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3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举办第三届骨科机器人及微创手术培训班。本届培训延续“智能、精准、微创”主题,聚焦机器人及导航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前沿应用与临床价值,通过高水平手术演示和系统理论授课,打造了一场学术与技术交融的盛会。培训采用“线上+
9月13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举办第三届骨科机器人及微创手术培训班。本届培训延续“智能、精准、微创”主题,聚焦机器人及导航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前沿应用与临床价值,通过高水平手术演示和系统理论授课,打造了一场学术与技术交融的盛会。培训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学员可现场观摩,全国同仁也可通过线上直播参与,累计观看人数超过3万人次,获得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彰显了我院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手术演示:科技赋能,精准操作
丁立祥教授为学员们现场讲解、答疑
在手术演示环节,丁立祥教授团队完成多台机器人辅助手术,包括上胸椎骨折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腰椎骨折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强直性脊柱炎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机器人技术在高难度脊柱手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通过机器人精准规划穿刺路径,有效避免血管神经损伤,显著提升骨水泥注入安全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借助机器人亚毫米级操作精度,即使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严重畸形的解剖结构中仍能完美置钉,大幅降低手术风险。手术中,丁立祥教授详细讲解操作要点,包括术前规划、注册配准、机器人精准定位与术中应急处理等关键环节,术后现场答疑,与学员深入交流机器人手术学习曲线、适应证选择等细节。
宋继鹏医师为学员们现场演示导航辅助手术技术
丁立祥教授与宋继鹏医师联合演示了导航辅助脊柱内镜下腰椎ULBD椎管减压和对侧椎间盘摘除术。导航技术通过实时三维影像融合与器械跟踪,为术者提供“透视眼”般的手术视野,不仅明确减压范围,避免减压不足或过度减压,更在解剖结构复杂的情况下显著降低对神经根等重要结构的损伤风险。此外,导航系统还可实现手术路径实时动态调整、多模态影像融合及术中功能监测,进一步提升手术安全性与精准度,成为脊柱微创手术理念落地的重要技术保障。
理论授课:前沿共享,智慧碰撞
丁立祥教授进行主题演讲与心得分享
理论授课部分,多位专家围绕智能技术展开深入探讨。脊柱外科主任丁立祥教授以《骨科手术机器人驱动脊柱外科智能化变革》为题,系统阐述机器人技术如何重塑脊柱外科诊疗模式,强调其在高难度手术中的不可替代性。机器人技术在辅助脊柱手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例如,其高精度和可重复性使MIDLIF技术与CBT螺钉置入更易完美实现,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机器人技术有利于年轻医师成长,缩短学习曲线,让学科带头人从繁琐的传统操作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科室发展与科研创新。
脊柱外科专家进行学术报告与现场交流
脊柱外科副主任方秀统教授通过典型病例,阐述机器人辅助颈胸段转移肿瘤切除手术中如何平衡病灶切除与功能保留;张亘瑷主任医师系统介绍了机器人应用于创伤脊柱手术中的微创化路径和稳定性重建策略;宋继鹏主治医师结合实战视频,详解导航在UBE手术中的定位引导与风险控制技巧;乔军杰主治医师聚焦脊柱内镜技术,提出针对椎间孔狭窄的阶梯化处理方案;王鹏主治医师通过临床数据对比,突显机器人辅助椎体成形术在精准穿刺与骨水泥灌注方面的优势。
理论授课内容从基础到进阶、从理论到实践,内容充实,紧扣临床需求,为学员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知识更新与学习体验。
数智领航:智能技术与微创理念深度融合
本次培训班全方位展现了北京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在智能技术与微创理念深度融合上的领先实力,彰显了院领导以科技创新驱动诊疗发展的战略远见。今年6月,医院成立“机器人微创手术医学中心”,系统推进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在复杂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7月,医院获批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培训基地”,成为全市首批获此资质的单位之一。这一系列重要进展,标志着医院在机器人手术和AI辅助治疗领域的创新实践获得高度认可。
丁立祥主任为学员代表颁发培训证书并合影留念
正如院长张骞所言,机器人技术不仅为高难度手术提供了更精准、安全、微创的解决方案,也让患者获得更优疗效与更小创伤。未来,北京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将继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智慧医疗为方向,依托医院高水平基地,持续扩大智能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加强跨学科协作与人才梯队培养,构建“医工融合、智慧手术”创新生态,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诊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推动精准外科发展、守护人民健康贡献世医力量。
专家出诊信息
脊柱外科
排版:李春慧
出品
北京世纪坛医院宣传中心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