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文,六安市城南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正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第八批“特支计划”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六安市首批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六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六安市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皖西好老师”“皖西名师”等荣誉称号。
个人简介:
董文,六安市城南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正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第八批“特支计划”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六安市首批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六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六安市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皖西好老师”“皖西名师”等荣誉称号。
在皖西教育版图上,六安市城南中学语文教师董文宛如一株深植乡土的麦穗。三十二载春秋轮回,他以语文为犁铧,以教研为沃土,在乡村教育的麦田里耕耘出一片金黄。这位戴着眼镜的教书先生,用半生时光践行着“教育当如春风化雨”的信念,将语文的诗意与教育的温度播撒进万千学子心田。
32年坚守乡土深耕
阳春时节,走进六安市城南中学行政楼前,玉兰花瓣落满董文常坐的石凳。“原本相约的采访,因故推迟了十年,好在终于如愿了!”在董文名师工作室,记者见到了夹着备课本匆匆走来的清癯身影,儒雅,率真,是董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没有过多的寒暄,即从他的教育生涯起点开始了寻访。
32年前的夏天,刚走出大学校门的董文,带着装满典籍的行囊,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家乡青山中学。斑驳的黑板上还留着上一任教师未擦净的粉笔印,三十多双澄澈的眼睛让他想起《诗经》中“青青子衿”的咏叹。三年后,董文调入母校——六安市城南中学,这一干就是29年!少年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让他毅然扎下根来。当一起评上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同仁陆续走进城市名校时,这个满怀教育理想的乡村教师,却在淡淡墨香里找到了精神原乡。
2016年深秋,北京某重点中学的橄榄枝第3次递来时,董文正带着学生在田野采风。稻田里翻涌的金浪与少年们诵读《归园田居》的清音交织,他对着手机轻声婉拒:“对不起,这里的麦苗刚抽穗呢!”转身,他继续指导学生吟唱《将进酒》,古调悠长惊起白鹭,掠过三十载未曾移易的教育坐标。
“优越的工作条件和高薪对我并非没有诱惑,但我觉得,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更需要有一批教育的坚守者、耕耘者。”董文婉拒了许多名校的邀请,一直坚守着自己心灵高地。这些年,在六安市城南中学语文组教师办公室,每晚十点,总有一盏灯穿透纱窗,那是董文批改作业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墙面上,陪伴他的那盆绿植青了又绿,绿了又黄,比教学楼前的香樟还懂光阴。
让语文回归生命现场
“同学们听,这是《雷雨》里雷声的变奏。”在2021年的一次公开课展示现场,董文轻击多媒体屏幕,闷雷声在教室低徊。当课件切换到周朴园凝视旧照片的特写时,他突然关闭设备:“现在,让我们用八十多年后的眼睛重读这段沉默。”这种被称为“留白式对话”的教学设计,让许多现场的同仁在课后追问:“您怎么想到用静默代替分析?”这恰是董文主张的“多元对话教学”的精髓。在他看来,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这种显性对话,更多的应是生命与经典的无声精神相遇。
那是一个雪夜,董文在办公室反复调整《整本书阅读教学辩证艺术》的讲座课件。窗外积雪压断枯枝的脆响,让他想起《红楼梦》里“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意象,突然在论文末页添上:“当数字洪流冲击纸质阅读,我们更要守护文字的温度,像大观园里扫雪烹茶的雅趣。”
“语当立德,文以化人。”董文说,不仅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平台,语文教师更要且教且学,且行且思,悟语文道,做语文人。
教研星火映山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功底,董文努力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满腔热情投身到教学研究中去,带头上研究课、实验课,积极和有志于教改的青年同仁探讨交流。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董文以教研促进教学,以教研推动专业成长,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完成省市级课题四项,课题成果多元对话课堂教学流程,高三诊断式复习课教学模式、“一核双驱三至四策”教师写作素养提升策略等在多所学校推广,效果显著。近年来,董文老师还率领自己的团队大力开展微课题研究,对当下多个高中语文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优秀课例。
2024年清明假期,董文工作室的灯光彻夜未熄。青年教师张瑾的作业设计方案铺满长桌,红笔批注细如蚊足:“作业设计应体现大单元教学理念”,“此处还应补充一些关于陶渊明的生平资料作为支架” 。晨光微曦时,案头的茶水里盛满了修改思路,如教育星火等待燎原,让董文欣喜的是,张瑾最后获得了安徽省2024年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大赛省二等奖。
静水流深育青林
“上《荷塘月色》不能只讲通感修辞”,优质课备赛现场,董文突然叫停试讲。他推开教室窗户,春夜细雨裹着玉兰香飘进来:“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朱自清笔下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忧伤。”参赛教师钱晓兰在那一刻顿悟:原来教育真谛不在技巧,而在唤醒生命的觉知。三个月后,她带着董文的嘱咐走上领奖台,从教坛新手蜕变为市级教坛新星。这种乐此不疲对青年教师的辅导,在董文名师工作室具象为一本本带徒日志,每页都记录着青年教师的成长刻度。
2024年教师节清晨,董文推开办公室门,发现办公桌上多了盆绽放的野菊。卡片上字迹稚嫩:“敬爱的董老师,师泽如光,微以致远;师泽若水,润物无声!——您的学生徐皖苏”。晨光中,他抚过省优秀教研组奖牌上的铭文,想起32年前那个初登讲台的青年,眼角泛起涟漪般的笑纹。
夕阳西沉时,董文依旧保持着倚窗读书的习惯。余晖中《论语》书页微微泛金,“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箴言,恰似他三十二载教育人生的注脚。教研楼前的香樟又将飘落黄叶,而属于这位乡村教育守望者的春天,永远定格在学子们晨读时挺直的脊梁里,在青年教师获奖时含泪的微笑里,在乡土中国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里。
校长点评:
三尺讲台传千载文心,一方书案写春秋气象。董文老师以诗书气韵涵养生命气象,以师者赤诚深耕教育沃土。他不仅是语文课堂的摆渡人,更是教育初心的守护者。他用三十二载光阴酿造的师德佳酿,已成为学校最珍贵的文化基因;他用三十二年的坚守与求索,谱写出语文教育的灼灼华章,堪称新时代"大先生"的典范。
——正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六安市城南中学校长 罗伟
安徽青年报 安青网记者 韦玉柏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