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糖代谢状态下多种胰岛素抵抗生物标志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12:38 1

摘要:当地时间3月29日,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5)于美国芝加哥正式启幕。会议汇聚了全球心血管领域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在本次会议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雪燕/袁晋青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以壁报形式进行了展示,团队研究生张可欣报告进行现场报告。

当地时间3月29日,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5)于美国芝加哥正式启幕。会议汇聚了全球心血管领域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在本次会议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雪燕/袁晋青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以壁报形式进行了展示,团队研究生张可欣报告进行现场报告。

研究聚焦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现不同糖代谢状态影响胰岛素抵抗生物标志物对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这提示应结合个体糖代谢状态精准选择生物标志物,以提升风险评估准确性,优化管理策略并改善患者预后。

研究背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多种胰岛素抵抗(IR)生物标志物,包括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甘油三酯-葡萄糖-体重指数(TyG-BMI)、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以及胰岛素抵抗代谢评分(METS-IR),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旨在评估这些生物标志物在不同糖代谢状态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此外,本研究拟提出一种新型指标——甘油三酯-葡萄糖-体脂百分比指数(TyG-BF%),以优化对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的评估。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3年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0 724例连续患者,最终分析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153例ACS患者。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即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缺血性卒中构成的复合终点。根据既往病史、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研究人群被分为正常糖代谢、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三组。胰岛素抵抗指标作为分类变量进行分析,其最佳临界值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

表1. IR生物标志物的计算公式与ROC曲线确定的最佳截断值

研究结果

在中位随访5年期间,共有1276例(20.7%)患者发生MACCE。研究人群平均年龄为58.4岁,男性占比76.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糖代谢状态下IR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价值不同。

正常糖代谢人群:TyG-BMI(HR: 1.562)和METS-IR(HR: 1.606)为显著预测指标。

糖尿病前期人群:TyG-BF%(HR: 1.216)为唯一显著预测指标。

糖尿病人群:TG/HDL-C(HR: 1.491)为唯一显著预测指标。

表2. IR生物标志物在不同糖代谢人群中对MACCE的预测价值

讨论

本研究发现,IR生物标志物与ACS患者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但其预测价值因糖代谢状态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新指标TyG-BF%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预测价值突出。研究提示未来风险评估应根据个体糖代谢状态选择合适的IR生物标志物,以优化精准管理策略。

专家简介

袁晋青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冠心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理和预防的实验研究》的主要申请者及完成者之一,该课题获首届中华医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国家“十五”,973子课题《镁合金血管支架的生物适配机制》的研究。国家十二五课题分课题《中国冠心病人群氯吡格雷抵抗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主要申请者及完成者。已在专业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在国际著名杂志EHJ发表论文1篇。参与撰写《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攻克CTO——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等多部临床专著,其中副主编2部。先后承担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课题 《中国冠心病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分系统的研究》一项。学术任职:美国FACC,欧洲FESC。中国老年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心血管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循环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10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

赵雪燕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FACC,FESC。16病区副主任(主持工作),老年医学中心副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研究方向:冠心病有关血栓、出血、炎症风险评估及治疗,老年心血管病研究等。开展大队列多组学开发风险标记物及人工智能风险模型的构建;开展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相关的遗传学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累积发表论文56篇,其中SCI文章36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60分。参加ESC Late-Breaking Science会议发言,并多次在欧洲心脏病大会(ESC)、美国ACC、AHA、美国TCT大会进行口头或壁报学术交流。学术任职: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 老年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及常委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总干事及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科普分会:常务委员;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心血管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转化医学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张可欣(硕士研究生)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赵雪燕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代谢、炎症、血栓等。曾在ESC、AHA、ACC等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目前以第一作者在Clinical and Applied Thrombosis Hemostasis、Thrombosis Journal期刊上发表文章。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