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港宣慰司,被我们长期忽视的明朝历史,但没被东南亚国家忘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5:42 1

摘要: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许多中国人出于海外经商等目的南下南洋各国,在当地形成了多个华人聚居区。这些华人社区在南洋地区逐渐发展壮大,为后来明朝在南洋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最近,印度尼西亚方面提出旧港地区在历史上曾属于中国领土的话题,引发学界和公众对明朝旧港宣慰司的广泛关注。

这一讨论不仅涉及历史事实的梳理,更揭示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深厚的历史渊源。

旧港宣慰司作为明朝在南洋设立的重要行政机构,其历史作用值得深入探究。

宋元时期华人在南洋的聚居

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许多中国人出于海外经商等目的南下南洋各国,在当地形成了多个华人聚居区。这些华人社区在南洋地区逐渐发展壮大,为后来明朝在南洋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南安县志》记载,唐龙朔元年(661年),南安人郑国希卒葬于菲律宾的礼智省马亚辛地。

唐末五代,王审知治闽,其侄儿王延彬治泉州二十六年间,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岁历丰登,复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飚,无有失坏,郡人借之以利,号招宝侍郎” 。

五代时期,留从效、陈洪进相继治理泉州,“殖贷泛于番国”,鼓励泉属各县到南洋诸国开展商贸活动,许多南安沿海人前往南洋谋生,有的生意发展后与当地异族通婚,有的将故乡亲友迁往海外定居。

宋代泉州跃升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呈现出 “涨海声中万国商” 的繁荣景象。据地方文献和族谱记载,宋代南安石井人丁有财、许汉青等人前往东南亚各国经商,他们将南安生产的瓷器、铜铁制品、绢布、蔗糖等运往南洋,又把南洋的木材、香料等运入国内经销,成为当时的海商巨富。

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记载了泉州地区华侨商人到阇婆(今爪哇东部)等地经商的情况 。淳化三年(992 年),阇婆国使节前来进贡,该国贡使译者称,“今主舶大商毛旭者,建溪人,数往来本国,因假其向导来朝贡”,可见当时华人在南洋商贸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利用泉州独特地理优势组建水兵,并将其作为发兵进击爪哇占城的基地。南安沿海许多人被招募为水手、兵勇,进军爪哇后,不少人留在当地定居。

荷兰人所著《爪哇土地和民族》指出,9世纪至11世纪在爪哇的福建人很多。有观点认为,“闽侨之南来东印度也,较奥侨为早,元世祖遣史弼南征爪哇时,子弟兵都为闽南籍,后落居爪哇者很多,繁殖也多”。

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载,单马锡(今新加坡)有华侨定居,元初有大批华人定居在婆罗洲格兰岛,渤泥国敬爱唐人,马来半岛古国龙牙门已有中国人和当地人通婚杂居,真腊国有唐人居住经商,且因真腊风俗由妇女进行贸易,华人到此必先娶真腊女子为妻以方便贸易 。

由于华人在南洋聚居点不断增多,规模逐渐扩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南洋。华人社区在南洋的出现,为后来明朝在南洋的影响力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旧港宣慰司的设立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人脉资源 。

明朝初年的海禁与南洋局势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防御猖獗的倭寇,实行“海禁”政策,禁止民间与海外通商贸易,只允许官方船队商贸。

许多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迫于生计,只能偷偷南下东南亚各国经营甚至定居,逐渐在当地形成了新的华人社区。

此时的南洋地区,三佛齐是一个重要的国家。三佛齐国,中国古称 “室利佛逝”,自7世纪起便与中国有着紧密的朝贡贸易联系,其范围涵盖今苏门答腊岛与马来半岛,是当时东西方在印度洋海上贸易的关键中转站。

《明史・三佛齐传》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 “遣使持诏往谕三佛齐、渤泥、真腊等国,赵述等使三佛齐”,旨在 “告以即位,建元平定朔漠之意” ,三佛齐迅速派遣使者随赵述回明朝入贡,双方由此建立起新的朝贡关系。

此后数年,三佛齐多次遣使入贡,明朝也慷慨回赐大量物品。洪武十年(1377年)冬十月,明太祖立三佛齐国王嗣子麻那者巫里为三佛齐国王,并赐予诏书。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南洋地区呈现出 “自是比诸番国,朝贡不绝” 的繁荣景象 。

然而,三佛齐国辉煌未能长久维系。其因进攻锡兰(今斯里兰卡)失利,致使国力急剧衰落。在这一过程中,暹罗阿瑜陀耶王朝趁机占领了三佛齐国在马来半岛的领土,苏门答腊岛的各属地也纷纷倒向新兴的爪哇国,史称满者伯夷帝国。

1397年,不愿臣服爪哇国的三佛齐国王,毅然率军试图收复故土,惨遭失败,首都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地区被爪哇国军队攻占。马来族王子无奈之下,只得率残部逃往苏门答腊岛的西部内陆地区,随后辗转至马来半岛,建立了满剌加国,史称马六甲王朝。

旧港宣慰司所在地巨港的地理位置

满剌加国在建国初期,处境艰难,不仅每年需向暹罗缴纳黄金以换取保护,还面临来自南方满者伯夷国的巨大威胁。永乐元年,其统治者拜里米苏拉随京官尹庆前往大明国拜见明成祖,并正式向大明国进贡。

次年,拜里米苏拉的使者随明朝使者尹庆抵达南京,明成祖当即封拜里米苏拉为 “满剌加国王”,赐诰印、彩衣、诏书、黄伞 。自此,暹罗国不敢公开欺凌满剌加国。此后,满剌加国与明朝的往来愈发频繁,关系日益紧密。

梁道明与施进卿的崛起

1397年,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掉了三佛齐旧王朝。彼时,旅居三佛齐的华人约有一千多人,他们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新的三佛齐王。梁道明挺身而出,领兵守卫三佛齐北方疆土,顽强对抗满者伯夷势力。

随后十年间,梁道明领导下的三佛齐华人政权大放光彩,有几万军民从广东渡海前来投奔梁道明王。这些移民的到来,逐渐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华人社区。

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梁道明的同乡,时任监察御史谭胜受和千户杨信带敕书前往招安梁道明。梁道明接到诏书后,欣然接受招安,随后与臣子郑伯可一同入朝,向明成祖进贡当地的方物特产。此番入朝,梁道明受到明成祖隆重接待与丰厚赏赐。之后,他回到三佛齐地区。

梁道明回国朝贡期间,考虑到三佛齐华人政权面临满者伯夷的严重威胁,便委任自己副手施进卿统领三佛齐军民。由此,施进卿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三佛齐华人政权的新首领。

关于施进卿身份,学界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他原本是广东回族,其祖先曾在杭州生活。另一种说法则称,施进卿家族非回族,但在移居南洋后受当地文化影响,改信伊斯兰教。

不论施进卿出身究竟如何,他接手三佛齐华人政权后,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使得华人政权得以继续稳固发展。

郑和下西洋与旧港宣慰司的设立

1405年,郑和首次下西洋。当时,旧港地区局势颇为复杂。海盗陈祖义猖獗,严重威胁海上贸易安全。彼时,海盗陈祖义猖獗,对海上贸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郑和下西洋,马六甲海峡是必经之地

陈祖义本是朱元璋时期的通缉犯,得知郑和船队途径旧港,企图诈降以劫掠船队。

幸得施进卿向郑和告密,揭露了陈祖义的阴谋。郑和果断采取行动,成功击败陈祖义,将其生擒并押回京师受戮。

为嘉奖施进卿的“忠义之举”,明成祖赐封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于永乐五年(1407年)旧港宣慰司正式成立。

明成祖朱棣——旧港宣慰司的缔造者

旧港宣慰司的传承与发展

1424年,旧港宣慰使施进卿去世后,其子施济孙请求承袭父职,朱棣派郑和去旧港宣旨任命施济孙为新一任旧港宣慰使。

然而,施进卿死后,旧港宣慰使继承权发生争执。施二姐根据施进卿“本人死,位不传子”的遗嘱,实际控制着旧港宣慰使的行政权限。施济孙为抢夺权利,派丘彦成到明廷请封。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特意绕道旧港调查,最终决定支持施二姐,认为她更适合执掌这片海外飞地。

施二姐采用了独特的“双轨外交”策略,既向明朝称臣,也向当地的爪哇满者伯夷王国表示臣服,巧妙地维系着两个大国之间的微妙平衡,使旧港得以在夹缝中生存。

在施二姐统治下,旧港迎来黄金时代,考古发现的大量瓷器、货币、文献,都印证了这一时期繁荣的贸易与文化。

政治影响力的延伸

旧港宣慰司的设立,标志着明朝在南洋地区建立了一个重要的行政机构,将明朝的政治影响力延伸到了赤道以南。

宣慰使由明朝皇帝任命,对明朝政府负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明朝行使对旧港地区的管辖权。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明朝对南洋地区的重视,也加强了明朝与南洋各国的联系。

《明宣宗实录》中称旧港为“爪哇国旧港宣慰司”,虽表明旧港在名义上与爪哇存在一定关系,但旧港宣慰司的首领由明朝册封,其行政体系也与明朝有着紧密联系,体现了明朝在南洋的政治影响力。

维护海上贸易秩序

旧港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要道,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明朝设立旧港宣慰司,有效地维护了这一地区的海上贸易秩序。

郑和船队每次出使西洋,都会在旧港进行物资补给、船只检查和修补等工作。旧港宣慰司为船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保障了明朝与南洋、印度洋沿岸各国的贸易往来。

同时,旧港宣慰司对打击海盗、保护商船安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海上贸易的繁荣。

考古学家在当地发现了大量明代青花瓷碎片和“永乐通宝”,证明这里曾是瓷器贸易的重要中转站。明朝货币在南洋地区有广泛的流通,反映了旧港在明朝海上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传播与交流

随着明朝船队的频繁往来以及华人在旧港的聚居,中华文化在南洋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华人移民在旧港使用中国历法,穿汉服,建妈祖庙,把中华文化深深植入这片异国土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中华飞地”。

旧港宣慰司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促进了中国与南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种文化传播不仅增进了南洋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

军事战略意义

旧港宣慰司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地处马六甲海峡南端,控制着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咽喉要道。

大名旧港宣慰司成立时的南洋形势

明朝时苏门答剌、满剌加是作为与旧港宣慰司相配的御封军镇——明朝海军在马六甲海峡的满剌加建立城栅、仓库,以之作为经营西洋的中转站。旧港宣慰司与满剌加相互配合,共同维护了明朝在南洋地区的军事存在。

这一战略布局有效地保障了明朝的海上安全,对周边国家形成了一定的威慑力,有助于维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对传统历史的回归

印度尼西亚重提旧港地区的历史地位,是对传统历史的尊重和回归。旧港宣慰司的存在,是中国与印尼两国历史上友好交往的重要见证。

通过对这一历史的重新审视和确认,印尼方面展现了对两国悠久历史渊源的认同,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共鸣。

与中国拉近关系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印尼重提旧港历史地位,也体现了其与中国拉近关系的意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日益增强,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对于印尼经济发展、地区合作以及国际地位提升都有重要意义。

通过强调旧港的历史联系,印尼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中华文明影响力的扩大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印尼重提旧港历史地位,是中华文明在南洋地区影响力扩大的一个体现。

这表明中国文化、价值观以及发展模式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尊重。旧港宣慰司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成为了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旧港宣慰司作为明朝在南洋设立的特殊行政机构,在明朝的对外交往、海上贸易、文化传播以及军事战略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明朝国力强盛和海外影响力的象征,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如今,印度尼西亚重提旧港历史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繁荣。通过对旧港宣慰司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历史渊源,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来源:泰岱程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