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村警”王继昌:“扎根基层就要干出样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11:35 1

摘要:听到我自言自语,大陈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向可接过话茬,“应该是756人,继昌哥也是俺村人,可不能把他忘了”。身旁的人附和着,“对、对,王书记也是俺村的人”。

“村警”王继昌:“扎根基层就要干出样子”

从叶县县城出发,沿叶公大道向南,大约6公里,左前方有一个被麦田围着的村子。

村子0.9平方公里,175户755人——这是大陈庄警务工作站管理的辖区。

“755人,还真不太容易管。”

听到我自言自语,大陈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向可接过话茬,“应该是756人,继昌哥也是俺村人,可不能把他忘了”。身旁的人附和着,“对、对,王书记也是俺村的人”。

“继昌哥”是谁?“王书记”又是谁?其实,这两个称谓是同一个人——平顶山市叶县公安局马庄派出所大陈庄警务工作站民警王继昌。

2022年,因公伤残的他,主动从叶县公安局机关到基层一线,当起了“村警”。他说:“在村里,总有说不完的话,使不完的劲儿。”

来到大陈庄村,随便找个人问起“王继昌”,人人皆知,聊起他的事儿,大家都仿佛在聊自家人。

3年间,54岁的王继昌与大陈庄村凝成了一个血肉整体。

“我要给大家打个‘样儿’”

拖着残疾的身体,来到最远的村庄,管理175户、755人。这是王继昌主动选择的。

1994年从开封警校毕业后,王继昌到叶县公安局工作,当过刑警、派出所所长、局政治处副主任、局机关党委书记。

2014年1月,王继昌参与侦办一起要案,途中车辆起火,他因公负伤,全身烧伤面积达30%,被鉴定为四级伤残。两年时间里,他接连进行3次植皮手术,在意志与伤痛的艰难鏖战中,王继昌坚强地挺了过来。身体烧伤后,汗腺功能被破坏,取皮和植皮区域无法正常分泌汗液。王继昌说,一到春季,他的皮肤就会过敏,秋冬季皮肤特别干燥,夏天更难熬。“皮肤不能正常排汗,浑身难受。”

有人劝王继昌办理病退、好好休养,也有人劝他申请换个清闲的部门。伤好后,他却毅然返岗工作。

2022年,为响应叶县公安局“一村(格)一警”社区警务战略,已是该局机关党委书记的王继昌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

“‘村警’工作很辛苦,办公条件也差,你手不灵活、身体排汗功能差,能受得了吗?”领导反复给他做思想工作。

“我腿脚没问题,脑子也能思考,我还想为群众做点实事儿。”

领导拗不过他,同时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最终派王继昌回到他曾经当过所长的马庄派出所。到派出所后,王继昌的职务是李庄警务室民警,同时担任李庄村党支部副书记。从此,辖区群众都称呼王继昌为“王书记”。

李庄警务室分管李庄、马庄、水郭、大陈庄4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都设有警务工作站。按照一般情况,作为警务室的负责人,王继昌不需要自己去包村,只要指导辅警做好警务工作站的工作即可。

“光动嘴可不行,我得带着大家一起干。他们跟着我学,我要给大家打个‘样儿’。”于是,王继昌主动兼任大陈庄这个住着回、汉两个民族,且是距离马庄派出所最远的村子的警务工作站民警。

3年前,从局机关回到自己曾经当过所长的地方当“村警”,王继昌说,落差感是不可言喻的。然而,那种落差感也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平凡坚守后,成为令人充实的责任感。

“我可是有175个‘办公室’”

第一次开车去大陈庄村,王继昌特意脱掉了警服。看到有陌生人来,村民们都很“热情”地围了过去。

“大家好,我是咱们村的包村民警。”

这话一说,大家慢慢地就散开了。再敲门,很多人干脆就不开门了,还有人心不在焉地应付几句。

王继昌给李向可打电话,请他带着自己一起走访群众,谁知也遭到了“冷眼”。

“派出所民警不去抓小偷,来俺村干啥?”

“我就不信走不进群众心里!”王继昌暗下决心。

“他说来为俺服务哩,我就看看他到底能不能干点事儿。”

没过几天,李向可把一个棘手的问题交给了王继昌。

王明(化名)多年前在村里买了一个废旧的院子,手续齐全。如今,他要在这个院子里盖新房,然而村里正在规划的一条路需要占用这个院子的一部分。村里没有理由阻止王明建房,但又没那么多资金给王明作为补偿。

随后,王继昌来到王明家,先是与其聊天、喝茶、出门散步, 闭口不提宅基地的事,慢慢地与王明熟悉了起来。在一次聊天中,王继昌对王明说:“大哥,你的房子也该收拾一下了。”

“我买的有一个院子,但现在村里不太想让我盖房……”说起这事,王明也十分委屈。

王继昌并不着急,给他讲起了村里的规划以及对群众的好处,随后又站在王明的角度,表示理解他的委屈。几次交流后,王明表示,为了全村群众,他同意将修路的那部分宅基地留出来。

“他还真把事儿调解成功了,”站在王明的新房前,李向可指着前面空出来的一块地,笑着说,“以后修路就好办了。”

从那以后,李向可知道,这个民警处理问题有招,也是真心实意在为村里做事。

“现在村里有啥事儿,我都跟继昌哥商量,”李向可说,“尽管村里办公条件紧张,我也专门为继昌哥协调了半间办公室,另外一半村里还得用着。”

“村里这个办公室主要是方便群众找我说事儿,我可是有175个‘办公室’。”王继昌笑道。

说这话也是真的。谁家正在修新房,谁家的儿子在外务工,谁家新添了几只羊,王继昌都要去看看。村里人的家长里短,在王继昌眼中既是人间烟火气,也是将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的工作线索。

村里175户,他走到哪儿,就在哪儿落脚;哪家有问题,他就在哪家处理问题,每户村民家都是他的“办公室”。就这样,他慢慢走进了大家的心里。

在马文定家里走访时,王继昌的笔记本又掉在了地上。“两只手都不听使唤,东西拿不稳,手机屏都摔烂了十几个。”王继昌无奈地笑着说。

王继昌的走访特别细致,每到一户,他都会列出跟这户村民有关的所有亲戚关系表,目的是方便管理、查矛盾纠纷。村里一名老人开玩笑说:“继昌,再过两年,你都可以给咱村出一份‘家谱’了。”

从“王书记”到“继昌哥”“继昌”,称呼拉近的是他和群众的距离,更体现着群众对他的信赖。

“走街串小巷,见人多询问,见事多观察,热心办实事”

2024年7月的一天,王某和其弟弟发生肢体冲突,到警务工作站向王继昌求助。

警务工作站的一名村干部看到王某,示意王继昌先出去,因为他知道王某和其弟弟积怨多年,问题很难解决。

王继昌笑了笑,转身为王某倒了一杯水。此后,他运用自创的“三勤三心”工作法(腿勤、手勤、脑勤,服务群众用真心、守护平安要精心、化解纠纷有耐心),多次上门做兄弟俩的思想工作,历时一个月,促使双方消除了隔阂。

“真是神了,咱村那些难缠的纠纷,到了你手里都能迎刃而解。”村民们对王继昌竖起了大拇指。

村里因土地、邻里关系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王继昌总是及时赶到现场,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除了“三勤三心”工作法,王继昌还总结出 “3456”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法,着力推动“村警”和村组干部捆绑调解、警务室牵头协同调解、乡镇综治合成调解“三级”联调兜底,实施矛盾纠纷红、橙、黄、绿“四色”分级管理,形成预防、排查、归口调处、多元化解、回访“五项”机制,采取案例释疑、情感疏导、冷却分化、司法指引、借用外力、排忧解难“六种”调解方法,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走街串小巷、见人多询问、见事多观察、热心办实事”,这是王继昌坚持的工作理念。多年来,他调解的矛盾纠纷不计其数。

“冷处理+错时间上门”“群众+亲朋好友劝解”“地坪会+家庭会”等方法,都是他在调解矛盾纠纷时摸索出来的经验,有效提高了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

“有事儿找继昌”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习惯。近年来,王继昌成功调解纠纷350余起,解决群众困难160余件,被村民们称为“和事佬”,其调解经验成为其他民警的学习范本,大陈庄村也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称号。

“要是老百姓不来找我们办事儿了,那就真坏事儿了”

“要多为群众做点事儿,走得进群众心里,群众才会接受你、信任你,”王继昌常说,“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

56岁的李书梅听说有人要采访王继昌,第一句话就问他:“你是不是要高升调走了?”语气中满是急切。在今年的一次走访中,李书梅道出了自己多年的心事。

李书梅是大陈庄村的闺女,嫁到了方城县。为了照顾父母,李书梅举家搬回了大陈庄村,一住就是20年。

“能不能把我们的户口迁回村里,孩子上学、医保报销太难了……”李书梅边说边哭了起来,“以前我也反映过,都因为政策问题办不成,我也不知道现在是啥政策。”

从李书梅家出来,王继昌直接找到李向可商量,又给户籍警打电话询问,得知回迁户口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得有固定居住房屋,二是需要村里群众同意。

李书梅目前居住的房子是她自己购买的,满足了第一个条件,但户口回迁后,需要分村里的地、享受其他村民的利益,如何让群众同意呢?

对此,王继昌和李向可组织村里召开党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会议,进行“四议两公开”。每次开会或讨论,王继昌都给大家讲述李书梅一家的难处,反复到有意见的村民家做工作。最终,大家同意李书梅把户口迁回村里。

村里一名年轻人因盗窃,被外地警方带走。收到拘留通知书后,其家人不知所措,找到王继昌寻求帮助。在向领导汇报后,王继昌与外地警方取得联系,并说明盗窃数额不大等理由,希望能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同时自己担保,为其办理了取保候审。

3月28日,王继昌对这名年轻人进行回访时,其爷爷虽然说话不利索,但眼含热泪,拉住王继昌的手不肯放下。

此外,村里有老人生病了,王继昌带着老人去医院就医;有人去世后银行卡里的钱取不出来,王继昌就帮忙找银行工作人员协调;有人欠了村里人的钱,王继昌还会帮忙去讨债……马庄派出所户籍民警殷海方说:“继昌哥有一个小本子,上面都记着村里人需要办的事儿。每次他都是到所里、乡里问明白后,再告诉群众该怎么办,让大家一次性把资料准备齐全。”

已有54岁、身体也不方便,他还日复一日拼着干。有人问他:“值吗?”

“值!”王继昌说,“既然扎根基层,就要干出样子。如果哪一天,要是老百姓不来找我们办事儿了,那就真坏事儿了。”

王继昌的心全都扑在了群众身上,大家也以各种方式回谢他:走访时,总有村民端出热气腾腾的羊肉;炎炎夏日,总有人悄悄把西瓜放在警务工作站门口;天冷了,有人给他买了手套……采访中,王继昌不止一次地说:“咱大陈庄村的群众真好。”

村里群众为王继昌做的点点滴滴,他都记得很清楚。但在村里的3年里,究竟帮了多少人,他却从未计算过。采访结束后,王继昌又整理了一批村里群众找他办的事项。他说,第二天一早就去办。

在大陈庄村,王继昌和村民们的暖心故事还在上演。从走进村里,到住在群众心里,这些故事并非惊心动魄,却满是他的牵挂。

王继昌的工作日常是乡村平安图景中坚韧的笔触,他扎根泥土的坚韧与奉献,凝聚成守护万家灯火的磅礴力量。而这,也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真实写照。

来源:平顶山政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