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曹操为何坚决要斩杀华佗?后汉书揭开真相,曹操或许是对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0 16:11 1

摘要:一边是医术惊世的“外科圣手”,一边是权倾天下的枭雄曹操,原本或可成就一段救主良缘,却最终演变成一场血淋淋的斩杀。

一边是医术惊世的“外科圣手”,一边是权倾天下的枭雄曹操,原本或可成就一段救主良缘,却最终演变成一场血淋淋的斩杀。

华佗之死,千年来让人扼腕叹息,众人皆骂曹操心狠手辣、不识良医。然而翻开《后汉书》,你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曹操真的是疑心病发、滥杀无辜?还是另有苦衷,不得不出此下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人命如草芥,疾病如影随。

就在这混沌的时代,一位医术通神的神医悄然而至。他就是来自沛国谯县的华佗。

华佗自幼聪慧,醉心医术。他博览群书,广采众方,融会贯通,自成一派。尤其精通外科,技艺可谓登峰造极。

传说华佗能用"麻沸散"让病人安然入梦,在他们熟睡时,施展精妙的外科手术,斩断病根。更有甚者,他能剖开人的胸膛,取出跳动的心脏,修补损伤,再缝合如初。病人醒来,已是疾病全消。

这听起来神乎其神,但在那个医学并不发达的年代,华佗无疑是一个奇迹的缔造者,一个挽救无数生命的希望之光。

行医,需要仁心。

而华佗有的,不仅是高超的医术,还有一颗悬壶济世的心。

他走遍大江南北,足迹踏遍华夏大地。无论贵胄王孙,还是贩夫走卒,但有疾苦,但有呼救,他必倾囊相助,竭尽全力。

多少贫病交加的百姓,因他的悉心诊治而重获新生;多少穷途末路的可怜人,因他的救死扶伤而绝处逢生。

华佗用他的仁心仁术,在乱世中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明灯。他是苍生百姓心中的神医,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在医道的修行中,华佗渐渐名动天下。

而改变他命运的,是一次看似寻常的邂逅。

那一年,时任广陵太守的陈登染上重疾。头晕目眩,寝食难安。众多医者束手无策,陈登命悬一线。

就在绝望之际,华佗出现了。

他从容施治,用一剂剂对症的良方,渐渐化解了陈登的病症。

陈登大喜过望,对华佗感恩戴德。临别时,他向华佗讳言:

"此病虽愈,但恐怕根未除,三年后恐会复发。届时还需赖先生施以援手啊。"

华佗微笑着点头应允。

谁知,就是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竟成为日后悲剧的伏笔。

性格决定命运

三年后,陈登的病果然复发。然而此时的华佗,已不知去向何方。

原来,自从医道有成,华佗的性情大变。他对医术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自卑和厌倦。

在他看来,医者虽能起死回生,终究却也逃不过生老病死的凡人之躯。行医,似乎成了他眼中一种无谓的羞耻。

因而,他开始漠视病人的痛苦,对前来求医的人爱搭不理,时常不耐烦地撵走他们。这位曾经在民间口口相传的神医,行事越发古怪,让人琢磨不透。

命运,常常就在这不经意的一念之间。

华佗颠沛流离,渐行渐远。而痛失良医的陈登,却因旧疾复发而危在旦夕。

就在这时,大名鼎鼎的曹操出现了。

不识抬举的邂逅

时间倒回邂逅之始。

彼时曹操雄踞北方,威震天下。然而常年征战,劳累过度,一种顽疾渐渐侵蚀着这位雄主的身体。

那就是偏头痛。中医称之为"头风"。

起初,曹操并不在意。左右也是忙于公务,无暇就医。谁知病痛愈演愈烈,几乎难以忍受。有时疼起来天昏地暗,连名帖都看不清楚。

曹操的心腹将领们坐不住了。大家各显神通,想方设法替主公寻医问药,却始终不见起色。

就在这时,已被华佗妙手回春的陈登跑来献策。

"主公,草民恰好认识一位神医,法力无边,妙手回春。若请他来,定能药到病除!"

曹操闻言大喜,遂不惜重金,三顾茅庐,终于请来了这位声名远播的神医。

华佗诊治之下,曹操的头疾果然神奇般地消失了。

曹操对华佗心生敬佩,欲将他长留身边,赐以厚禄。不想华佗却婉言谢绝。

"曹将军盛情厚意,华某感激不尽。但这头风之疾,非长期调理不可。须得随时诊脉,对症施治。华某身负重任在身,实不能常伴左右。不若让我回去,备好药方,将军按时服用,疾病自可康复。"

曹操闻之,颇有不舍。但他到底识得大体,不好强求。只得依依惜别,命人备上厚礼,恭送华佗离去。

谁知,这一别,竟是永诀。

自掘坟墓的倨傲

"华神医,曹将军的头疾,近日又犯了。将军几番差人来请,不知先生可否趋驾一行?"

府门外,曹操的亲兵恭恭敬敬地伫立着,语气诚恳而不失礼节。

"胡闹!老夫早说过了,按时服药,按方抓药,自然会好。若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到,休要怪我袖手旁观!"

华佗的语气愠怒而不耐烦。府中传来砰的关门声,将士们不禁面面相觑。

谁都知道,曹操爱才若渴,慕贤如饥。凡有才能的人,但有请托,他必竭诚相迎。即便请而不至,他也极少责怪。

可如今一连几次遭到冷遇,曹操终于动了怒。

他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华佗请回许都。

很快,华佗就被"请"上了回程的马车。不过这一次,再没有曹操的殷殷盛情,只有一路的凝重和沉默。

而这,就是悲剧的开端。

骄者必败的箴言

回到许都,曹操亲自设宴款待。酒过三巡,曹操委婉地提出,想请华佗留在身边,彻底根治自己的头疾。

华佗闻言,冷笑一声。

"要治好曹将军的头疾,唯有开颅破脑,取出积聚多年的风毒。这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万万马虎不得!"

一语既出,满座皆惊。

曹操脸色煞白,紧紧攥住了酒杯。半晌,他才缓缓开口:"此话当真?"

"岂有虚言?医者仁心,故不敢隐瞒。"

"好,好一个'医者仁心'!你可知,这世上,有比性命更重要的东西吗?"曹操的眼神,幽深莫测。

"哦?曹将军有所不知。夫人命至重,有贵于泰山者,自当弃之如敝屣。"华佗凛然道。

"来人,给我杀了这妄言狂徒!"曹操厉声道。

悲剧在电光火石间发生。当华佗的头颅滚落地面时,曹操轻蔑地笑了。

"一代神医,原来不过尔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纵观华佗一生,他的医术,成就了他的一生;而他的性格,葬送了他的生命。

行医,是一门心学。医者,既医人,也医己。须得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方不负仁心仁术。

华佗虽有通天彻地的医术,却迷失了一颗济世之心。他用倨傲和偏执,亲手掘了自己的坟墓。

相比之下,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虽有诸多争议,但他抬举人才,爱惜人才的胸襟,却是有口皆碑。

一个乱世,风云际会,英雄辈出。有人笑傲人生,品味恣肆,却终被时势碾压而过;有人心怀天下,志存高远,虽不免时有迷惘,却终为后人传颂。

乱世浮沉,成败一念。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高度。这,或许是华佗悲剧给后人的深刻启示吧。

来源:金张许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