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项措施!威海全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0 15:15 2

摘要:4月10日9:30,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真抓实干勇争先 狠抓落实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姜进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程剑,市海洋发展局四级调研员梁延松,介绍今年威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4月10日9:30,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真抓实干勇争先 狠抓落实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姜进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程剑,市海洋发展局四级调研员梁延松,介绍今年威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今年将深入落实山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努力开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力争全年海洋渔业产量突破350万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增速超过8%,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增速达到6.5%左右。

今年,我市海洋工作将聚焦科创引领、产业体系、要素保障、安全防线4大领域,实施19项具体措施,全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科创引领强动能

提级海洋科创平台。提升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科创能力,高质量完成3.22亿元增发国债资金支持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建设项目,年内吸引海试单位开展重大试验40次以上,落地转化海水淡化装置、海空天一体化设备等技术成果,建设海洋碳汇数字化平台,锻造海洋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攻坚海洋产业瓶颈。聚焦海洋渔业种业“源头”,培育海参、牡蛎等传统优势品种优良性状,扩大白海参、海马等特色高值品种育苗规模产能,加强黄条鰤、三文鱼等深远海适养品种引进和技术攻关,打造海水养殖“拳头”品种。重点解决制约高端客滚船智能建造、海参副产物资源利用、水下机器人制造等方向卡脖子难题,争取立项海洋领域省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1项以上。

引育海洋高端人才。强化引才,定期发布海洋高端人才需求信息,组织开展省蓝色人才专项申报,全年入选海洋领域省级以上人才计划5人以上。精准育才,发挥职教院校主力作用,推进产教融合协同,精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产业体系再优化

渔业生态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构建渔业养殖双轨矩阵。编制我市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积极招引央企、省企,引导本地企业进军深远海养殖,推进在建的122个重力式网箱以及2个桁架式网箱建设,尽快形成产能。推动养殖向内陆拓展,做好3个淡水工厂化养殖基地建设,积极推动鳜鱼、石斑鱼等淡水名贵品种繁育,开拓我市养殖新赛道。

力促远洋渔业扩规提档。推进10艘远洋渔船更新改造,推动4艘竹荚鱼捕捞船设计建造,保障第一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稳定作业,争取再新建一艘,将石岛集团南极磷虾产业园打造成集“捕、运、储、加、销”于一体的南极磷虾全产业链基地。

推动海产品牌跨越突围。组织申报海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等荣誉,策划实施“大锅煮小锅端 威海海鲜嗨翻天”线上线下推介等活动,支持企业开展香港“正”字认证、参加国际知名展会,推动海产品走向港澳和国际市场。

海洋制造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方向

持续膨胀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集群。以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为依托,实施95个海洋预制菜和精深加工项目,支持企业配置现代化水产品加工、冷藏、保鲜设施,力争2025年全市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增加值超过230亿元。

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向高端化迈进。实施53个船舶与海工重点项目,强化高端船型、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拓展海上风电运维船等绿色能源领域,引导企业“智改数转”,支持企业打造“黑灯工厂”示范案例,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向“研发—设计—制造”全链条延伸。

推进海上休闲装备产业协同发展。加快钓具等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鼓励企业丰富产品类型,研发海钓、船艇、冲浪等热门产品及安全、救生等配套产品,办好国际渔具博览会等特色展会,打造海上休闲装备产业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的重要平台。

助力海上风电产业全链条攻坚。围绕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链空白领域,开展延链补链,加快形成“海缆-塔筒-整机”全产业链集群。全力做好半岛北N1场址、规划外ZB2场址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探索“风渔融合”、风光储一体化发展等新模式。

海洋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方向

港航枢纽能级跃升。加快《威海港总体规划》修订,确保年内获得省政府批复,持续提升港口服务水平。推进跨境生活资料分拨基地项目,增加国内国际航线运力和班期密度,推动威海港发展为渤海湾支线中转港和外贸空箱分拨基地。

滨海文旅融合赋能。推动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引导企业新建4艘合计1429客位高端豪华游船,增加船上服务功能,满足市民游客高品质滨海度假需求。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推动非遗进基层、进景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涉海服务聚力突破。推进威海东部“五位一体”海运大通道建设试点,发展海上燃油加注业务,争取在保税油加注项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发展海洋科技服务等产业,在深远海通信、水下探测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建成3至5个创新载体。

要素保障增质效

深化顶层设计。启动“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全力支持荣成海洋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发展,积极争创第二批省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滚动培育、梯次申报局面。

强化用海保障。优化海域使用论证流程,单位和个人申请养殖用海时可不再进行海域使用论证,减轻用海企业和群众负担。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分类处置,协调重大项目用岛手续办理,争取在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方面实现“破题”。

优化金融生态。提升银行机构对涉海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在船舶保险、融资等方面积极对接有关协会、香港金融机构等,探索相关项目在我市实现突破。鼓励银行机构进一步拓展完善以海域使用权、海洋渔业装备所有权等为抵质押物的贷款管理模式,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安全防线筑根基

守好海洋生态安全“总开关”。严格落实湾长制,精心做好浒苔处置、互花米草治理等工作,推进全域美丽海湾建设。做好岸线动态监测和统计调查,推动自然岸线占补平衡和生态岸线恢复认定,确保完成2025年度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

抓紧海上生产安全“安全绳”。用好“双北斗”技术监管手段,加大对渔船私拆北斗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防涉外渔业事件。优化渔业应急处置程序,探索固化捕捞渔船编队生产做法,为全市在册渔船配备定位保暖救生衣14000套以上,提升渔民应急救援能力。

筑牢海产品质量安全“防火墙”。加强产地检疫管理监督,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无疫场”,强化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推进产地直销水产品带证上市,严厉打击养殖环节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监督抽查发现问题处置率达到100%。

★水产种业是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芯”动力,下一步在推进水产种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水产种业发展,深入实施水产种业振兴行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2025年,将进一步强化科技、改革双轮驱动,全面推进《威海市海洋种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落实落地,推动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是:水产种业产能突破700亿单位,产值30亿元以上,保持在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

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组织实施15个水产种业提升项目,因地制宜高标准建设荣成寻山、虎山,文登泽库,乳山徐家等现代水产种业园区,推行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养殖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提高苗种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水产种业的可持续发展。

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完善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产原、良种场建设,鼓励科研教学单位、企业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大力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为品种创新提供优良基因来源,力争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区域特征明显的新品种。

深化良种联合攻关。持续推动科企合作、企企合作,聚焦海参、鲍鱼、海带、牡蛎等本土优势养殖品种,加快培育耐高温、抗病、抗逆等优良品种,扩大白海参、海马、海胆等特色、高值品种的育苗规模,加快引进、培育大西洋鲑、虹鳟、黑鳕鱼等深远海适养品种,破除产业发展瓶颈。

推动种业企业做优做强。加快培植水产种业龙头企业,鼓励种业企业通过合资、参股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支持3家国家水产种业“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阵型企业、5家省级水产种业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快水产种业自主创新,加速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

强化政策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种业设施设备建设补助、新品种培育奖励、原良种场创建奖励、金融贷款贴息等多项针对性、普惠性政策举措,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推动水产种业向优、向新发展。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市2024年海洋经济的发展成效如何?

2024年,是全市海洋经济稳步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深入实施海洋产业创新突破工程,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426.6亿元,同比增长6.7%,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8.2%,较上年度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体现在海洋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上。其中:

“海洋一产”,聚焦水产种业、海洋牧场和远洋渔业,加快推进海洋渔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市水产品产量341.6万吨,同比增长4%,荣成渔港经济区入选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一是聚焦水产种业提质增效,加快11个重点水产种业项目建设,建成2处陆基标准化养殖基地,新增标准化育苗车间3.1万平方米,获批1个水产新品种,全国首家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海带种质资源库落地。深化“南鱼北繁、北繁南养”新模式,培育石斑鱼苗种1000万尾。二是聚焦海水养殖绿色发展,新建成200个重力式深水网箱,新创建1处国家级海洋牧场,全国首座封闭式深海养殖综合实验平台“渔机1号”落户荣成市,增殖放流经济苗种13.7亿单位。2024年,海水养殖产量突破222万吨,同比增长4.2%。三是聚焦远洋渔业扩规提档,新增3艘远洋渔船,实施22艘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南极磷虾全产业链基地一期工程正式投产,远洋渔业长期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海洋二产”,聚焦水产品加工、船舶与海工装备和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着力打造先进涉海制造业。一是聚焦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65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8.3亿元,同比增长32.3%。二是聚焦船舶和海工装备业加速膨胀,实施船舶与海工装备“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抢占修造船市场,芜船(威海)绿色海工产业基地项目正式投产,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金陵船舶“高端客滚船高效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省级重点研发项目顺利实施,创造经济效益20亿元,高端客滚船订单全球第一。2024年,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268.1亿元、利润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9.8%,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聚焦海上风电产业持续提速,乳山半岛南U场址1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是国内单体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89亿元的明阳智能、远景能源等6个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建成投产,乳山海上风电装备基地年产值持续突破100亿元。

“海洋三产”,聚焦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和涉海金融,持续激发发展后劲和消费活力,加快构建海洋服务业集群。一是聚焦滨海旅游业特色发展,依托“爱在威海”四季文旅产品,推出“初见山海之旅”“碧海风光之旅”等近30条主题线路和网红打卡点,开展特色节庆活动80余场,小石岛-刘公岛-鸡鸣岛-海驴岛海上旅游航线全线贯通,持续引爆滨海旅游市场。二是聚焦海洋交通运输业延伸拓展,新开通威海至坦桑尼亚国际航线。2024年,全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54.7万TEU,旅客吞吐量130.8万人次,同比增长3.9%和19.6%。三是聚焦涉海金融量质齐升,推动金融资本加速向海洋领域流动,2024年,银行机构金融支持海洋经济贷款余额397.3亿元,较年初增加122.4亿元,增幅44.5%。

★近年来我市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2025年,推动我市海洋产业发展有哪些重点任务?

加快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去年四季度,立足全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拟定了项目筛选标准和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对重点项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坚持优中选优、标准不降,共筛选海洋产业重点项目87个,总投资222.6亿元,年度投资计划57.4亿元,覆盖海洋渔业、海产品加工业、海洋高端装备、滨海旅游业等相关产业领域,不仅有助于推动海洋产业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了对海洋资源多元化利用的探索和创新。下一步,将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理念,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开展实地走访对接,主动靠前服务,帮助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确保年内投资完成率达到100%,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加快推进海洋产业创新联盟建设。立足威海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打造海洋产业创新联盟,该联盟是以微信视频号为引擎,基于大数据算法的智能全媒体和海洋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一是科技赋能,搭建起海洋领域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及国内外海洋新技术平台,组织产业技术培训和海洋产业论坛交流活动,形成海洋科技孵化地;二是品牌推介,深耕产品运营和大数据分析等服务,以沉浸式直播、短视频推送等方式推介威海海产品,打造威海海洋“产地游”品牌;三是内联外通,线上线下聚能打造威海海洋产业联盟,线上展现企业文化、营销企业产品,线下让海洋产业联盟成为政府助手、企业帮手,全链条赋能海洋企业。

加快推进海洋服务业发展。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海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谋划做好海洋服务业重点项目实施,组织争取省级海洋服务业企业新增贷款贴息、涉海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奖补、海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跃升奖补等政策,推动我市海洋服务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来源: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