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4日晚,深圳滨海艺术中心的舞台上,话剧《万尼亚舅舅》最后一幕帷幕缓缓垂落——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带来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与《万尼亚舅舅》,就此为2025年中国巡演画上圆满句号。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李丹 通讯员 林泽君/文 冯平 朱倚莹/图
9月14日晚,深圳滨海艺术中心的舞台上,话剧《万尼亚舅舅》最后一幕帷幕缓缓垂落——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带来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与《万尼亚舅舅》,就此为2025年中国巡演画上圆满句号。
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重磅剧目、第四届湾区国际戏剧生活季闭幕大戏,这两台首次来深的俄式经典话剧,不仅让深圳观众饱览“教科书级”戏剧盛宴,更以多维度文化互动,在鹏城搭建起中俄文明对话的桥梁。
双剧连台:经典文本的当代共鸣
“原来19世纪的俄罗斯故事,能照见当下的我们。”观演后,市民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不少观众心声。
由戏剧大师图米纳斯执导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将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形象演绎得极具现代感:奥涅金拒绝贵族社交却难寻精神坐标,而塔季扬娜终幕拒绝挽回的选择,突破传统悲剧框架,成为“清醒自我认知”的当代注解。舞台后方的巨型“镜子”是点睛之笔——它始终映照着观众席,将在场者纳入“表演共生空间”,暗喻“每个时代都需要觉醒者”。
另一部《万尼亚舅舅》则把契诃夫笔下的农舍化为“精神牢笼”的隐喻。当万尼亚识破教授虚伪却只剩深沉绝望时,剧作传递出加缪笔下的“荒诞感”;而万尼亚在无意义中仍坚守爱的能力,被观众视为“人类对抗虚无的堡垒”。
“这不是遥远的俄国故事,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精神困境。”戏剧爱好者陈先生说。
业界热议:跨时空的艺术对话
这场戏剧盛宴也吸引了中外业界大咖驻足。中国香港导演司徒慧焯看完《万尼亚舅舅》直言“余味能绕三日”:“剧中‘意义感的消弭’,是最真实的精神震颤,不分时代与地域。”
中国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刘守正则从《奥涅金》中看到共通人性:“一两百年前的作品,能让当下观众共情,正因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最受关注的,当属著名艺术家张国立与俄罗斯功勋演员谢尔盖・马科维茨基的对谈。两人跨越语言隔阂,聚焦经典双剧“角色何以鲜活”的命题,这场跨越文化语境的艺术对谈最终落脚于对“表演意义”的朴素追问:“我们为何要在舞台上重复那些人性的困局?”他们认为,“无论国籍、语言如何,观众在剧场里流泪的原因都是相似的:我们看到了自己”。
文化共生:深圳成中俄戏剧交流“活力场”
巡演期间,深圳不仅是“演出地”,更是“文化互动枢纽”。9月9日,俄方团队走进前海合作区,体验无人车驾驶、全息影像、智能机器人等科技项目——这既是中俄互免签证新政下的人文实践,也为经典戏剧传播开辟了“科技+文化”新路径。
9月10日,《从莫斯科到深圳,一场中俄戏剧人的思想碰撞》对话活动举办,张国立直言从俄方演员身上看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熟悉血脉”,而这一体系早已融入中国戏剧教育,成为两国戏剧人共鸣的基石。来自瓦赫坦戈夫剧院的演员柳波芙·科尔涅娃表示:“我要演到200岁,到时候一定请您来见证。”
当晚,深圳中心书城的主演见面会更成“文学派对”:剧院副总经理与演员们共读普希金、聊契诃夫,揭秘舞台背后的角色心路,观众围绕“理想与徒劳”“爱与错过”的讨论持续至深夜。
9月11日首演前,“2025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俄罗斯经典双剧展演启幕仪式”同步举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艺术中心实习实践基地正式授牌。
“未来会引进更多俄罗斯艺术精品,让深圳市民在家门口看世界级演出。”滨海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民热捧:一场“沉浸式”文化狂欢
为让观众“走近戏剧”,主办方策划了系列配套活动:《幕起俄乡》影像展从深圳书城延伸至剧院,剧本台词与剧照将公共空间变成“延伸舞台”;剧场前厅打造的“俄罗斯冬夜雪景”“庄园场景”,秋千、手风琴、犁等道具让观众瞬间“穿越”到19世纪俄国乡村。
值得一提的是,每场演出后的签售会都排起长队,专程从云南来深的刘伯伯则感慨:“很感谢能在深圳有这样的机会看上这台俄罗斯大作。我年轻时读契诃夫,总觉得‘悲剧离我很远’,直到今天观看了这场演出,才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万尼亚’,希望能有更多国外优质剧目能再次来到中国。”
后台探秘环节更让观众直呼“过瘾”:《奥涅金》中与塔季扬娜共舞的“野生标本熊”、全场跑动的铁床、重达1吨的“镜子”,《万尼亚舅舅》里象征“未竟英雄梦”的猎枪,其背后的舞台隐喻被一一解读,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