将荷兰、日本等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并列,意图削弱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深厚的文化纽带,否定祖国对台湾拥有主权的历史合法性。

在“历史篇”中,教材更是赤裸裸地传播“台独”“反中”思想。

例如课本内容直接传达“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是敌国”等荒谬叙述,使原本客观中立的历史教育,沦为政治操纵的工具。

政治色彩渗透到每一行文字,学生从小就在这样的叙事逻辑中成长。

1997年9月1日,《认识台湾》正式列入中学课程教学体系。

自此,充满政治偏见、历史错误、文化扭曲的内容,成为数十万台湾青少年每天必学必考的知识。

这种系统性的意识形态灌输,对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学生群体,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长期“去中国化”教育的洗脑下,台湾社会渐渐出现了一批自觉与祖国切割、认同分裂立场的年轻群体。

分裂思想在他们看来,竟已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常识”。

所谓的“天然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悄然形成。

更令人忧虑的是,自《认识台湾》教材开始,台湾教育界便不断推陈出新,各种碎片化、主题化、去历史脉络的教材接连登场。

所谓“主体史观”“多元史观”等概念,陆续侵入课堂,进一步加深了历史认知的断裂。

从此,台湾社会与祖国大陆之间的情感纽带,被一点一点削弱,认同基础被持续侵蚀。

两岸关系,也因此蒙上了更为深重的阴影。

萝卜加大棒

大陆方面,并非没有付出努力。几十年来,开通两岸直航,推进三通建设,深化经贸交流,施行各种让利政策,几乎无所不用其极。

无论是市场开放,还是投资优惠,大陆始终以最大的善意对待台岛,希冀以合作促融合,以融合促统一。

然而,现实却给了一个冷酷的答案。

民进党当局在岛内坐大,不断推进“谋独”议程。与美国的军事勾连变本加厉,各种挑衅动作层出不穷。

面对台独势力和外部势力的双重施压,大陆不得不调整策略,常态化组织环岛军演,在经济上启动贸易壁垒调查,以更具硬度的方式进行反制。

事实早已清晰。大陆和平统一的种种努力,基本宣告失败。以对话推动融合的窗口,几乎已经关闭。

取而代之的,是高度紧绷的军事对峙,是海峡两岸剑拔弩张、风声鹤唳的现实。

即便如此,大陆对台岛的情感,依然带着几分“慈母”心态。始终相信,只要耐心以待,只要持续善意,总有一天,迷途知返。

但时代变了。

今天的台湾,早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离家游子。

它已成为美国战略布局中的一枚棋子,被彻底纳入外部势力操控之中。大陆再多的善意,或许能感动台岛,却无法撬动操纵台岛的美国。

因此,必须正视一个严峻事实:在台海问题上,仅靠怀柔手段,已不足以扭转局势。和平统一的希望虽然尚未彻底熄灭,但已变得异常渺茫。

真正决定统一进程的,不再是台湾本身,而是美国的态度。

那么,如何迫使美国主动后撤?答案,只能是实力。

如果和平道路已被堵死,如果对话窗口已彻底关闭,那么大陆必须未雨绸缪,认真准备另一条路径——以武促统。

通过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美国重新评估介入台海的成本与风险,在绝对力量面前主动后退。

越早采取行动,主动权越在手中。越拖延,变数越多,外部干涉力量越强大,风险也越高。

台海局势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对大陆而言,理性权衡、果断决策,已经迫在眉睫。

当前,台湾岛内的舆论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蜕变。

经过长期的“去中国化”教育和民进党当局有意识的操控,岛内社会对大陆的认知被严重扭曲。

分裂思想不断加深,对抗情绪持续升温。

面对这样的局势,单靠温和策略已无法扭转民意,也不足以震慑冒进的台独势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军事威慑的烈度,显然需要进一步提升。

只有通过更具压迫性的军事行动,才能真正打破台独势力的幻想,向岛内民众发出清晰而强硬的信号。

必须让台独分子认识到,任何冒险举动都将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

未来的行动,必须做到规模更大、强度更高、威慑更直接,确保对台独势力形成压倒性震慑。

同时,还需在政治、经济、舆论等多个层面形成合围之势,彻底切断岛内幻想的后路。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岛内部分仍有理性的人重新审视现实,认识到统一的必然性与不可逆性。

否则,一旦错失时机,台独势力一旦抱团死守,局势将更加复杂,代价也将成倍增加。

参考资料:
台湾“去中国化”教育研究 丘秉儒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