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个月前,OPPO Find X8系列上市大卖。OPPO拉了一个大团队,从研发到供应链到质检,一起到武汉庆祝。天马专门定制了可乐,上面写着“Find X8大卖成功”,“天马OPPO加油”等祝愿,大家都很高兴。
2024年年末,武汉光谷,天马微电子迎来一场特别的庆功仪式。
两个月前,OPPO Find X8系列上市大卖。OPPO拉了一个大团队,从研发到供应链到质检,一起到武汉庆祝。天马专门定制了可乐,上面写着“Find X8大卖成功”,“天马OPPO加油”等祝愿,大家都很高兴。
OPPO和天马庆祝的不只是销量,还有共同跨过技术门槛——Find X8实现了仅1.45mm的极窄边框。作为中小型面板全球主力厂商,天马被OPPO推着完成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熟悉OPPO的产业伙伴都知道,OPPO从来不是“拿来主义”厂商,它习惯于挑战各种技术界限,抛出近乎苛刻的要求,把问题拆成细小颗粒度,和产业链上下游逐一攻坚。
正是这种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带着OPPO一次又一次穿越旧战场,坐在了新牌桌前。
近日,OPPO Find X9系列曝光。全新一代影像旗舰将重新定义手机影像标准,为用户带来专业级相机质感的影像效果。Find X9系列也是OPPO对自身技术与产业链伙伴一次动员式提炼:包括行业首个具备瞬时三曝光技术的大底主摄、2亿像素超清长焦,以及Ultra级的丹霞色彩还原镜头等。OPPO和众多伙伴携手深入手机科技边界。
刘作虎在微博预热OPPO Find X9
2025年的手机市场,各大品牌在相距不过1%差距的市占率里贴身肉搏,各展身法。还在桌上的幸存者们早早意识到,真正的突破早已不在于份额的微小波动,而是在静水深流之下的技术布局。
三十年间中国手机行业表层竞争风云变幻,无数产品如流水远逝。在更深层面,产业链始终会记住,是哪些台前品牌在幕后携手,与它们并肩走过技术无人区。
技术立业:做别人不敢做的事2010年秋天科幻电影《盗梦空间》大火,不久后影片主角“小李子”莱昂纳多代言了OPPO第一款智能手机X903。
接下这个代言前,有导演问莱昂纳多有没有听过OPPO,莱昂纳多本说没听过,马上又想起,自己家的蓝光DVD就是OPPO[1]。
美国专业测评网站Audioholics为OPPO给出全满分评价
莱昂纳多的反应很有意思,也很具代表性:谈起技术,大家不会首先想到OPPO。但每次用脚投票下意识走向OPPO产品的时刻,技术从未缺席。
天马以“质量是自尊心”著称,从天马厦门TM18工厂出去的屏幕要历经482个检验站点、超1137项质控节点。这样一位天生强迫症的供应商,形容老战友OPPO对技术的态度时,选的词是“极致苛求”。
有产品出现3个像素点暗斑异常,OPPO SQE团队技术和天马一起调动全部资源,狠抓技术细节;低亮度画面画质良率和预期相差5%,OPPO和工厂联合攻坚,7*24小时工作尝试十多种优化方案。
这样的小故事天马能讲无数个。OPPO有大量基于参数和规格的单点突破,经过多年沉淀,逐渐变成了一种体系化的创新能力,一次又一次进入技术的无人之境。
全新Find X8系列面世前,OPPO为天马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棘手的难题:挑战行业极限,做全球最窄的四等边框屏幕。
边框宽度仅1.25毫米、四边等宽的屏幕无疑能极大提升视觉沉浸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玻璃太窄,强度下降,裂纹风险陡增;封装区域被压缩,工艺兼容性骤降。让最窄屏幕变成没人敢轻易下嘴的硬骨头。
OPPO与天马开了评估会,把实验因子拆解了一遍,结论风轻云淡:没有违背物理学规律,值得一试。一场研发攻坚从OPPO研发部席卷到了天马产线。
裂纹问题先被拿下。OPPO和天马联合开发了数字化仿真建模系统,找到玻璃在弯折时最优受力轨迹,并配备高精度裂纹检查机,做到100%监测。
弯折解决了,轮到封装胶水。OPPO首次将芯片的封装技术带到了屏幕的生产中。这项技术的灵感来源自琥珀,高分子材料在低压低温下流进模具,为屏幕底下的排线区创造包裹缓冲,从而极大缩窄边框。
LIPO封装技术的变化,图片来源:浙商证券[6]
但BPL胶水和LIPO封装胶水会在接触处发生反应,导致屏幕界面分离。OPPO和天马一起把两个材料厂的专家喊过来四方会诊。短短一个半月后,问题解决了。
市场上对OPPO的技术感知力向来不算强,这和公司风格有关系。OPPO啃下技术难题后,习惯于把它们塞进消费者能直接买到的成熟产品中,而非单拎出来宣传。
回看过去的国产手机市场,会发现OPPO已经做了许多别人不敢做的事。
2012年上市的OPPO Find 5是当时市面上最薄智能机,也是第一款量产的5英寸1080P高清屏手机,第一个把前置摄像头从约定俗成的30万像素一下拉到了近200万。
同时,OPPO也是国产手机行业第一个做美颜自拍、第一个做旋转镜头,第一个把长焦夜拍玩到极致、第一个将IP69满级防水带入千元机。
有些客户会因为几代市场反馈不理想而调整方向,或者在选择技术路线时徘徊于激进与保守之间。在同为OPPO老战友的光学部件巨头瑞声科技看来,OPPO是少数能坚持自己调性,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成熟客户。
如,手机音质是一个很难倒退的使用维度,体验过杜比全景环绕,就很难回到炸麦单声道。合作多年来OPPO 对性能和体验的要求始终很高。从磁性性能、磁间隙、线圈、音膜材质,到算法补偿,OPPO与瑞声科技合作,在物理和化学层面不断逼近移动终端音效极限。
从莱昂纳多家的蓝光DVD,到安卓阵营首个极窄屏幕,技术对OPPO从来不是锦上添花的噱头,而是品牌长青的压舱石。OPPO推着产业伙伴,一次次用技术创新穿越时代周期。
发现需求:自我革新的动力三星是OPPO的影像供应商,其中国区S.LSI负责人Henry Kim还记得,某天和OPPO工程师交流书籍,对方在看一本关于眼睛结构的科学读物。里面讲昆虫与人眼有何结构差异、视觉信息如何形成。
这让Henry Kim印象深刻。
对基础概念的关注贯穿了整个合作历程。三星发现OPPO工程师不仅懂具体工程学问题,而且非常了解光学、感光和成像的生物学原理。
这不是纯粹的学术兴趣。OPPO工程师们真正想知道的是,哪些成像效果能被消费者感知,怎样设计图像呈现方式,才清晰自然有质感。
乔布斯有句话被广泛重复:“设计不仅仅是一个东西看起来和感觉如何,设计是这个东西如何运作(Design is How it Works)。”
这句话指出了消费电子的核心难题。真正的挑战不是功能堆砌,而是发现真实需求,并将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技术语言。
在智能手机面世前,市场普遍认知是“更多功能=更多按键”。所以微软前CEO鲍尔默能说出“iPhone没有实体键盘不适合商务用户”。但事实上,人们想要一台直觉操作就能满足多样功能的设备,iPhone的全触控屏把按键扫进了故纸堆。
影像的特点是研发上限很高,因为市场对清晰度和美感的要求永无止境。今天你1080P,明天我4K超清,能折腾的东西太多了。很多时候缺乏方向非常致命。
合作多年,Henry Kim直言自己的中文都是跟着OPPO学的。他一直觉得OPPO非常“大胆”,敢用差异化技术。有些东西可能只是研发部门PPT里一句抽象的话,OPPO真把它做出来了,而且很受欢迎。
孤胆并非愚勇,而是捕捉到了最基本、最真实的人类需要,并把它们指向可攻克的技术目标。这是一种高度理解用户与技术前沿的宝贵能力。
2016年OPPO R9发布,以四合一像素合并技术,带动整个中国手机图像传感器市场迈上新台阶。后续业内多摄像头设计、夜景模式等,都与此技术密切相关。
所谓四合一,是将图像传感器相邻四个像素合并为一个“大像素”,在低光环境下显著增加吸光量、提高信噪比;在光线充足时,像素又可独立工作。
这本质上借鉴了生物视觉系统的自适应原理:视杆细胞在低光环境下会协同整合光信号,感受暗光;视锥细胞在足光环境下会独立工作,保证高分辨率和色彩感知。
四合一像素合并技术
无独有偶。三星第一次在手机做PDAF(相位检测自动对焦),就放在OPPO 3M2(产品代号)上;Tele Camera(长焦镜头)刚兴起,大家都放一颗镜头。OPPO跟三星说,我们放两颗。
有时候,技术自我革新不仅要发现已经存在的需求,还要发现那些被忽视的需求。
近二三十年来,人类生活方式被屏幕彻底改变。视觉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陈蔚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干眼和视疲劳相关研究,创新性地系统探索了屏幕使用过程中的异常眨眼模式与数字眼疲劳的关系。
这本来是很晦涩的医学前沿探索,但2024年OPPO找上门来,和视觉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陈蔚教授团队合作了科研项目,共同培养人才,定期开会交流,把研究成果应用到OPPO屏幕护眼参数和眨眼算法优化中。
坦白说,大部分现代人还没意识到每天8小时面对屏幕,对眼睛意味着什么。OPPO产品已经把护眼功能落地了。
OPPO在护眼功能设计中提出的技术方案
初入智能机领域时,OPPO请IBM进行从研发流程开始的组织架构变革,以更好地适应智能机时代的产品研发和服务。
团队汇报新机型成本可能超标,OPPO创始人兼CEO陈明永打断说不用讲成本,“那种很精彩的感觉有没有做到?如果没有做到那你就继续去做。”
陈明永从不给团队定出货目标,拒绝成本导向的研发思路,他只强调两点[2]:
一是要做让消费者惊喜的产品;
二是要做伟大的产品。
要做惊喜的产品,而不是满意的产品,因为后者只是达到已有的及格线,前者是超越未竟的想象力。
对OPPO来说,自我革新动力有如恒定的月球潮汐,三十年来始终如一。这种宝贵的技术定力,让OPPO能在大浪淘沙后依然拥有位置。
当然,这个过程OPPO从来不是单打独斗。
与子同袍:和最优秀的伙伴同行2018年,马斯克意外发现一辆Model S玩具车模的车底被压铸成了一整块金属,甚至还有一套悬挂系统。马斯克觉得特斯拉也需这么做,但只有一家名叫意德拉的公司接受了挑战。
意德拉提供的Giga Press将传统车架中需要焊接1000至1500次的复杂过程,变成一次简单加工,焊接两小时变成压铸两分钟,为Model Y省下20%生产成本[3]。
相比Model3,Model Y一体化生产程度提高了一大步
特斯拉的故事映照了消费电子行业一条铁律:产业链的创新始终需要终端品牌牵引。
作为终端品牌,OPPO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OPPO供应链合作部门有一个理念叫求责于己。今天供应商表现不好,体现的是两三年前OPPO的供应商管理做得不好。
过去这些年,OPPO在产业链升级中扮演一个更主动、开放的角色,凝聚起一个广阔的产业“朋友圈”,革新不再局限于产品与技术,而是与整个产业链共振。为此OPPO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是将专利和系统能力开放给其他企业伙伴与开发者,推动产业链整体进步。
2023年,一个OPPO供应商在和OPPO制造相关负责人交流过程中大吐苦水,问“行情这么差,你们是怎么做的”。
其实从2020年开始,OPPO就在自己内部开始引入和推行精益生产体系,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优化生产效率、去除冗余浪费。
看见合作伙伴遇到困难,OPPO决定把自己的精益生产经验对外开放。
去年秋天,一个名为“精益联盟”的实验性组织成立。OPPO挑出9家企业供应商企业,派专家一对一驻场做生产提效优化。此外每月固定两期精益生产培训,所有供应商均可报名。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完成1000多人次培训。
OPPO分享和专家驻场都是无偿的,但供应商企业获得的收益却是实实在在的。一家做手机触控玻璃盖板的安徽企业金龙浩,半年间节省了数以千万计的成本。
Reno 14上半年频频断货,面对补货的需求,受益于精益生产体系的供应商们,把物料出库时间极大缩短,实现了更便捷、柔性的交付效率。
OPPO做的第二件事,是基于终端品牌定位,和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形成新行业标准。
在特斯拉之前,没有厂家会主动啃一体化铸造这块硬骨头,而今意德拉的Giga Press技术已是电车轻量化生产的标准答案。在消费电子行业,被产业链所认可的先进技术成果,会逐渐成为心照不宣的“标准”。
对先发企业来说,这本身就是技术护城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提及手机快充,OPPO首创的VOOC快充标准肯定绕不过,可以说它彻底重新定义了手机快充的主流技术路径。
OPPO闪充技术报告中对VOOC闪充功能的解读
其实OPPO通过首发技术建立的新行业标准不止这一个。
在OPPO Find N3之前,行业普遍以20-40万次作为屏幕折叠寿命门槛,而N3把屏幕折叠次数提升至百万级,可以说重新把折叠屏的测试体系都往上抬了一抬。
传统移动影像中,色彩需经过传感器采集、算法处理、屏幕显示等多个环节,标准不统一会导致色彩失真。
面对困扰行业已久的图像信息偏失问题,OPPO和与国内15所高校共建 ColorOS色彩标准实验室,在此基础上推出OPPO全链路色彩管理系统,是安卓阵营首个。
一个不可避开的事实,手机品牌们的差距已经进入1%区间。幸存厂商即便拼尽全力,已经很难在市场份额上石破惊天。
反而是少数敢于把技术打出来,把标准抬上去的企业,能在行业中留下坚实遗产。从产业链整体进步的角度来说,这比某个零部件单纯的参数突破要意义深远许多。
无论是与产业伙伴深度结合共创全新的生产管理体系,还是联合产学研共建一系列新技术标准,都不是OPPO一时的噱头。
把隐性需求抽象成清晰目标,把技术可能变成行业必然,这些时刻将让OPPO的努力被产业链长久记住。
本分:专注真诚的力量
跟随OPPO二十多年的供应商回忆过一个细节:2004-2005年,OPPO将本分提升为核心价值观。随后OPPO的企业口号几经变化,每次本分都是排在最前面。
中国手机市场水大鱼大,消费电子公司能穿越三十年周期,内核绝对不只轻飘飘一句“能出货”。
高科技可能是壁垒贬值最快的产业,城池转眼间就能被颠覆性技术摧毁。OPPO是为数不多跨越MP3-功能机再到智能机,依然留在场上的品牌。仅靠市场嗅觉,显然撑不过三十年间行业反复出清。
真正能让OPPO留在场上的,是更深层、更坚固的东西。
陈明永曾说过[4],科技创新如果没有自我约束机制,没有更高的理念做支撑,很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对OPPO来说,这个自我约束机制就是“本分”。
本分是隔离外力,在平常心态下,把握住应该做的合理方向。供应链愿意把最难的工艺放到OPPO去试,产业链愿意陪着 OPPO一起冒险,本质上都源于这种朴素的信义感。它和对技术极致的追求,一起构成了 OPPO底色。
OPPO是一个现代又传统的企业。现代是技术:快充、折叠、影像,总在带着行业伙伴推陈出新;
传统是价值观:本分从上到下一说就是三十年,陈明永说经商不要靠“凶狠诈猛”,而是要靠传统朴素的“善”。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稳固的内核,OPPO每一次自我革新、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不是跟风逐利,这种长期主义构筑起OPPO无比的专注力。
在这个时代,全社会都在反思内卷、追问无限增长的意义。站在台前的OPPO能一次次成为幕后英雄,正因其提供了一个独特样本:巨浪翻涌面前,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追逐与投机,而是始终的真诚与对技术不变的执着。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6] LIPO深度报告:LIPO封装技术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隆利科技、德邦科技将受益,浙商证券
来源:饭统戴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