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与基督教能否融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19:18 2

摘要:那一年,家里发生了一系列“鬼压床”事件,最终促使母亲——一位原本虔诚的佛道教徒——转而皈依天主教。她带着我一同受洗、读经、参与教会活动。

1992年,我在老家江西抚州的一所天主教堂领洗,成为一名名义上的天主教徒。

那一年,家里发生了一系列“鬼压床”事件,最终促使母亲——一位原本虔诚的佛道教徒——转而皈依天主教。她带着我一同受洗、读经、参与教会活动。

然而,那时我年纪尚小,对宗族情感等中国传统文化更有认同。长大以后,从未在西方国家待过,内心深处并未真正接受天主教的神学体系和文化背景。

母亲至今仍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像许多农村信徒一样,她的信仰方式融合了许多民间佛道教的元素,祈祷、诵经、求保佑,与其说是对上帝纯粹的精神信靠,不如说更接近一种“中国式的迷信”。但这并不妨碍她从中获得慰藉与力量。

而我,尽管没有成为天主教徒,近些年来支持和鼓励母亲每天诵经——因为我深知,这种仪式带给她的,是心神的安宁和日子的寄托。

我后来走上了学习儒释道之学的道路。母亲知道后并未反对,正如我尊重她的信仰。她偶尔仍会盼望我“回头”信主,但我明白,我真正认同的是中华文明那种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精神。

在中国,一个文化人往往同时涉猎儒、释、道,这三家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

而基督教,早在唐朝便以景教的形式传入中国,却始终未能真正融入中华文明的核心。它似乎总是格格不入,即便是在我母亲这样虔诚的信徒身上,所体现的也更多是形式上的皈依,而非文化层面的理解与融合。

直到今年9月14日,我在广州参加了一场陆九渊心学文化研讨会,其中一位老师系统讲解了基督教文化的纲领,我才恍然发现:基督教所倡导的,其实与儒释道在根本处并无二致。

老师从两个层面展开:

在个体层面,珍视生命、行使自由意志、保持敬畏、追求幸福;

在社会层面,尊重生命、珍惜资源、关爱他人、追求真理,并抵御贪婪与罪恶。

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伦理核心:为善去恶。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老子亦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佛教则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而基督教同样提倡“圣灵九果”: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与儒家所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美德何其相似!

当然,二者在形式上确有不同:基督教以上帝为中心,强调人是受造者,须信靠救赎;而儒释道则更注重人的主体性,讲求天人合一、心性自悟。这种根本形态的差异,或许正是两者迟迟未能深度融合的原因。

但我还记得多年前与中国易经学会理事郝崇元先生的一次交谈。他说:“易、儒、释、道、基督,其实同宗同源。就像登山,路有千万条,山顶却只有一个。”

既然目标一致,为何不能殊途同归?

佛教初入中土时,也经过与儒道思想的碰撞、调整与融合,最终实现了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基督教是否也有可能走类似的路径?

事实上,今天中国已有数以千万计的基督徒与天主教徒,他们在儒释道文化浸染的社会中生活,很多人的信仰方式早已不自觉地融入了中国传统伦理与思维方式。

真正的融合,未必是要在神学层面完全合一,而是可以在伦理实践、精神修养和社会价值上相互认可、彼此照亮。儒释道与基督教所共同强调的善、爱、节制、敬畏,其实都是人类共通的精神追求。

也许有一天,基督教也能像佛教那样,真正走入中国人的心里,不是作为“西方的宗教”,而是作为普世之善的一种表达方式——到那时,融合,便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成为一种事实。

喜欢这篇作文的网友请高抬贵手打赏[祈祷][祈祷][祈祷]

来源:悦读随身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