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承压到鸿蒙破局:新能源洗牌期,国人购车的底层逻辑已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17:17 1

摘要: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分化,远非“几家欢喜几家愁”的表象——理想连续3个月销量下滑,8月交付2.85万辆,同比跌40.7%;鸿蒙智行连续4个月交付破4万,前8月累计30.74万辆,正冲刺百万交付;零跑以半年22.17万辆、同比增155.7%的成绩登顶新势力

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分化,远非“几家欢喜几家愁”的表象——理想连续3个月销量下滑,8月交付2.85万辆,同比跌40.7%;鸿蒙智行连续4个月交付破4万,前8月累计30.74万辆,正冲刺百万交付;零跑以半年22.17万辆、同比增155.7%的成绩登顶新势力榜首;而传统大厂子品牌则集体哑火。这场洗牌的核心,不是单纯的产品输赢,而是国人购车逻辑从“表面需求”向“底层价值”的彻底转向。

理想的困境,本质是“单一场景解决方案”的失效。过去靠“冰箱、沙发、大彩电”定义“奶爸车”,精准命中了家庭用户“有孩子后缺舒适大空间”的初级需求,但2025年的家庭用户需求已升级:他们不仅要空间,更要“纯电的低使用成本”“智驾的接送安全”“补能的便利性”。而理想一方面被问界M8、小鹏G90等竞品复制了“家庭空间”优势,另一方面纯电转型滞后——MEGA的超充补能未形成差异化,i8的儿童座椅联动预警、后排分屏娱乐等家庭智驾功能,落地效果也不如竞品,导致“奶爸车”的心智护城河彻底失守。

鸿蒙智行的破局,是“技术场景化落地”的胜利。它不是靠华为技术的堆砌,而是精准解决了“科技中产”的核心痛点:通勤时需要“ADS 3.0覆盖90%城市路况的NOA”,不用频繁接管;居家时需要“车机-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联动”,比如上车自动续播家里的剧,下车自动关闭家里的灯;商务场景下需要“鸿蒙座舱的多任务分屏”,能同时处理导航和邮件。问界M9能垄断50万级市场,智界S7能吸引年轻用户,本质是“华为技术”转化成了“用户每天能用到的便利”,而非停留在参数表上的“黑科技”。

零跑的登顶,印证了“大众用户的价值重构”——不是要“低价”,而是要“低价不低质的确定性”。10-25万级用户的核心矛盾,是“想要激光雷达、高通8295芯片等高端配置,却不想为品牌溢价买单”。零跑靠全域自研实现70%成本自主可控,将激光雷达+高阶智驾下放到12万级的B10车型上,还承诺“智驾软件终身免费”,直接解决了用户“买得起智驾,用不起后续服务”的顾虑。相比某些大厂子品牌“用老旧三电技术卖低价”,比如存在续航虚标、智驾功能阉割等问题,零跑提供的是“高端配置+稳定体验”的确定性,这才是“性价比”的真正内核。

至于传统大厂子品牌的低迷,根源是“组织惯性拖累了用户价值响应”。它们不缺技术,比如某大厂就有自研电池,但燃油车时代的“研发-生产-市场”链路太长:研发部门搞出的智驾技术,要等半年才能装车;市场部门发现用户想要“小尺寸纯电SUV”,却要等一年才能调整生产线。更关键的是品牌心智固化——过去“可靠耐用”的标签,在新能源时代变成了“老旧、不智能”,而它们又没能像鸿蒙、零跑那样,针对特定用户(如科技党、大众家庭)建立新的心智,最终陷入“有技术但卖不动”的困境。

说到底,现在国人买电车,早已不是“买配置、买定位、买品牌”,而是“买解决自己核心痛点的确定性”:家庭用户买的是“智驾+空间+低使用成本”的综合方案,科技中产买的是“技术落地到日常场景的便利”,大众用户买的是“高端配置不溢价的实在”。那些还在堆参数、玩定位、吃老品牌的车企,注定被洗牌;而像鸿蒙智行、零跑这样,能精准戳中用户“每天都能感知到的价值”的品牌,才能在新竞争中站稳脚跟。这不是市场的偶然分化,而是用户需求升级的必然结果。

来源:生活新风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