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火箭发射数量日益激增。然而,这一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火箭发射所带来的污染物正在减缓臭氧层的恢复速度。科学家们警告称,若按预计的发射频率到2030年每年增至2040次,全球臭氧层的恢复将面临数十年的推迟。
信息来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9/250902085134.htm
在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火箭发射数量日益激增。然而,这一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火箭发射所带来的污染物正在减缓臭氧层的恢复速度。科学家们警告称,若按预计的发射频率到2030年每年增至2040次,全球臭氧层的恢复将面临数十年的推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射火箭的成本和难度逐渐降低,全球各国的航天活动开始全面铺开。预计到2024年,全球的火箭发射次数将达到258次,比2019年的97次大幅增长。这样的增长速度引发了环保领域专家的警醒,他们强调火箭发射所排放的污染物可能对地球臭氧层产生潜在危害。
火箭排放与臭氧层的关系
猎鹰重型运载火箭是 SpaceX 的可重复使用重型运载火箭,于 2018 年 2 月 6 日首次飞行。图片来源:SpaceX / Keystone
臭氧层是地球大气中的一层气体,能够吸收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有害辐射的损害。火箭的发射及其后重返大气层过程中,释放出的气态氯、金属颗粒和烟灰等污染物会在中层和高层大气中长期停留。这些污染物在存留期间,能够催化臭氧的分解,从而导致臭氧层的稀薄。
研究表明,固态火箭发动机是造成气态氯排放的主要源头,而烟灰则会加剧化学反应,加速臭氧层的消耗。虽然部分液氧和氢气作为燃料的火箭在环境影响上较小,但目前仅有约6%的火箭发射采用该技术,其余大多数仍使用对环境有较大负面影响的推进系统。
更为严重的是,火箭的重返过程也会增加大气污染,尤其是在卫星任务结束时,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会释放更多的金属颗粒和氮氧化物。而这些污染物在高温下的排放可能对臭氧层造成更大的影响,现有的研究仍未全面评估这一部分的潜在影响,迫切需要更多科学数据来补充这一空白。
快速上升的发射频率对臭氧层的影响
根据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坎特伯雷大学共同进行的最新研究,假如未来火箭发射量显著增加,全球臭氧层的厚度在2030年将下降近0.3%。特别是在南极洲,臭氧层的季节性减少幅度甚至可达4%,这将使得每年春季臭氧空洞的形成更加严重。
虽然初看这些数字似乎并不庞大,但需要注意的是,臭氧层仍在从过去因氯氟烃(CFC)造成的破坏中恢复。CFC于1989年因《蒙特利尔议定书》被禁止,但至今,全球臭氧层的厚度仍比工业化水平低约2%,预计要到2066年左右才能完全恢复。火箭排放对这一复苏过程的干扰,将使损害时间拖长数年乃至数十年。
规制与协调是应对之道
面对这一潜在的环境威胁,科研人员呼吁采取前瞻性的、协调一致的行动,来监测和减少火箭发射对臭氧层的影响。这一过程将需要政策制定者、科学家和航天产业的共同参与。
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推动低温燃料的使用,尽量减少氯和烟灰的排放,以及建立相关的规制措施。历史上,《蒙特利尔议定书》展现了全球合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性,如今航天活动日渐频繁,只有通过国际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臭氧层这一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继续得到恢复。
科学家们表示,尽管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同时也必须关注其潜在的环境影响。随着未来发射频率的不断上升,深入了解这些排放对地球环境的长期影响尤为重要。只有在科技进步与环境责任之间取得平衡,才能确保我们在宇宙探索的同时,珍视和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