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恋爱已经够难了,结婚更是想都不敢想。”这成了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共同心声。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仅有376万对新人结婚,同比下滑7.3%,创下12年新低。
民政局门前,离婚的队伍排成了长龙,而结婚登记处却门可罗雀——这一场景正在全国各地悄然上演。
“谈恋爱已经够难了,结婚更是想都不敢想。”这成了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共同心声。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仅有376万对新人结婚,同比下滑7.3%,创下12年新低。
与此同时,离婚排队人数却爆满。为什么曾经人人向往的婚姻,如今却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避?背后的真相令人心酸。
---
01 经济压力,婚姻路上的“大山”
“想在上海买房结婚,至少需要300万的首付。我和女朋友辛苦攒了三年,才存下50万。按照这个速度,我们三十五岁也未必能凑够首付。”上海的一位互联网程序员小张苦笑着。
房价收入比在一线城市高达18.7倍,二线城市也达到12.5倍。这意味着普通年轻人需要不吃不喝工作十余年才能全款买一套房。婚姻需要的物质基础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除了房子,还有彩礼的重压。西南地区平均彩礼已突破15万元,是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2.3倍。
02 恐婚心理,源自成长与环境
许多年轻人恐婚,不是因为不想爱,而是因为不敢爱。数据显示,80%的28岁以上未婚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催婚焦虑,其中34%因此出现失眠、抑郁症状[citation:10。
原生家庭的创伤是恐婚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一个人在父母争吵、冷战甚至离婚的环境中长大,他很可能对婚姻产生负面印象。上海有个女孩结婚不到一年就提出离婚,原因就是她从小看着父母吵架,母亲经常抱怨“为了你我才没离婚”,让她对婚姻始终怀有恐惧。
社交媒体上大量失败婚姻案例的传播,也加剧了年轻人对婚姻的不信任感。
03 催婚压力,男性承受得更重
“之前每次回家,父母都要‘提醒’我该成家了,那时候我其实也想恋爱,但不想仓促决定。”珍爱网会员王俊(化名)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令人意外的是,男性被催婚的比例高于女性。28至35岁人群是催婚高发区,承压最重。
催婚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情感绑架”型、“威胁恐吓”型、“道德审判”型和“反向激励”型。这些“关心”不但没有促进婚姻,反而让年轻人更加抵触。
04 婚姻观念,从“标配”到“选修”
传统的“婚姻是人生必经之路”的观念正在被颠覆。 《中国青年报》202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47.3% 的90后认为不婚也能拥有完整幸福的人生。
现代人更看重婚姻质量而非形式,觉得感情好不需要用婚礼证明。一位女性坦言:“我们现在和结婚没区别,何必为了别人眼光走流程?”
随着女性经济独立能力提高,某理财平台数据显示,28岁以上未婚女性中,有房产的占比达62%。婚姻的经济互助功能被弱化,更多人将婚姻视为选择而非必然。
05 离婚率高,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High divorce rates have made many young people hesitant to marry, as they see marriage as unstable and potentially painful.
看到身边人离婚撕破脸,有些情侣选择用“试婚”模式。一对情侣约定:“我们先这样过五年,如果还能忍受对方再考虑领证”。
法律程序简化使离婚决策成本降低,部分人将离婚视为解决问题的常规选项而非最后手段。这种观念进一步削弱了婚姻的神圣性和稳定性。
---
面对父母的催婚,年轻人也开始反击。有的女孩被催婚催烦了一口气把长发剪了;有的为躲催婚从衡阳划船去上海;还有的用幽默回应:“现在流行‘晚熟型人格’,我这是为祖国延迟退休做贡献呢!”
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而是个人选择的判断题。正如作家独木舟所说:“婚姻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真正的婚姻自由,不仅包括结婚的自由,也包括不结婚的自由——这才是社会真正的进步。
你认为结婚是人生的必修课吗?如果婚姻不需要房子、彩礼和婚礼,你会更愿意结婚吗?
来源:成熟帆船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