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真的决定寿命?A型、B型、AB型、O型,哪种血型更长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17:34 1

摘要:人类血型系统最初的发现,跟寿命压根没关系,而是为了输血安全。但随着流行病学的深入,科学家们开始发现,血型不仅仅决定输血匹配,还可能和罹患某些疾病的风险挂钩,甚至影响我们身体对病毒、细菌的反应能力。

总有人说“A型人容易得癌症”“B型人情绪不稳定”“O型血抗病强,活得久”,听着像是星座玄学,但偏偏还真有点“科学的影子”。

问题是,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靠谱的数据支持?血型,真的能左右一个人能活多久?

先别急着摇头,事情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人类血型系统最初的发现,跟寿命压根没关系,而是为了输血安全。但随着流行病学的深入,科学家们开始发现,血型不仅仅决定输血匹配,还可能和罹患某些疾病的风险挂钩,甚至影响我们身体对病毒、细菌的反应能力。

比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国外一份研究就指出O型血感染风险可能略低一些。当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O型血的朋友都开始“飘了”,仿佛天生自带护体光环。但事情真没那么简单。

血型说到底,是红细胞表面的一组抗原。A型的人有A抗原,B型的人有B抗原,AB型两种都有,O型啥都没有。这些抗原不光决定你输哪种血,还会影响你体内免疫系统的反应方式。

有个冷知识:A型血的人,的确在一些流行病中“战斗力偏低”。

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流感、甚至某些癌症(尤其是胃癌)的发病率,A型人群略高于其他血型。流行病学研究里,有不少这样的数据。而O型人,在某些传染病面前,确实表现出更强的抵抗力,比如疟疾。非洲部分地区O型血比例高,很可能就是被大自然“筛选”出来的结果。

可别因此就觉得O型血是“长寿血型”。现实比这复杂得多。

O型血虽然抗病力强,但也有自己“天敌”——比如凝血功能异常。O型血的人天生凝血因子低一点,在严重外伤、大出血时,风险可能更高。而且一些研究发现,O型人更容易出现动脉瘤破裂的情况,真要说长寿,还真不一定就稳过其他血型。

AB型血,这个最稀有的组合,被不少研究认为是“最容易老年痴呆”的血型。2014年美国一项研究指出,AB型血的人相比O型,有82%的几率更容易出现认知障碍。这数据虽然惊人,但也不能代表每个AB型人都会“脑子不好使”。

寿命这事,归根结底,是一场多维度的马拉松。血型只是起点的一个变量,后面还有饮食、运动、心理、社交、遗传、环境这些“加分项”在拉扯。你是O型但长期熬夜、不动、暴饮暴食,照样可能短命。你是A型但生活规律、心态好、饮食均衡,活到90岁也不是梦。

门诊里碰到过一个70岁的老太太,A型血,查出胃癌,但早期发现,手术+化疗后恢复得特别好。她吃得清淡,作息规律,心态又好,10年后还在跳广场舞。而另一个O型中年男人,常年高脂饮食+应酬+抽烟,年纪轻轻脑出血去世。血型没有决定命运,是生活方式在决定你怎么活。

中国有句老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但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命这件事,很多时候不是注定的,是你一点一滴“养”出来的。

在不同地区,血型分布差异也很大。

比如在日本,A型血最多,很多人甚至用血型配对来找对象;而在印度,B型血出现频率更高;中国则是B型和O型较多,AB型最少。这种分布跟人类迁徙、基因演化都有关系。换句话说,血型的形成,是几百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为了让你“长寿”而设定的密码。

再说个大家忽略的点:血型不仅影响疾病风险,也会影响某些药物的代谢。比如阿司匹林在O型人身上抗血小板的效果更明显,但出血风险也更高。这种差异虽然微妙,但在个体化医疗里,越来越受到关注。

从营养学的角度,也有“血型饮食法”的说法。比如A型人建议吃素食,O型人多吃高蛋白,B型人适合乳制品……但这个理论目前并没有强有力的临床证据支持,大多数营养师并不推荐按血型来安排饮食。人体不是一个按血型分类的机器,而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寿命,不是单靠血型决定的“注解题”,而是人生整场“问答题”的综合分数。决定你能不能活得久的,从来不是你出生时的血型,而是你每天早上第一个起床的时间、你吃的第一口早餐、你能不能在晚上10点前放下手机、你是不是能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找到一点点快乐。

很多人看体检报告时,最关心的不是肝功能、肾功能,而是“我是不是癌症高风险”,仿佛一张血型卡能告诉你命运密码。真正决定健康的,是你有没有定期体检,有没有按时吃药,有没有把“能不熬夜就别熬夜”当成信条。

血型和寿命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像天气和衣服的关系。天气冷,你穿衣服暖,没事;天气热,你硬裹羽绒服,出汗中暑也不奇怪。血型是背景,生活方式是操作方式。你怎么穿衣,才决定你最终冷不冷、热不热。

别再问“哪个血型更长寿”了。问这个问题,不如问自己:“我这个月锻炼了几次?”“我昨天吃了几个炸鸡?”“上次体检是在什么时候?”这些才是直击灵魂的寿命拷问。

也别再盲信那种“AB型血易抑郁”“O型血命硬”的玄学言论。血型和性格的关系,目前没有任何权威医学证据可以支持。你性格好不好,更多是后天成长环境塑造出来的,别老往遗传上甩锅。

有时候患者会说:“我O型血,是不是更不容易得病?”我有时候真想回一句:“你这么多年不吃蔬菜不运动熬夜玩手机,现在问血型能不能保命,是不是有点晚?”但最终只能苦口婆心地劝:“你血型再好,也抗不过你天天外卖+可乐+熬夜。”

寿命这事,靠血型只是“玄学入门”,靠生活方式才是“续命秘籍”。

参考文献:

[1]陈红,王斌,张志远.不同ABO血型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2023,37(02):221-224.

[2]李晓东,孙明,周杰.血型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05):415-420.

[3]郑丽华,韩雪,赵文.血型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差异性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5,25(01):31-35.

来源:科普健康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