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获奖名单里挑出了最值得普通人学习的作品,既有业余选手逆袭的惊喜,也有专业大佬的创作巧思,尤其两张作品让他反复品味,今天就跟着他的视角,一起拆解这些作品里的门道。
艺术圈的朋友们常说,好的摄影作品能“说话”,而2025年国际摄影奖刚公布的结果,就藏着11组会“讲故事”的好作品。
从获奖名单里挑出了最值得普通人学习的作品,既有业余选手逆袭的惊喜,也有专业大佬的创作巧思,尤其两张作品让他反复品味,今天就跟着他的视角,一起拆解这些作品里的门道。
娜塔莉亚·沃龙佐娃 (Natalia Vorontsova) 的《瓷花瓣》。年度广告摄影师(业余类别)
让博主第一眼心动的,是娜塔莉亚·沃龙佐娃的《瓷花瓣》,这位非科班出身的创作者,凭借这组作品拿下了“年度广告摄影师(业余类别)”,堪称本届奖项的“黑马”。
鲜少有人知道,娜塔莉亚本职是陶瓷修复师,与碎瓷片打交道的8年里,她深耕日本“金继”工艺——用金粉调和漆料修补破碎瓷器,这份职业经历成了《瓷花瓣》的灵感源头。 拍摄时,娜塔莉亚并未依赖复杂设备,仅用家中普通台灯搭配半透明硫酸纸作柔光板,却把“细节把控”做到了极致。
每一片瓷花瓣都会先在清水中浸泡10分钟,让边缘泛起湿润反光,再用镊子摆成错落造型,避免画面呆板;背景特意选浅灰色布料,既突出瓷片质感,又不让金色修补线显得刺眼。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组照片耗时3个月完成,每天仅拍摄1-2片瓷花瓣,只为等待每天下午3点到4点的“黄金1小时”——此时斜射的阳光能在瓷片上留下淡淡阴影,让画面更有层次。 娜塔莉亚曾说:“破碎的瓷器不该被当成废品,就像每个人的伤口,只要好好面对,反而能变成独特的印记。”博主认为,这种将生活感悟融入摄影的思路,比技巧更珍贵。对普通人而言,不必执着于拍摄“大场面”,身边的小物件、小情绪,只要用心琢磨,都能拍出有温度的作品。
“失去的童年”,叶戈尔·列姆扎科夫。
“《失落的童年》探讨了在波兰村庄长大的儿童成年早期的主题。该剧捕捉到了纯真与责任交织在一起、自由与限制交织在一起、童年与过早成长不可避免的时刻。叶戈尔·列姆扎科夫
另一组让博主触动的作品,是叶戈尔·列姆扎科夫的《失落的童年》,这位95后波兰创作者拿下“年度最佳模拟/胶片摄影师(业余爱好者)”。叶戈尔从小在波兰乡下长大,《失落的童年》记录的正是老家孩子们的日常:放学追蝴蝶的身影、田埂上捡麦穗的小手、旧拖拉机上发呆的模样,每一张都满是烟火气。 值得一提的是,叶戈尔使用的是爷爷传下来的二手胶片机佳能AE-1,胶片摄影的“不可回溯性”,让他练就了超强的“预判能力”——按下快门前必观察10分钟,比如预判孩子即将奔跑时,提前半秒按下快门,才能捕捉到最自然的瞬间。
他选用的柯达ProImage 100胶片,对肤色还原度极高,阳光下的皮肤会泛着淡淡暖调,自带怀旧氛围。 作品里有张经典画面:小男孩坐在谷堆上,手持半根玉米,背景是远处的红屋顶。据叶戈尔回忆,那天本是去拍日落,偶遇男孩后并未急着拍摄,而是先坐在谷堆上聊了20多分钟,直到孩子放松下来,才慢慢举起相机。“拍陌生人时,别着急按快门,先建立信任,眼神才不会空洞。”博主觉得,这一点对普通人拍人像极具参考价值,无论拍家人还是朋友,先通过聊天缓解紧张,作品才会有“灵魂”。 除了这两组,其他获奖作品也藏着不少实用技巧。
“MahaKumbh 是世界上最大的活动”,作者是 Savadmon Avalachamvittil。
拿下“年度事件摄影师(专业人士)”的萨瓦德蒙·阿瓦拉昌维蒂尔,其作品《MahaKumbh》记录了印度大壶节的盛况——这场世界最大宗教集会之一,现场聚集上百万信徒。萨瓦德蒙没有挤入人群,而是选择高处台阶,用70-200mm长焦镜头压缩空间,将远处信徒与近处旗帜纳入同一画面,既凸显“人多”的氛围,又避免画面杂乱;同时特意选阴天拍摄,规避强光导致的明暗失衡,让人物细节清晰呈现。博主建议,普通人拍热闹场景时,不妨试试“找高处”“用长焦”,比挤在人群中拍杂乱画面更出片。
朱莉娅·富勒顿-巴顿 (Julia Fullerton-Batten) 的《弗里达——美丽与痛苦的独特视野》。
得主朱莉娅·富勒顿-巴顿,其作品《弗里达——美丽与痛苦的独特视野》,是一组关于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罗的人像。为还原弗里达的气质,朱莉娅特意前往其故居,研究画作与日记,甚至复刻传统服饰;布光上采用“双灯方案”——主灯在人物左前方45度,加蜂巢罩集中光线突出面部轮廓,辅灯在右后方加柔光箱,打亮头发与肩膀,避免人物与背景“贴在一起”。这种布光法对室内外人像都适用,普通人有两盏灯就能拍出专业感。
莫尼·马尔乔尼 (Moni Marchionni) 的《情感快照》。
业余爱好者莫尼·马尔乔尼的《情感快照》,拿下“特别奖‘年度摄影师’(业余爱好者)”,作品记录的都是生活里的“瞬间情绪”:老伴帮老太太戴围巾、咖啡馆陌生人相视一笑、雨天路人屋檐下躲雨。莫尼的技巧很简单:随身携带相机,设为“光圈优先”模式,光圈开至f/2.8,保证快门速度不慢、画面不虚。她曾说:“好照片不是‘等’来的,是‘遇’来的,得先走进生活,才能捕捉真实情感。”博主深表认同,很多人抱怨“没东西可拍”,实则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留意身边细节,好作品或许就在眼前。
龟山武的《缩影》。工业建筑(专业人士)。
专业组的作品同样有借鉴意义:龟山武的《缩影》获“工业建筑(专业人士)”奖,拍摄日本工厂与桥梁时,擅长用“线条”营造纵深感——拍桥梁选低角度,让钢架形成对角线延伸至天空,避免画面单调;
比尔·郝的《落基山脉》。模拟摄影 – 自然(专业人士)。
比尔·郝的《落基山脉》获“模拟摄影 – 自然(专业人士)”奖,使用大画幅相机,单张照片准备20多分钟,仅调整角度与焦距就需10分钟,他认为“拍风景不止要‘好看’,更要‘有氛围’”,为拍云海缭绕的落基山脉,他足足等了3天。
博主还分享了一个彩蛋:本届获奖选手中,3位业余爱好者均非摄影专业出身——娜塔莉亚是陶瓷修复师,叶戈尔是小学老师,莫尼是退休护士。这足以证明,摄影从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无论职业、设备如何,只要有“想表达”的初心,就能拍出好作品。
在博主看来,这些获奖作品最打动人的,从来不是昂贵设备或复杂技巧,而是创作者“想通过照片说什么”:娜塔莉亚用《瓷花瓣》诉说“伤口可成勋章”,叶戈尔用《失落的童年》记录“平凡童年的珍贵”。对普通人而言,拍摄无需追求“完美”,不必与他人比设备、比技术,只要把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融入画面,那就是独属于自己的好作品。 如果你看过这些作品,或有偏爱的摄影风格,不妨在评论区聊聊——哪张照片最戳你?你平时拍摄有什么小技巧?一起交流,在摄影里收获更多快乐。
塞巴斯蒂安·皮奥雷克的《过度拥挤的土地》。年度社论/新闻摄影师(业余爱好者)。
玛丽·苏尔的《爱的沙沙声》。年度美术摄影师(业余爱好者)。
伊洛娜·熊 (Ilona Xiong) 的《罗马尼亚内部》。年度摄影师(业余爱好者)。
塞阿拉·科夫尼,杰克·马杰里森 (Jack Margerison) 著。新闻社论/人物(专业人士)。
“安娜的美腿”。多罗塔·戈雷茨卡。美术/裸体(业余爱好者)。
来源:都督大冢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