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我在西安参观乾陵时,就听见几个老同志在神道碑前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武则天是史上唯一女皇帝,唐朝必须认;也有人梗着脖子反驳:"杀李家子孙如砍瓜切菜,还能认她?"其实啊,这事儿得掰开揉碎说。唐朝确实认了武则天,但认的是皇后身份,可不是皇帝尊位。这里头的门道,比
说起武则天啊,总有个问题让很多历史爱好者琢磨不透:这位女皇杀了那么多李唐宗室,为什么唐朝后来还承认她的身份?
武则天画像
去年我在西安参观乾陵时,就听见几个老同志在神道碑前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武则天是史上唯一女皇帝,唐朝必须认;也有人梗着脖子反驳:"杀李家子孙如砍瓜切菜,还能认她?"其实啊,这事儿得掰开揉碎说。唐朝确实认了武则天,但认的是皇后身份,可不是皇帝尊位。这里头的门道,比我们想的要深得多。
无字碑
要说清楚这个理儿,得先弄明白史书是怎么记载的。有些说《旧唐书》《新唐书》都给武则天立了"本纪",就是承认她是皇帝。这可就闹了笑话!您仔细翻翻这两部史书——后晋修的《旧唐书》写的是《则天皇后本纪》,北宋欧阳修编的《新唐书》也是这个写法。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新唐书则天皇后 本纪
这里头的讲究可大了去了!从司马迁写《史记》开始,吕太后就有"本纪",但谁会说吕雉是皇帝?这就是史家的笔法:临朝称制的女性统治者可以入"本纪",但不等于承认其皇帝名分。
史记中吕太后本纪
再说说葬仪这事儿。武则天最后是和高宗合葬乾陵的,这可是明明白白的皇后规格。要是真承认她是皇帝,哪能不单独建帝陵?
乾陵
最耐人寻味的是谥号的反复变化。神龙政变后,中宗李显给母亲上了"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可老太太临死前自己要求去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后来睿宗时期虽然短暂改回"圣帝",但很快就又改了回来。这种反反复复,正说明当时朝廷里武家势力还在,李氏皇族不得不做些表面文章。
乾陵中高宗与武周雕像
等到唐玄宗李隆基掌权时期,这事儿才算真正盖棺定论。
天宝八年,玄宗给历代帝后统一加谥号。您猜怎么着?所有皇帝谥号里都加"大圣"二字,所有皇后谥号里都添"顺圣"二字。高祖李渊成了"神尧大圣皇帝",太宗李世民是"文武大圣皇帝",就连玄宗的生母窦德妃也被追封为"昭成顺圣皇后"。那武则天呢?白纸黑字记着——"则天顺圣皇后"!这"顺圣"二字可是皇后的专属待遇。
唐玄宗李隆基
从此往后,唐朝的官方文书里,武则天的身份就定格在了皇后这个位置上。有人要问:杀了这么多宗室成员,为什么不直接废为庶人?就像中宗的韦皇后,后来就被废为"庶人"。这里头藏着个关键道理——武则天杀人讲究"精准打击"。
她把高祖、太宗两支有威胁的宗室几乎清理干净,却偏偏保全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中宗和睿宗。这样一来,后来的皇帝全是她的直系子孙:中宗李显是她儿子,睿宗李旦是她儿子,玄宗李隆基是她亲孙子。要是真把祖母废为庶人,这些皇帝们的继位合法性都要成了问题。更别说当时武家势力仍在,朝廷还需要维持政治平衡。
所以啊,唐朝对武则天的态度其实是"认人不认位"。承认她是高宗皇后、新帝生母,但绝不承认女皇身份。这种处理既保全了孝道伦理,又维护了李唐正统。就像现在家里老人常说的"家丑不可外扬",唐朝皇室也是把这段历史轻轻放下——毕竟批判祖母就是否定自己,追究太深反而动摇国本。
倒是吕后没处理好身后事,娘家被清算得干干净净。可见政治智慧这东西,真不是光有狠劲就够的。这段历史给咱们的启示啊,就是做事既要敢作敢为,也得懂得善后留余地。
吕雉雕像
来源:明泽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