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能完全代替人工吗?当技术僭越成为生命的主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0 11:57 3

摘要:清晨高速路上,沉睡司机的车却稳定飞驰,这样的科幻场景正成为部分智能驾驶用户的日常。特斯拉车主炫耀 “自动驾驶时小憩”,理想车主将驾驶权交给 “自动驾驶” 享受家庭时光,这背后是人与技术权力让渡中生命主宰权的悄然转移。

清晨高速路上,沉睡司机的车却稳定飞驰,这样的科幻场景正成为部分智能驾驶用户的日常。特斯拉车主炫耀 “自动驾驶时小憩”,理想车主将驾驶权交给 “自动驾驶” 享受家庭时光,这背后是人与技术权力让渡中生命主宰权的悄然转移。

现代智能驾驶技术已达L2级部分自动化,特斯拉Autopilot能高速跟车、自动变道;小鹏NGP可应对复杂城市路况;华为ADS2.0无需高精地图。这些本应是驾驶员“第二双眼睛”的创新技术,却被部分用户当作完全替代人类注意力的“电子保姆”。正如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所警示,工具理性若脱离价值理性约束,就会吞噬人性。

智能驾驶事故频发,责任归属模糊。2021年台湾特斯拉撞消防车,2023年湖南车主辅助驾驶时追尾工程车,厂家以“需随时接管”免责,消费者则指责宣传误导,这背后是创新伦理与使用理性的双重缺失,上演着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智能驾驶健康发展需重构技术与人性边界。沃尔沃坚持驾驶员监控系统,欧盟计划将其纳入评级体系,蔚来在NOP+系统中设置强制注意力提醒,践行“技术谦卑”文化,正如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药学理论,技术是解药也是毒药,关键在使用方式。

在可预见的未来,智能驾驶是“人机共驾”的协作关系。我们要对技术潜力保持开放,坚守人类主体性,既不恐惧进步拒绝技术,也不盲目崇拜放弃判断。海德格尔说技术本质是人类存在方式的显现,真正的智能在于人类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清醒,因为方向盘后的幽灵,不是机器,而是丧失敬畏的人心。

来源:阿泽谈实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