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阅读刻入区域教育发展基因——福建厦门全域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纪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0 12:54 2

摘要:“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不容易。”今年全国两会参加政协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从过去的书香世家讲到现在提倡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他饱含期待:“书香是一种氛围。”

当一座城把阅读刻入基因,它的每一次书页翻动,都在为未来积蓄力量。

“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不容易。”今年全国两会参加政协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从过去的书香世家讲到现在提倡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他饱含期待:“书香是一种氛围。”

在一座城市打造全民阅读的氛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经年的积累。作为北宋百科全书式学者苏颂的诞生地、南宋大儒朱熹的首仕之地、爱国华侨陈嘉庚出生以及办学所在地……福建厦门自古便有读书之风。

然而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读书空间被挤压,叠加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数字资源对碎片时间的侵占,深度阅读习惯正在被逐渐瓦解——这不仅是厦门当前面临的文化困境,更是现代化城市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多年来,我们持续推进阅读这件事。在书香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培育既有中华文化底蕴又能驾驭未来的创造者,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才是我们的使命。”厦门市教育局局长陈珍说。

解码

时空破局浇筑阅读根系

“现在写完作业还能看半小时《海底两万里》,以前只能赶补习班。”在厦门市湖里区高殿公益图书馆,五年级学生小林展示着她的“阅读存折”:通过每日30分钟阅读积累的“知识星”,她已兑换了3次科学实验课体验券。

厦门市在教育领域构建系统性阅读生态的探索始于2013年,当年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阅读活动的通知》,要求各中小学校每周至少开设1节校本阅读课,并选派相关学科教师专门负责阅读课教学。这项政策的实施迅速推动了全市学校阅读活动的开展以及阅读教学的研究。

厦门市各区积极推进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图书角等阅读空间设施建设。厦门第一中学、厦门市蔡塘学校、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等打通线上线下阅读壁垒,拓展多元智慧阅读平台。每到开学季,孩子们都特别期待,因为学校将开展“我为学校选书”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到新华书店、图书城为学校图书馆挑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写上推荐感言。“我们把挑选图书的自主权交给孩子,希望孩子能真正爱上阅读,从阅读中收获真善美的力量。”滨东小学校长王跞说。

与此同时,厦门实验小学打破学校阅读场域壁垒,把语文课堂“搬”到校外,利用班级假日小队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厦门市教科院附小的师生在筼筜湖边的草地上席地而坐,伴着碧波的湖水与蹁跹的白鹭,一起吟诵郭沫若的散文诗《白鹭》。

伴随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教研力量同步发力。厦门市教研员邵巧治联合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开展阅读课题研究,从优秀儿童文学对学生阅读与写作品质的影响到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研究,再到跨学科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建设,研究越来越深入,也深深影响着厦门的阅读教学实践。2018年统编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次出现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时,教师们欣喜地说:“我们早已经走在阅读策略这条路上了,孩子们的思维已经转起来了!”

当“双减”政策落地,厦门市敏锐捕捉到阅读教育的深化契机。2023年将日均半小时阅读纳入义务教育刚性要求,通过“星空读书会”“科普剧场”等课后服务,实现学生阅读参与度超90%的质效转换。

政策的深化带来教学创新向纵深发展,厦门市音乐学校将经典名著阅读与音乐、美术、数学、历史、科学等课程深度融合,开展跨学科整本书阅读实践,并在期末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举办“致敬经典阅启未来”的四大名著“音阅会”。深田小学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将经典阅读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开展“阅读真好玩之‘舌尖上的记忆’”主题课程,用“年夜饭”这一情感纽带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除了以上举措,厦门各学校还拓宽时空边界,让阅读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比如海沧区以朗诵为载体、以声音为媒介发起“声动海沧”全民朗读活动,推动全民终身学习。思明区连续3年举办思明区“小小荐书官”创意短视频大赛,打造思明区青少年阅读品牌。

激活

共同体催化教育生长密码

“没有时间读”“读不懂”“读了没有用”……这些问题曾经不仅困扰着学生,也困扰着许多教师。

厦门的文化氛围,滋养着一批教育人自觉追求成长。“2008年,我遇到了职业瓶颈,不知道怎么进一步实现自己的成长?”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段艳霞回忆自己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走上教育科研岗位后,感受到职业能力欠缺带来的迷茫和焦虑。然而在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中,她发现身边有不少富有进取心的青年教师面临着同样的成长烦恼。于是,他们决定一起组成“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以共同体为纽带,探索出一条适合一线教师自主发展的专业阅读道路。

自发行动影响带动了一批教师成长,但影响范围还是有限,如何将自发阅读变为专业追求是厦门教育人考虑最多的事情。2014年,海沧区开始着手推进“书香海沧教师领航”工程,把教师阅读摆在核心位置。尽管采用行政推动,但海沧区鼓励教师自主自愿申报,在确定了103名阅读种子教师后,建立了区、校两级“阅读共同体”。经过11年的努力,截至目前,海沧区先后成立了630个阅读共同体。

阅读共同体的每一颗种子迅速在学校生根发芽,在全市产生了联动反应。厦门第一中学成立“明德教师读书会”,将教师读书成长与党建工作相融合;厦门市第五中学开展“吾悦读书会”,构建教师、学生与家长“三位一体”的阅读平台;厦门五缘实验学校成立“三人行成长共同体”,推动青年教师的跨界学习与成长;集美区窗内小学组织“围炉阅话”读书会……这些共同体像蒲公英一样,将专业阅读的种子播种到更多教师心中。

2022年4月,厦门市教育局开启“中青年干部读书沙龙”系列活动,一起共读《未来学校》等书。陈珍现场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故事,勉励中青年干部要保持能者为师的心态、学习者的姿态与奔跑者的状态。“以阅读为翼,未来学校,从厦门开始!”陈珍始终相信阅读的力量。

2013年《关于加强中小学阅读活动的通知》首次将阅读教研纳入制度化轨道,同步推出的《厦门市小学生阅读书目指南》为基层教学提供了实践框架。以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海沧区育才小学等为代表的阅读团队率先突破,他们开发的“小学生必读书目”智慧阅读系统通过数字化考级测评,将阅读纳入学校评价体系,开启了阅读场景与评价融合的早期尝试。

这种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的互动,在10年间催生出持续深化的改革动能。2023年厦门市教育局升级推出《关于加强教育系统新时代阅读活动的工作方案》,通过“学生—教师—校长—机关”四维联动机制,搭建起“上下贯通、部门联动、名师引领、全员参与”的立体化阅读网络。

教育科研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在市教育局与市教科院的统筹推动下,全市形成了以研促教的良性循环: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授陈世明的《图像时代的早期阅读》、海沧区北附学校图书馆原馆长伍漳英的《中小学图书馆资源盘活与阅读推广》、马銮湾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邓玉秀的《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等十几本有关阅读的专著相继出版,既提炼本土经验,又引领阅读教学变革。

当学术自觉延伸至教育管理层面,厦门第六中学校长吴丹玲在读书分享会上融合《论语》与《未来学校》的跨时空对话,是“校长阅读能力提升行动”的生动注脚。该行动将读书分享嵌入校长任职培训体系,湖里区更创新推出“校长荐书官”机制,先后拍摄了31期“跟着校长来读书”系列微视频,构建起示范引领的数字化传播矩阵。

面对数智时代的新挑战,2024年厦门市进一步整合市、区、校三级资源,组建“厦门市教师阅读社团”,这标志着区域教育阅读生态建设进入到协同创新阶段。从政策迭代到科研转化,从校长垂范到技术赋能,这座海滨城市正以系统思维编织新时代的阅读育人网络。

共生

全民共读编织城市精神图谱

周六上午,在鼓浪屿的社区书院里,伴随着悠扬的琴声,厦门禾山中学音乐教师李鹭军正在为社区居民举行“点亮星光”第88期音乐读书会。在不远处的一间咖啡厅,厦门演艺学院的秦老师一家则在举办“开卷有益”第110期公益读书会,为来自马来西亚新山的朋友分享他们为女儿创作的原创绘本。

海风掠过环东海域,西炉村的陈女士牵着女儿小雨走向学校。“妈妈,今天我能积累20个火炬阅读币了。”小雨自豪地说。书包里装着从班级图书角借来的《昆虫记》——这是她与同桌约定的“周末赚币计划”。翔安区火炬实验学校图书馆推行无边界阅读计划,周末、节假日对社区居民开放,这极大地丰富了厦门环东海域新开发区周边居民的阅读生活。

长期以来,厦门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等10家图书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这些公共图书馆与各区学校建立了馆校联盟,实现了全民图书资源共享。作为陈嘉庚先生故乡的集美区,将弘扬嘉庚精神与推进全民阅读相结合,打造了首个以“嘉庚”命名的主题书房。在嘉庚书房,集美区联合厦门教科院附小教师潘品瑛发起的“小水滴成长俱乐部”,创建了以“共同阅读”为媒介的父母成长共同体,帮助社区父母自我赋能,提升家庭教育品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厦门市多所学校以“共读”为媒介探索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局面。厦门双十中学开展“相约星期二”家长共读活动200多期,引领家长更好地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举办“正念父母心”亲子养育营活动,通过共读带领父母走出“养育焦虑”;厦门外国语学校开展“家庭教育互助协作小组”,通过共读相关心理学书籍,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厦门市英才学校组织“父亲成长共同体”,鼓励更多“繁忙”父亲参与到孩子成长中;厦门高殿中心小学开展“书香高殿周五见”亲子阅读课程,引领外来务工父母与孩子一起共读;厦门市新教育学校、同安第二实小等共建“校家社阅读共同体”,借助“共读吧”等平台,探索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共育新路径。

为了让更多人爱上阅读,厦门市教育局组织评选书香校园、优秀阅读项目、优秀阅读推广人、阅读标兵等阅读先进典型,通过榜样引领带动广泛阅读。厦门至今已有1个区入选全国青少年读书行动区域优秀案例,3个区入选福建省青少年读书行动区域优秀案例,5所中小学入选福建省书香校园,3人入选福建省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

当书籍流动起来,整座城市便成了立体图书馆。在厦门,许多人爱上阅读,是因为“悦读福袋·传递爱”公益阅读推广项目。自2014年创办以来,该项目共募集和传递悦读福袋16万个,平均每个福袋传递87次,互助阅读蔚然成风。“接下来,我们将依托区、街道、村居文明实践体系,让悦读福袋再出发,打通文化服务社区居民的‘最后一公里’。”“悦读福袋·传递爱”项目发起人陈雅勤说。

这种共享精神在历史纵深中寻得共鸣:同安大轮山南麓,674岁的文公书院里,同安第一中学师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阅读主题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在文公书院进行义务讲解、志愿引导。

厦门教育的阅读成绩不是终点,而是千年文脉的新起点——当一座城把阅读刻入基因,它的每一次书页翻动,都在为未来积蓄力量。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来源:中国教师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