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南宋军事孱弱,但为什么南宋可以撑那么久才被蒙古灭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20:03 1

摘要:你认为南宋军力孱弱,实际上这一观点更多源自其“重文轻武”的国策和最终灭亡的结局,而忽略了其军事韧性背后的复杂历史逻辑。

你认为南宋军力孱弱,实际上这一观点更多源自其“重文轻武”的国策和最终灭亡的结局,而忽略了其军事韧性背后的复杂历史逻辑。

从1235年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到1279年崖山覆灭,南宋抵抗蒙古长达45年(若从1234年端平入洛算起则为46年),远超金国对蒙古的抵抗时间(约23年)。

为什么南宋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坚韧?

我们试着从地理、经济、军事策略及内外环境等方面来逐一分析,还原历史全貌。

南宋依托长江、淮河、蜀地山险构建的三重防线,极大削弱了蒙古骑兵的机动优势。

长江流域水网密布,迫使蒙古必须发展水军——这正是其初期短板。

如1235年蒙古首次大规模攻宋时,名将孟珙在江陵之战中利用火攻焚毁蒙古渡船,成功阻断其渡江企图。

在川蜀地区,钓鱼城凭借三面环水的险要地形坚守36年,甚至导致蒙哥汗战死(1259年),直接引发蒙古汗位之争,延缓了灭宋进程。

这种“以地制骑”的防御体系,使蒙古前期只能采取“斡腹之谋”,绕道大理实施南北夹击,耗时长达20年。

南宋虽疆域缩减,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积累的财富远超北宋。

其年财政收入稳定在1亿贯左右,是唐朝鼎盛时期的300倍。

临安(杭州)、泉州等港口城市成为国际贸易枢纽,瓷器、丝绸出口带来的白银流入,支撑着庞大军费开支。

即便在战争后期(1267-1273年),襄阳守军仍能依靠汉水漕运获得补给,坚守六年之久。

这种经济韧性使南宋能在持久战中维持军事机器运转,而蒙古则因劫掠经济模式难以支撑长期围城。

南宋军事并非全然被动,其战术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水军优势:建康府(南京)水师常备战船千艘,采用“车船”技术(脚踏轮桨驱动)提升机动性。1272年张顺、张贵率死士突破元军封锁驰援襄阳时,便以这种新型战船夜袭成功。城防体系:余玠构建的“山城防御链”将川东36座山城连为整体,如钓鱼城、云顶城互为犄角,形成纵深防御。这种“点-线-面”结合的工事体系,使蒙古难以集中突破。火器应用:襄阳守军使用“突火枪”(早期管状火器)和“霹雳炮”(爆炸性火器),虽未改变战局,但显示出技术代差。据《宋史·兵志》记载,临安军器监月产铁火炮3000枚。

蒙古帝国的多线作战客观上为南宋赢得喘息之机。

1235年窝阔台同时发动西征(拔都西征)和攻宋,主力部队长期分散。

1259年蒙哥死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持续五年(1260-1264年),期间蒙古暂停大规模南侵。

南宋甚至趁机收复部分失地,如1261年泸州守将刘整叛蒙归宋。

这种战略机遇期使南宋能将战争拉入“时战时和”的消耗模式,而非速决战。

南宋军民的抵抗决心远超金国。

金哀宗在蔡州被围时曾哀叹:“我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无大过恶,死无所恨。所恨者祖宗传祚百年,至我而绝”,而南宋遗民却表现出更强烈的文化坚守。

崖山海战十万军民蹈海殉国,不仅仅是忠君行为,更凸显出对“华夏衣冠”的集体认同。

这种精神力量在钓鱼城保卫战(1259年)、常州保卫战(1275年)中均有体现,即便在襄阳失守后,江西、福建等地义军仍持续抵抗。

结语

南宋的长期抵抗绝非偶然,它是地理禀赋、经济实力、军事革新与历史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防御体系之完善,甚至影响到后世明代的边防建设。

但最终败亡的根本症结,仍在于未能解决“重文抑武”导致的军事决策低效——如贾似道隐瞒鄂州议和(1259年)、扣押忽必烈使团(1260年)等政治失误,加速了战略主动权丧失。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军事韧性既需要物质基础,更依赖制度革新与战略清醒。

如果南宋给予武将更大的支持,南宋能抵抗住蒙古南下吗?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