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智能岛制造体系:中国人主导的第三次汽车制造变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17:11 1

摘要:直播画面中,16座智能岛颠覆传统流水线制造模式;280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重新定义生产效率;IGV(智能引导车)的每一个“舞步”,都精准自如;平均每75秒,就有一辆新车完成组装顺利下线……

作者 | 葛帮宁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这还是人们印象中的上汽通用五菱(以下简称五菱)吗?

直播画面中,16座智能岛颠覆传统流水线制造模式;280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重新定义生产效率;IGV(智能引导车)的每一个“舞步”,都精准自如;平均每75秒,就有一辆新车完成组装顺利下线……

在多数人印象中,汽车制造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环境嘈杂,但直播画面中的工厂,却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自动化设备与机器人随处可见。

9月15日,央视新闻全程直播,带着百万观众观看了一场制造业的颠覆性变革——镜头聚焦的,正是全球首创的五菱岛式智能工厂。

“太不可思议了”“满屏黑科技”“央视报道,权威认证”……直播中的岛式智能工厂的硬核场景,点燃了网友的热情,弹幕区与评论区满是他们发出的惊叹。

时间回溯至2023年10月27日。当天,位于广西柳州的五菱岛式智能工厂竣工投产。这不是一座工厂的简单落地。它是五菱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跃,是世界汽车制造史上又一次颠覆性创新。

作为全球首创的岛式智能工厂,它以独特的岛式生产模式,打破了汽车工业百年来一直依赖的流水线总装传统,让汽车制造有了全新的方案。

从首个累计产销3000万辆的中国品牌单一车企(非集团),到汽车制造标杆工厂,上汽通用五菱在这里生动上演华丽转身。

这座岛式智能工厂正在改变中国制造业的面貌,甚至是命运。它掀起了全球汽车制造方式的第三次革命。

颠覆性创新

提起汽车制造,人们的标配认知是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4个流程。不过,这并非全部。汽车工业走过百余年,其制造方式从来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跟着科技进步而不断迭代,从未停下进化的脚步。

一部汽车制造百年史,就是一部效率与柔性的博弈升级史。这个博弈天平的两边,一边是追求更快、更省的生产效率,另一边是满足更多样、更灵活的需求,两者不断拉扯与平衡,推动汽车制造升级向前。

百余年来,有两个革命性时刻,改写了汽车制造的规则:

第一次是福特流水线。1913年12月1日,福特在美国海兰园(Highland Park)工厂,引入全球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批量生产整车。这是首次将汽车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推动汽车行业告别手工作坊,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低成本三位一体的工业范式跃迁,让汽车由奢侈品变为大众产品。

第二次是丰田精益生产。1953年,以丰田汽车为代表,提出准时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核心是通过系统性消除浪费、激活全员智慧,实现多品种、小批量条件下的高效生产,彻底重构了全球制造业的价值逻辑。后来,该理念被扩展为精益生产。

穿过时光隧道,进入新世纪,福特和丰田的模式早已成为行业传奇。然而,随着市场需求升级等时代性变化,这两个模式的短板也慢慢暴露:福特流水线太刚性,没法适配多样化需求;丰田精益生产虽降了库存,但工序仍然是线性排布,柔性不够。

特别是进入新汽车时代后,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场景化,呼唤汽车制造向柔性化、智能化转型。

传统流水线有两个很突出的痛点:一是因为需求没谱,市场要多品种、个性化的车,导致产线频繁换产,既费时间又费成本;二是因为生产过程没准,工人状态、设备故障、物料供应、装配质量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产能。

这些痛点,在传统模式里始终未能彻底解决。

有人会说特斯拉的贡献不可忽视。的确,2008年,特斯拉以颠覆者姿态出现,打破传统造车思路,将占成本40%左右的电池系统作为核心,还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惜的是,特斯拉的生产方式也没有跳出传统流水线的框架和窠臼。

直到2023年10月五菱岛式智能工厂问世,百年流水线传统才被一举打破。这个工厂的智能岛制造体系,重构了工序逻辑,突破了全链路效能,刷新了中国智造的水平和高度,引领汽车制造业的第三次革命。

重塑汽车生产方式

这个智能岛制造体系,特别之处在哪里?

首先是技术底层深度融合。它将数字化、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整合为统一技术基座,为制造流程革新提供支撑。

其次是生产架构颠覆性重组。它打破延续百年的串联式总装模式,通过工序拆解实现单元化重构,形成以轮胎岛、玻璃岛、检测岛等为代表的独立装配单元(装配岛),彻底打破线性生产的刚性约束。

这种架构创新带来了显著优势:主线工艺简化,降低了生产复杂度;支线柔性调整,提升了需求响应能力,还有平行装配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六大创新模式:工艺可解耦,打破工序间的刚性依赖;产线可重构,满足多场景生产需求;产能自适应,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数据可增值,挖掘生产数据的价值潜力;系统可进化,具备持续优化能力;模式可拓展,支持跨场景复制应用。

最终,构建起全柔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智造体系。

“对比过去的流水线作业方式,这六大创新模式实现了巨大的变革。”上汽通用五菱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韩德鸿分析说,按照传统流水线方式,需要给每一款新车造一个厂房,或者造一个全新的固定生产线,这样周期长、投资大,生命周期还有可能短,而岛式智造就解决了这些瓶颈问题。

五菱岛式造车优点有多突出?

正如央视新闻直播画面显示的,智能岛工厂通过16座无人岛与280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构建起静态+动态双模式柔性岛,摆脱了传统流水线的束缚。

其中,动态工位具备产线任意扩展、节拍可调、节距灵活可变的特性,提升车型兼容性;静态工位则承接复杂装配任务,更适配自动化作业场景,提升装配精度。

更厉害的是,这个岛式工厂还自带学习能力——靠AI自学习算法,每天都在优化生产调度、排产计划和质量监控的方法。这样既能同时制造多种车型、灵活应对订单变化、快节奏产出,又能靠智能装配让每辆车的质量都一样可靠,不会出现有好有差的品控风险。

生产架构也换了新逻辑。以前是一步错则步步错的串行线,现在变成了像渔网一样的网状平行结构,哪怕某个工位出了个小问题,也不会连累整条线停工——灵活、自动化、高品质这3件事,终于做到了一起优秀。

这一切的背后,全靠上汽通用五菱自己研发的“大脑”——EOAI(AI卓越运营大模型)。

岛式工厂每秒都产生成千上万条数据,比如零件配送进度、机器人工作状态等。EOAI实时“接住”这些信息,再用大数据分析、边缘计算和AI算法算出最优方案,然后指挥30多台工业机器人干活、250多台IGV物流小车送零件。EOAI既像一个参谋总部制定战斗方案,又像一名超级统帅统筹指挥全局,让整个工作忙而不乱。

数据直观地表现了这个工厂的实力:

能同时生产20种以上不同车型,相当于一个工厂顶好几个传统车间;以前建一条新产线要等2年,现在1个月就能搞定,大大加快了新车落地的速度;新车型上线时,重复花的费用能少33%,推向市场的时间缩短60%,既省成本又抢时间。

与传统的流水线、精益生产、分装式生产相比,岛式制造的数据优势也非常明显:

自动化率达到50%,一半活儿都用机器干;生产效率提高30%,同样时间能造更多车;物流效率更是提升80%,零件配送再也不耽误事;从汽车生产到后续维修,所有数据100%能查到源头,无论哪一步出问题,都能快速追溯到源头——真正刷新中国智造的新高度。

“这个智能岛式生产基地,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对五菱的看法。”央视新闻主持人周运感慨地说。

为中国智造树旗

敢于直言“引领汽车制造第三次革命”,五菱的这份自信,既源于自身硬核技术沉淀,也离不开背后强大的战略伙伴生态。

在其生态中,华为是最关键的合作力量之一。

今年9月6日,上汽通用五菱与华为在柳州签署宝骏“三智”深化合作协议。

此次双方战略关系升级的背后,是产业巨头与科技领军者的技术协同逻辑——上汽通用五菱手握40余年造车底蕴与3000万辆产销规模,筑牢了深厚的产业根基;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企业,掌握着智能网联汽车全栈技术能力。

根据协议内容,二者将聚焦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制造等三大核心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技术协同与业务联动。

这并非双方首次合作。自2018年起,二者已在工业互联网、5G等底层技术领域,搭建合作基础。此次签约标志着双方合作从技术单点对接,升级为全链条深化协同。

五菱岛式智能工厂的网络支撑方案,就是这个协同逻辑的典型落地案例之一。

比如,工厂在无线覆盖场景,采用华为最先进的Wi-Fi技术和产品,满足了五菱生产和办公网对于高带宽、低延迟的通信需求,使得装备连接更加稳定、快速;借助华为无损漫游等技术,能解决AGV跑偏问题;通过智能调度,实现移动机器人与EMS系统协同,达成车找工位、料找车的无缝衔接。

支撑这一切的,是五菱的核心战略——“一二五”工程。

2023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柳州市支持下,上汽通用五菱前瞻布局,启动“一二五”工程。

“一”即建设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作为整个工程的创新策源地,为技术研发提供核心动力;

“二”指打造纯电、混动两个百万辆级产品规模,瞄准市场需求,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

“五”是构建5个百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涵盖能源系统、电子电控、智慧电驱、智能移动机器人和商业创新等五大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闭环。

两年过去,截至目前,“一二五”工程已累计谋划147个重点项目,其中45个项目竣工投用,93个项目处于持续实施中。

工程推进成效显著。其中最重要的是,工程配套建设的实验室体系(包含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底盘实验室、NVH实验室等)与整车试验场,实现了从核心部件到整车性能的全链条自主研发与测试。由此,五菱摆脱了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构建起技术自主可控的研发闭环。

工业创新的本质,不止于技术或产品迭代,更在于认知的突破。五菱智能岛制造体系的创新实践,赢得权威院士团队的一致认可。

今年7月15日,院士专家代表团专程造访上汽通用五菱。实地参观智能岛制造体系下岛式装配工艺的柔性化与智能化实践后,多位院士给出高度评价。

“眼前一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培根形容参观感受时说,“前两次汽车工业革命都是由国外发起,第三次革命终于看到中国人主导的新范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说:“在‘智能制造2025’收官之年,我在五菱看到了智能制造应该有的样子。”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化则明确表示,五菱岛式智能工厂代表汽车生产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值得进一步深耕与推广。

“通过打通岛式装配模式,提炼跨品类生产的差异化规律与通用性标准,实现从工艺兼容到架构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上汽通用五菱和实验室技术实力的标志性符号。”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理事会理事长、学术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吕俊成强调。

从千百次测试反复打磨品质,到上万个零部件精准组装,在五菱岛式智能工厂,每一辆新能源汽车都必须跨越重重质量检测关,才能驶入用户家庭。

对品质的严苛追求,也转化为实打实的智造成果。2024年11月,岛式工厂实现第1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涵盖五菱缤果、宝骏悦也PLUS、五菱星光S等热销车型。

对未来,上汽通用五菱有着清晰的全球化目标,正如韩德鸿所言:“让五菱的产业优势从中国走向世界,把上汽通用五菱建设成世界的、全球化的五菱。”

百年汽车制造史,就是一部敢为人先的变革史。

从福特首创的流水线生产,到丰田创造的精益生产,再到上汽通用五菱创造的智能岛制造体系——汽车制造的每一次模式革新,都催生了新的工业文明,改写了行业的未来。

40余年深耕造车、3000万辆产销加冕,五菱早已不是追随者,而是新赛道的领跑者。它扛起新质生产力的大旗,冲向了全球汽车制造领域的无人区。

五菱的目标,远不止产品领先,还要在打破旧规则、登顶价值链的征程上,为中国智造树旗。

来源:帮宁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