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中国第一个台球世界冠军,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国人对台球的刻板印象。
文|韬钤深处
编辑|司徒夜
他是中国第一个台球世界冠军,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国人对台球的刻板印象。
他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被英国媒体誉为“东方之星”。
他就是国际台球界的传奇人物——丁俊晖。
赵心童在斯诺克世锦赛的夺冠,让台球运动成为了话题焦点。
但同时,一些人也开始去质疑丁俊晖是否德不配位。
毕竟纵观他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从未获得过斯诺克世锦赛冠军。
有人说,丁俊晖被“刺痛”了。
对此,丁俊晖在直播中做出了回应:
“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文化,那就是前赴后继、薪火相传。”
还有人在直播间问:
“丁俊晖和赵心童谁更厉害?谁是中国斯诺克一哥?”
面对这种刁钻的问题,丁俊晖给出了完美的回答:
“在赛场上都是各有输赢,职业选手主要看临场发挥。”
“我一直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更多的人去喜欢台球。”
“赵心童夺冠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中国斯诺克的未来。”
丁俊晖表现出的格局和气度让人称赞。
作为前辈,他一直关注着赵心童在赛场上的表现,并真心地为赵心童的成功感到高兴。
其实,如果论贡献,丁俊晖依旧是中国斯诺克第一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人能忽略他为中国斯诺克做出的贡献。
毫不夸张地说,他已经成为了中国斯诺克的一个符号。
也许丁俊晖已过巅峰,再无可能拿到世锦赛冠军,也没有可能达成大满贯。
但他永远是中国斯诺克的开拓者,是一个时代的领航者。
正是他在斯诺克领域取得的各种成就,才改变了国人对台球运动的看法。
在丁俊晖成名之前,大众对台球的印象大多就是一群烟酒不离手小混混、二流子专属的“不务正业”的活动。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刻板印象。
而丁俊晖的成功,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台球的热爱,台球这才成为了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绅士运动”。
而斯诺克则是台球的变种,规则更复杂,竞技性强。
在他的激励下,中国涌现出了颜丙涛、赵心童等斯诺克人才。
这一切对台球运动的颠覆性改写,皆源于丁俊晖从江南小城走出的传奇人生。
那个曾在台球厅挥杆的少年,用二十余载职业征程,将天赋、汗水与时代机遇编织成了一部属于中国斯诺克的破冰史诗。
不太关注斯诺克运动的人可能不知道,丁俊晖其实才38岁。
之所以很多人会觉得他年纪比较大,是因为他超长的职业生涯。
超长职业生涯的背后,是超乎常人的天赋以及艰难刻苦的训练。
他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父亲是小卖铺老板。
为了吸引顾客,父亲在小卖铺门前摆放了一个自制的台球桌。
一次,父亲与台球高手切磋球技。
8岁的丁俊晖趁着父亲休息的间隙打了几杆球。
没想到,他小小年纪就战胜了这个台球高手。
从此,父亲注意到了他的天赋,进行了一笔可以改变命运的投资。
他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将小卖铺改成球房,并让正在上学的丁俊晖用半天时间学习、半天时间打球。
十岁那年,丁俊晖拜师李忠,球技突飞猛进,打遍宜兴无敌手,他迫切地需要更大的舞台。
第二年,他彻底放弃学业,父母将宜兴的房子卖掉以供他在东莞打球。
街坊邻居都不理解这一家人的做法。
其实这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家长都在“投资”。
不过大多数人进行的都是风险较小的投资——读书。
而丁俊晖父母选择了一种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方式。
他们在东莞生活得十分拮据。
住的是几平米的房子,睡的是狭窄的上下铺,门口正对着厕所,每天只能吃盒饭。
为了回报父母,丁俊晖拿着球杆说:
“我一定会用球杆打回来一套房子!”
眼界开阔的丁父再次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他带着儿子来到训练条件更好的深圳,并拜“中国斯诺克之父”伍文忠为师。
伍文忠看到了丁俊晖的卓越天赋,决定悉心培养。
他纠正了丁俊晖站位不标准、握杆不规范、发力不自然等问题。
在名师的悉心指导下,丁俊晖逐渐褪去少年球手的生涩。
稳健的站位、精准的握杆与流畅的发力如同精密齿轮般咬合,为日后的爆发埋下伏笔。
羽翼渐丰的少年,终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出鞘时刻。
2002年,15岁的丁俊晖成为了中国首个亚锦赛冠军,并成为最年轻的亚洲冠军。
随后,他又斩获了斯诺克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台球世界冠军。
同年的釜山亚运会,他先后斩获斯诺克个人赛与双人赛两枚金牌,改写了中国在该项目零金的历史。
这一年,他一共获得了7个冠军,英国媒体称他为“中国神童”“东方之星”。
2002年,也被叫作“丁俊晖年”。
2003年,丁俊晖在斯诺克欧亚大师对抗赛中与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英国名将威廉姆斯相遇。
看似不可战胜的世界第一人在后辈青春风暴的冲击下轰然倒塌。
丁俊晖连续两次战胜威廉姆斯,以极其惊艳的方式获得职业选手资格。
体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天才,天才往往只是成为职业选手的门槛。
意气风发的初入职业赛场,等待他的却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他在国内赛场上叱咤风云,获得“最有价值选手”称号。
但在国际赛场上,他的成绩并不能让人满意。
在2004年的斯诺克大师赛中,丁俊晖在5-2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连追4分,惨遭淘汰。
2003-04赛季,他从世界斯诺克锦标赛资格赛打起,最终却没能进入正赛。
失败的阴影如洪水般蔓延,少年的锋芒尽数淹没在质疑的暗涌中。
顶着“东方之星”“中国神童”等称号出道的他,似乎只有“三大赛冠军”的荣誉才能与之相匹配。
然而,那颗由汗水和血水浇灌的种子,开不出名为希望的花朵,更结不出名为荣耀的果实。
丁俊晖一次次挥杆,用沉默去对抗一切,他从未放弃过对荣誉的追求。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05年4月,丁俊晖在中国公开赛决赛中击败“台球皇帝”亨得利。
决赛时刻,央视直播的收视率飙升,甚至超过了同期NBA季后赛转播数据。
台球这项运动,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同年12月,丁俊晖获得了英锦赛资格赛名额。
同样是资格赛,但这次历史没有重演,他成功突围,闯入正赛。
英锦赛是世界斯诺克运动“三大赛”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英锦赛冠军,似乎只是英伦三岛“内定”的玩具,该项荣誉长期被英国选手垄断。
所谓“垄断”,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火力全开的丁俊晖在正赛一路过关斩将,击败传奇球王戴维斯,成功斩获桂冠。
这是他职业生涯首次获得英锦赛冠军,成为了英锦赛历史上首位非英伦三岛的夺冠球员。
丁俊晖声名大振,成功在国内引发了“丁俊晖效应”。
全国的台球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台球得以逐渐脱离“不务正业”等刻板印象。
之后的几年中,丁俊晖不断收割荣誉,并依靠比赛奖金得以财富自由,也让家人的投资得到回报。
他成为了中国斯诺克的领航者,激励着无数年轻人投入这项运动中。
毫不夸张地说,他凭借一己之力,开启了中国斯诺克的黄金时代,成为了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他不是传奇,谁是传奇?
所谓斯诺克三大赛,即世锦赛、英锦赛、大师赛。
丁俊晖总共收获了4个三大赛冠军,其中包含3个英锦赛冠军,1个大师赛冠军。
距离大满贯,他只差一个世锦赛冠军。
但这项荣誉似乎成为了他和大满贯之间的天堑,历经二十多年也只是可望不可得。
他曾于2016年闯入世锦赛决赛,但14-18 的比分最终凝结成了苍白的遗憾。
世人总爱用“大满贯”去衡量一个运动员是否成功,却忽视了丁俊晖早已在更辽阔的维度书写了传奇。
当人们对台球的印象从“不务正业”变成“绅士运动”;
当中国家长因为他而愿意把孩子送进球房学球的每个瞬间;
当被英伦三岛垄断的项目荣誉墙上开始出现中国人的名字。
丁俊晖的名字早就超越了“大满贯”的重量。
岁月会模糊记分牌上的数字,但拓荒者的足迹永远清晰。
即使丁俊晖没能达成大满贯,即使后来可能会出现荣誉超越他的中国斯诺克选手,但这依旧影响不了他的伟大。
让一项运动在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让无数个“不可能”变成“试一试”。
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的传奇呢?
从年少成名的“天才少年”,到赛场上历经浮沉的勇士,再到如今扛起中国台坛大旗的领航者,丁俊晖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执着。
他用22年职业生涯丈量出一条荆棘与荣光交织的拓荒之路,在斯诺克的赛场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也为中国斯诺克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也许,真正的领航者从不执着于永远领跑,而是甘愿化作照亮后来者的灯塔。
部分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丁俊晖成长记:“光靠我一人是不够的”
环球网|丁俊晖父亲自称如鸡般劳碌 与儿子追梦一杆到底
央视网|成为丁俊晖
九派新闻|丁俊晖回应“被赵心童夺冠刺痛”“与赵心童一哥之争”,称若赵心童先大满贯让他请吃饭
来源:司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