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礼物》书系丨源自大爱,传递大爱,彰显大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15:50 3

摘要:该书系是现代教育大家朱永新老师从教育的角度对选编的王蒙、汪曾祺、丰子恺、杨振宁、李开复、罗兰、梁晓声等名家的回忆性散文辑结成书,并从教育的角度对每篇文章进行了点评,找出爱的教育的规律,明确父亲、母亲和老师不同角色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教育意义。该书系既是一套散

爱的礼物

《爱的礼物》书系包含《母爱的学问:名家忆母亲》《父爱的力量:名家忆父亲》《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三册。

该书系是现代教育大家朱永新老师从教育的角度对选编的王蒙、汪曾祺、丰子恺、杨振宁、李开复、罗兰、梁晓声等名家的回忆性散文辑结成书,并从教育的角度对每篇文章进行了点评,找出爱的教育的规律,明确父亲、母亲和老师不同角色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教育意义。该书系既是一套散文佳作,也是教育家与各界大家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的一场暖心对话、教育思辨和爱的诠释。

近日,《中华读书报》刊发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编审马建强撰写的书评《源自大爱,传递大爱,彰显大爱》,文章阐述了父爱、母爱与师爱的重要价值和影响力,以及《爱的礼物》书系对于不同读者的不同意义。

以下为文章全文:

我热诚地荐读朱永新先生主编的《爱的礼物》书系,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名家面对面,一起去品赏别人的父爱母爱与师爱故事,回望自己的父爱母爱与师爱经历,无论年龄无论贫富,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老师。

源自大爱,

传递大爱,

彰显大爱

文丨马建强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很多,家喻户晓的就有“世上几百年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宋朝皇帝劝学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民间则传“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我国古人把“天地君亲师”立于崇高,其中天与地与君这三者相对宏阔遥远,但亲与师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人没有”且“具体可感”的。父母之恩重如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故感怀父母、感恩老师,可谓人类基本情感,更是作家名人笔下不竭的写作之源。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倡导全民阅读,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以“启发”“陪伴”“点亮”为指要,朱先生最新主编《爱的礼物》书系,分为《父爱的力量:名家忆父亲》《母爱的学问:名家忆母亲》《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三本,所有选文聚焦父爱、母爱、师爱,精心遴选现当代名家所写佳作名篇,并加以画龙点睛、沁人心脾的“朱永新感悟”,可让读者“悦读原文、同频感悟”,继而达到“开卷有益”“掩卷深思”“合卷获益”“踌躇满志”的境界。我通读之后,觉得该套书有两个特点,一为该书系是名副其实弥足珍贵的爱的礼物,是大家(大师)为大家(大众)精心编选的经典读本,二为该书系为鲜活生动喜闻乐见的通俗高效的教育学读本。

朱永新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无论在高校,还是在政府,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京城,他四十多年如一日夙夜在公,始终念兹在兹于教育,志在行在通过教育去推动社会进步。从2000年起他发起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至今吸引了全国10000多所学校参与,深刻改变了众多师生的教育生活。他著作超身,累计出版各类专著200多种,其中《朱永新教育作品(20卷)》等被翻译成28种语言。

正如许嘉璐先生在给《朱永新教育作品》所撰写的序言所说,朱永新“集教师、官员和研究者三种角色于一身,随着自己孩子的出生和成长,他又多了一个家长的身份。这就使他不可能只观察研究教育体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而必须做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研究”。早在二十多年前,朱永新就率先提出新时代父母也要有上岗证,如同教师必须接受专业学习系统教育与岗前培训一样。养不教是父之过,教不严是师之惰。可何为父范何为母范何为师范呢?高尔基说,爱孩子,连母鸡都会。诚哉斯言,爱有生理的爱,有本能的爱,有科学的爱,有专业的爱,有糊涂的爱,有溺爱,有偏爱,有荒唐的爱,有错误的爱,有迟到的爱,有小爱,有大爱……父爱母爱,不能只是出自本能与生理,师爱不能只是做教书匠。

朱永新主张,教育历来是一把双刃剑。好的教育能够使人越来越聪明,坏的教育使人越来越愚蠢。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无疑才是最好的。二十多年来,新教育实验始终高度重视“家校合作共建”,重视父母成长,推动教师发展。许嘉璐先生说,“我见过朱永新极度疲劳时的状态”,但他以上述三种角色(教师、官员、研究者)和一种身份(为人父母),却始终全身心激情满怀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他何以能够长期如此?我想,最大的动力就是那伟大的爱”。朱永新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成功,永远不会有学校教育的成功;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不会有孩子的成长”。借助生动感人的关于父爱母爱师爱的美文,通过亲子阅读师生共读的形式,在阅读中相遇美好的自己相遇美好的时光,在阅读中长出智慧与力量,这样无疑将对家校合作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产生积极的推动引领作用。朱永新主编该套书系,这是他奉献给大众读者的一份源于大爱的厚礼。

朱永新先生始终认为,“在建设书香社会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群特别重要,一是父母,二是教师。父母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家庭是真正的人的摇篮,父母是孩子重要的首任老师,亲子共读是点燃阅读热情最有效的方法。而教师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学校是播下阅读的种子最重要的地方,尤其中小学时期是阅读兴趣与能力形成最敏感的时期,教师是教孩子学会阅读最关键的引路人。”

“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鲁迅)我认为《爱的礼物》书系,是可以兼顾职业阅读与嗜好阅读的经典读本。父职母职师职,核心都是爱。为人父母,要增加一些专业性。教书育人,理性智性爱心一个不能少。本书系是联通教育学与文学的桥梁,是联通名家与大众的纽带,是联通理论与实践的媒介,是联通学校与家庭的渠道,是联通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的平台。

朱永新说,我“是用一双教育的眼睛来选编的”,“我希望这些书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是兼具文学性与教育性的读本”。这是本套书系的逻辑起点,也是选文的初心理想。中国传统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父严母慈,所以日常称谓父亲即家严,母亲即家慈。母亲在孩子的回忆中作用是巨大的,作家宗璞回忆自己的父母,说到“一个家没有母亲是不行的。母亲是春天,是太阳,至于有没有父亲,不很重要”。而师爱,除了专业技能之外,则更应该有“高尚的情操”。郑振铎回忆自己的中学老师说“黄小泉老师没有一个学生怕他,但没有一个学生不敬爱他”,“受教的日子虽不很多,但我永远不能忘记了他”,“我永远不能忘记了他,永远不能忘记了他的和蔼、忠厚、热心、善诱的态度”。在著名作家魏巍心目中,他对老师的理想是“这种职业,据我想——并不仅仅依靠丰富的学识,也不仅仅是依靠这种或那种的教学法,这只不过是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

关于父爱母爱,名家有这样的回忆:父亲“反复教育我们不得驼背,不得有含胸状。”(王蒙回忆父亲)父亲说“富贵富贵,富不如贵。”(张曼菱回忆父亲)“父亲的大腿是我的溜滑梯,父亲的怀抱是我的游乐场。”(刘墉回忆父亲)

“一个人真正懂得父亲,一生中要经过两次的淬炼。一次是成为父亲,一次是失去父亲。成为父亲才知道当父亲不容易。失去父亲,才知道什么叫父爱如山。”(朱永新回忆父亲)“母亲眼睛里严肃的光辉”,“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丰子恺回忆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莫言回忆母亲)

以上例举,只是读本选文中的吉光片羽。管中窥豹,可谓字字珠玑、事事感人,发人深省、令人回味。许嘉璐曾这样评述过朱永新:“真正的大家应该有能力把深刻的思考、复杂的规律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历史上不乏其例。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正在朝这一目标努力着,而且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话,思维跳跃富有激情的诗句兼而有之,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朱永新主编《爱的礼物》,是通过选文与名家们对话交流,借名家的文学性文本来传播阐释他的教育主张、教育理念。同时他又通过“朱永新感悟”邀约读者进入他和名家的对话当中,这样原作者、主编者与阅读者便在一起畅谈、交流、分享、思考。图书市场上,关于回忆父爱母爱回忆老师的读本林林总总,但本套书系雅俗共赏,可读性、耐读性极强,原文的艺术性与感悟的教育性相得益彰,从中既可以明显感受到主编者的披沙拣金、慧眼识珠,更能强烈体会到主编者的选文视角、教育立场,也能够观察到主编者的穿针引线、量身裁剪,还能够读出选文背后的纵横捭阖、引人入胜及曲折多姿、深浅适宜,故特别适合父子母子共读、师生共读,是鲜活生动、喜闻乐见的教育学读本。

最美人间四月天。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就要来了,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我热诚地荐读朱永新先生主编的《爱的礼物》书系,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名家面对面,一起去品赏别人的父爱母爱与师爱故事,回望自己的父爱母爱与师爱经历,无论年龄无论贫富,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老师。当然,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处于儿童成长期,如果你正是为人师表的教师,那么这份“爱的礼物”就不仅仅只是一份礼物了——它还会是你成为好父母的得力帮手、做个好老师的功夫秘籍。

现代教育大家朱永新老师从教育的角度对选编的王蒙、汪曾祺、丰子恺、杨振宁、李开复、罗兰、梁晓声等名家的回忆性散文辑结成书,并从教育的角度对每篇文章进行了点评,找出爱的教育的规律,明确父亲、母亲和老师不同角色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教育意义。既是一套散文佳作,也是教育家与各界大家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的一场暖心对话、教育思辨和爱的诠释。

来源:团结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