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肿瘤科的诊室里,65岁的王先生(化名)卷起袖子,露出胳膊上一片片的红疹,脸上写满了焦虑和烦躁。他患有晚期肺癌,经过多番波折,终于有机会用上了被称为“抗癌神药”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药物带来了希望,但也带来了这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医生,我这身上痒得实在受不了了!自从用了那个免疫治疗的药,先是起红点,现在成片了,晚上都睡不好。”
在肿瘤科的诊室里,65岁的王先生(化名)卷起袖子,露出胳膊上一片片的红疹,脸上写满了焦虑和烦躁。他患有晚期肺癌,经过多番波折,终于有机会用上了被称为“抗癌神药”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药物带来了希望,但也带来了这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相信很多正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或家属,都可能遇到过和王先生类似的困扰。皮肤瘙痒、皮疹、湿疹、甚至类似牛皮癣的斑块,这些皮肤问题是免疫治疗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发生率可高达20%至40% 。它们虽然多数时候不危及生命,但那种持续的瘙痒和不适,足以让人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甚至让人怀疑:“这药是不是不适合我?我是不是该停药了?”
然而,如果我告诉你,这些恼人的皮肤“小情绪”,可能恰恰是你的免疫系统被成功激活、正在奋力抗击癌细胞的“信号弹”,你是否会对自己身上的皮疹,多一分“敬意”呢?
这并非空穴来风的安慰。就在2025年,国际顶尖的皮肤病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上发表了一篇重磅研究,它通过真实世界的数据,揭示了皮肤副作用与抗癌疗效之间一个惊人而又令人振奋的联系。
这项研究由爱尔兰皇家外科学院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肿瘤学及皮肤病学专家联合进行 。他们回顾性分析了在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间,在一家大型癌症中心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278名晚期实体瘤患者的病历资料 。
这些患者涵盖了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癌等多种癌症类型 。研究人员将他们分为两组:出现皮肤副作用(医学上称为“皮肤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简称cirAEs)的患者,和没有出现皮肤副作用的患者。
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数据显示,在所有患者中,约有19%(53人)的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中最常见的是瘙痒(30%)、湿疹/皮炎(26%)和银屑病(也就是牛皮癣)(23%) 。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研究人员对两组患者的生存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了天壤之别:
肿瘤被控制住的时间(无进展生存期,PFS):出现皮肤副作用的患者组,中位PFS长达 47.3个月 。没有皮肤副作用的患者组,中位PFS仅为 18.3个月 99(另一处数据为20.9个月 )。这意味着,出现皮肤反应的患者,其肿瘤被有效控制的时间,是另一组患者的两倍以上!总生存时间(OS):出现皮肤副作用的患者组,中位OS高达 60.0个月(整整5年!) 。没有皮肤副作用的患者组,中位OS为 26.0个月(约2年多一点) 。在总生存这项“终极指标”上,差距同样被拉大到两倍以上。简单来说,那些在治疗中经历了皮肤瘙痒、皮疹等“磨难”的患者,他们的生存获益要远远大于那些“风平浪静”的患者 。这个结论,在排除了年龄、性别、癌症类型等干扰因素后,依然成立,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先弄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工作原理。
你可以把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想象成一支强大的军队(主要是T细胞),它们时刻在巡逻,准备消灭癌细胞这样的“敌人”。然而,狡猾的癌细胞会利用免疫系统自身的一个“刹车”机制——免疫检查点(比如PD-1/PD-L1),来伪装自己,告诉免疫军队:“我是自己人,别攻击我。”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就是一脚“松开”这个刹车 。它让免疫军队重新认清癌细胞的真面目,并发起猛烈攻击。
而皮肤,是我们身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当免疫系统的“刹车”被松开后,整个系统都处于一种高度激活的“战备”状态。这种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在攻击癌细胞的同时,有时也会“火力过猛”,误伤了一些正常的皮肤细胞,从而引发了炎症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等症状 。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皮肤副作用就像是战场上扬起的尘土,虽然会带来一些困扰,但它恰恰证明了我们的免疫大军已经被成功动员,正在前线激烈交火。一个被充分激活的免疫系统,自然更有可能彻底地消灭肿瘤。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出现皮肤副作用的患者,往往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存。
研究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些在接受免疫治疗前,已经用过其他全身性治疗(比如化疗)的患者,出现皮肤副作用的风险反而更低 。
研究人员发现,在未经历过其他系统性治疗的患者中,出现皮肤副作用的比例是46%,而在有过治疗经历的患者中,这一比例降至26% 。这可能意味着,先前的治疗(如化疗)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免疫系统的状态,使得后续免疫治疗的“点火”过程不那么剧烈,皮肤反应也相应减少 。当然,这背后的具体生物学机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皮肤副作用是好兆头,那我是不是就该忍着?任凭它痒、任凭它发展呢?”
答案是:绝对不是!
这项研究带给我们的,不是让我们去“忍受”副作用,而是让我们用一个更积极、更科学的心态去“面对”它。
及时沟通,切勿自行处理:一旦出现任何皮肤不适,哪怕只是轻微的瘙痒,都应该第一时间告诉你的主治医生。医生需要准确地记录和评估副作用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专业管理,而非盲目忍耐:绝大多数皮肤副作用都是可以有效管理的。例如,研究中提到,大部分患者通过口服抗组胺药(51%)或外用皮质类固醇药膏(33%)就能很好地控制症状 。只有极少数(10%)患者需要用到口服激素 。专业的肿瘤科或皮肤科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一个既能缓解症状、又不影响抗癌疗效的“最佳方案” 。建立信心,坚持治疗:理解了皮肤副作用与疗效的正向关系后,当我们再面对这些不适时,心态或许会大不相同。这不再是单纯的“受罪”,而是身体给出的一个积极反馈。这能帮助我们建立坚持治疗的信心,与医生更好地配合,而不是因为恐惧副作用而轻易中断可能正在拯救我们生命的治疗。正如研究者在文末所强调的,这项发现为医生和患者都提出了新的思考 。对于医生来说,如何在管理好副作用与维持最佳抗癌效果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是一个需要精细拿捏的艺术 。而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自己身体的每一个信号,并与医生坦诚沟通,是走向康复之路的关键一步。
来自《国际皮肤病学杂志》的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现象:在免疫治疗的征程中,那些看似烦人的皮肤副作用,如皮疹、瘙痒等,很可能是免疫系统被成功激活的标志,并与显著延长的生存期密切相关 。
所以,下次当免疫治疗带来皮肤上的“小麻烦”时,请不要只有焦虑和恐慌。把它看作是身体内部正在上演的一场激烈而有效的“抗癌战争”的信号。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科学地管理它,然后带着这份“甜蜜的负担”,更坚定地走向胜利的彼岸。
参考资料:O'Reilly D, Murray G, Fitzpatrick OM, Ismail H, Dowling GP, Roy G, Synnott D, O'Connor M, Hennessy BT, Breathnach O, Grogan L, Greally M, Murphy A, Morris PG, Eustace K, Roche M, Madden S, Naidoo J. Cutaneous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and Efficacy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Organ Malignancies. Int J Dermatol. 2025 Sep 12. doi: 10.1111/ijd.7006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938335.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