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00后”小伙让千年雕塑“活”起来,拍短视频走红播放量近千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19:26 1

摘要:在保定曲阳未来已来创业孵化基地里,25岁的刘旭硕正专注地打磨一尊泥塑。这位“00后”铜像雕塑师,如今也融入了曲阳雕刻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中。

竹刀轻挑,泥巴碎屑簌簌落下,一位笑容慈祥的老人轮廓逐渐清晰——这不是普通的雕塑,而是跨越生死的思念寄托。

在保定曲阳未来已来创业孵化基地里,25岁的刘旭硕正专注地打磨一尊泥塑。这位“00后”铜像雕塑师,如今也融入了曲阳雕刻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中。

从雕刻学校毕业生到抖音账号“铜像大师兄”主理人,刘旭硕巧妙地将传统雕刻技艺与新媒体平台结合,帮助数百人实现了与亲人“重逢”的心愿。

9月5日至6日,河北青年报联合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青团保定市委、保定市企业家协会、保定企业联合会共同举办“大学生就业沙龙”第九期活动,带领驻保高校20余名艺术专业学生走进曲阳,来到刘旭硕的工作室。

这位年轻的创业者坦诚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创新实践,让前来参观的大学生们深受启发,感慨良多。

传统根基,石匠家庭的熏陶

刘旭硕父亲使用传统工具进行石雕创作(图片拍摄于1994年 受访人供图)

这张褪色的老照片,摄于1994年,定格了刘旭硕父亲躬身石刻的瞬间。在那个锤凿声声的年代,他和曲阳祖祖辈辈的雕刻师傅们一样,用双手一斧一斧凿出“中国雕刻之乡”的美名。那时曲阳石雕业正蓬勃成长,他们的雕刻题材以石狮、壁炉为主,全靠手作,体力繁重,效率有限,却毫无怨言。

父亲一锤一凿佝偻着的背影、石粉飞扬的工坊,刘旭硕从小看在眼里。那些沉默却充满力量的石雕,不知不觉,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坚韧的种子。

产业标志,传统题材的坚守

刘旭硕父亲(右)与传统石狮子雕塑合影(图片拍摄于1994年 受访人供图)

这张照片反映了当时曲阳雕刻的主要发展方向——以传统题材为主,满足园林、建筑等装饰需求。这样的石狮子高约2米,需要经验丰富的雕刻艺人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完成。

当时的销售模式主要依靠线下订单和客户上门订购,互联网尚未兴起,工匠们很少需要考虑市场营销问题,全靠手艺说话。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手艺人的心跳与年华。

那个时代,雕刻不只是产业,更是一种沉默的坚守。

学院培育,新一代雕刻人才的成长

刘旭硕在河北曲阳雕刻学校与作品合影(受访者供图 拍摄于2017年)

2016年,带着父辈的熏陶和对雕刻越来越浓的兴趣,16岁的刘旭硕迈入河北曲阳雕刻学校(以下简称雕刻学校)。在这里,他系统学习泥塑、美学与数字建模,技艺飞速进步,心也愈发沉静。他屡获校内比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天赋初露锋芒。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既触摸到传统技艺的温度,也看见了未来的光亮——数字技术,正静静等待与传统碰撞出新的火花。

师徒传承,技艺精进之路

刘旭硕跟随王昭辉制作陈文增雕像(受访者供图 拍摄于2018年)

从雕刻学校毕业后,刘旭硕师从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昭辉,专攻人物雕像。师徒制,是曲阳雕刻最温暖的传承方式。

两年时间里,他从泥稿做起,磨基本功、练敏锐度。王昭辉常说:“做雕塑就像盖房,先打地基,再搞装修。”无论是反复勾勒伯里曼人体结构,还是做速塑训练,刘旭硕的作品量总是远超他人。别人画一张,他画三张;别人做完一件速塑作品就休息了,他继续捧起一块新泥。王昭辉每每谈起这个“得意弟子”,总是欣慰:“旭硕不是天分最高的,但绝对是最勤奋的那一个。”

这种师徒相授的传统,结合学院教育的系统性和现代性,形成了曲阳雕刻技艺传承的双重保障,为产业培养了更多像刘旭硕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突破,数字时代的定制雕塑

刘旭硕创作的人物铜像作品(受访者供图)

随着雕刻技术的不断进步,刘旭硕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创业!他把工作室设立在曲阳未来已来创业孵化基地。基地为像他这样的创业青年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不仅免除3年房租,而且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对创业成功,带动就业成效显著的创业者,给予创业资金补贴,这种种支持让刘旭硕和团队能更专注地投入创作。

不同于父辈们的发展模式,刘旭硕选择用新媒体的方式,帮助人们为逝去的亲人定制铜像。2023年,他们发布了第一条有剧情的雕像制作短视频,播放量近万次,“我们刚开始拍视频发布,数据也不是很好,后来我们在视频中加入了故事情节,顾客和他亲人之间的故事,然后再展现铜像做好之后的效果,就这样制作出了第一爆款视频。”刘旭硕说。

“客户是想把最爱的人‘留住’,我必须做好。”刘旭硕说。一尊30厘米的铜像,需经过十余道工序、三个月精心打磨。最难的是捕捉神韵,一处细节,有时候需与客户视频沟通修改五六次,只为接近逝者生前的模样。

在创作中,他创新地引入数字建模与雕刻机技术,大大提高了雕刻精准度和工作效率。父亲感叹道:“过去工人要干七八天的活,现在数控机一天就能完成。”传统手艺,因为爱与科技,被赋予了新的心跳。这份融合不仅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更精准满足了现代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00后”小团队,用新媒体激发非遗活力

刘旭硕团队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作品(受访者供图)

通过直播曝光作品和手艺的想法源于2022年在江苏省宜兴市的经历,“那里做紫砂壶的多,几乎每家店都在直播。”在这之后,刘旭硕和合伙人茹通一拍即合,开始直播!

初次接触直播的他们经验并不足,只是把镜头对准他们的手和泥巴,展示着自己用双手把一块泥巴捏成人像,没想到就是这简单的过程,在一次直播过程中吸引了十几万人观看,订单也纷至沓来。

他们运营的“铜像大师兄”账号,两条视频播放破千万,带来订单200多个。“视频突然就爆了,3天播放量突破了800万,我们也很意外。”刘旭硕感叹。5个“00后”组成的团队,既兴奋又倍感压力,但他们始终相信:唯有用真心,才能做出感动人的作品。

抖音账号“铜像大师兄”作品播放量截图(受访者提供)

刘旭硕团队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作品(受访者供图)

刘旭硕团队直播数据(受访者供图)

通过短视频及直播的传播力,他们的客户不再局限于曲阳本地市场,已经扩大到了全国范围。他们现在每个月都有稳定的订单量,最多时两个月接了200多单。

电商平台已成为刘旭硕团队的新销售渠道,当地政府也积极支持电商发展。2023年,曲阳县成功举办首届直播电商带货大赛,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广雕刻产品。刘旭硕团队也手把手教乡亲们架起直播设备,带动当地雕刻工坊开启线上销售新模式。

如今的曲阳,拥有市级以上雕刻工艺美术大师110名,雕刻企业230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产值突破100亿元,雕塑产业园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是全国最大的雕塑文化产业集群。

作为雕刻产业的青年一代,刘旭硕的工作室也从最初3人扩展到5人,全部是“00后”,他们架起相机,正用新媒体的方式,激活非遗市场,用数字技术解构传统美学,用专业所学致敬非遗技艺,在他们手中,每一刀雕刻的不再只是石头,而是一个属于新时代的非遗传承故事。

来源:保定晚8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