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短剧火爆出圈,“赣味”爆款何时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0 10:32 3

摘要:近日,短剧话题再度登上热搜。四川方言短剧《家里家外》以3天突破10亿的播放量引发关注,该剧的成功标志着2025年我国微短剧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迈向“精品化”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方言短剧在江西早有成功先例——20年前,南昌方言剧《松柏巷里万家人》便风靡一时,成

▲ 《松柏巷里万家人》演职人员合影。

近日,短剧话题再度登上热搜。四川方言短剧《家里家外》以3天突破10亿的播放量引发关注,该剧的成功标志着2025年我国微短剧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迈向“精品化”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方言短剧在江西早有成功先例——20年前,南昌方言剧《松柏巷里万家人》便风靡一时,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当下短剧市场蓬勃发展,江西能否抓住机遇,打造出“赣味”爆款短剧,值得期待。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图/受访者提供

《松柏巷里万家人》

一次成功的本土化再创作

四川方言短剧《家里家外》创下短剧行业现象级热度纪录。该剧凭借对时代风貌的精准刻画、家庭情感的细腻描摹以及环环相扣的叙事张力,一举扭转了观众对短剧的刻板印象,成为行业标杆。

在江西方言短剧领域,本土观众对20年前的经典之作《松柏巷里万家人》仍记忆犹新。这部由湖南团队创作却扎根赣鄱大地的作品,演出阵容汇集了江西省话剧团、南昌市采茶剧团等本土艺术院团的实力派演员。

现任江西省话剧团负责人的熊磊,曾在剧中成功塑造“万长富”一角。他回忆道:“《松柏巷里万家人》虽是湖南团队的作品,但经过深度本土化改编后,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命名都充满浓郁的南昌特色,更融入了大量本土故事元素,堪称一次成功的本土化再创作。”

这部横跨数百集、持续热播数年的长篇方言剧,其成功关键在于生动展现了南昌故事。江西“故事大王”吴邦国正是该剧的幕后灵魂编剧。作为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得主,吴邦国透露:“当年剧组特意邀请我担任编剧,就是要用最地道的江西方言,展现最鲜活的赣地文化。”

为创作《松柏巷里万家人》,吴邦国不仅调动了多年生活积累,更保持着每日研读本地报刊的习惯,从市井新闻中捕捉创作灵感。“那时我常去八一公园采风,那里就像个民间故事集散地,国家大事、本地轶闻、南昌传说、家长里短,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 《松柏巷里万家人》的主创人员在研讨剧本。

▲ 吴邦国(坐者右二)和演员探讨剧本。

▲ 省影视家协会组织人员开展专题采风。

重大主题创作联手微短剧

江西走在全国前列

当《家里家外》以“不狗血、不悬浮”的生活流叙事成为现象级爆款时,标志着短剧行业正迎来创作理念的革新——那些套路化的年代剧正在被观众抛弃。唯有扎根现实土壤,捕捉平凡生活中的情感共鸣,短剧才能真正赢得观众青睐。

在这一创作思路转向的背景下,江西省影视家协会正积极布局短剧赛道。记者了解到,该协会今年已组织两批编剧团队参与省文联2025年重大主题创作采风活动。省影视家协会秘书长叶晨红介绍,这是协会首次聚焦微短剧创作开展的专题采风:首站选在赣州,围绕“苏区振兴”主题展开;第二站深入景德镇,挖掘千年瓷都在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中的故事。后续该协会还将开展江西历史文化及名人故事的专题创作。

叶晨红坦言,传统影视剧动辄千万元的投资规模,限制了协会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以往我们更多是提供辅助性支持”。而短剧的蓬勃发展为江西带来了新机遇——投资体量小但社会影响力大,促使协会积极探索本土短剧的创新路径。“我们将重大主题创作与微短剧形式结合,力求打造既有思想深度又具传播力的精品。”她补充道,“这样的尝试目前在全国也处于前列。”

短剧赋能千行百业

江西推出“文旅新赣线”

微短剧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兴文艺形态,融合了传统影视剧的叙事基因与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凭借其快节奏、高密度、强互动的独特优势,正在重构视听内容生态。

国家广电总局今年1月启动“微短剧+”行动计划,推动这一新兴业态赋能千行百业。江西也积极布局,于去年推出《“短剧游江西 文旅新赣线”创作计划实施方案》,重点打造《海昏行》《武林外史》《浮生一梦》《燃烧吧,村BA》等系列文旅短剧。

其中,《浮生一梦》以萍乡武功山为背景,讲述一位治愈系漫画家邂逅吉州窑制瓷技艺的奇妙故事。江西鲸彩传媒负责人赖泽臣介绍,这部拟投资500万元的短剧将邀请国内一线网剧团队加盟,力求打造兼具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的文旅短剧精品。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短剧市场规模达505亿元,首次超越电影总票房(425.02亿元)。“网络电影十余年未能实现的突破,短剧仅用两三年就完成了。”赖泽臣表示,“这是重要的时间节点,让人们看到短剧作为裂变传播极其强大的内容载体。”随着海内外资本纷纷入局,短剧赛道也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作为从业者,赖泽臣的愿景不止于内容创作:“我们希望通过短剧这一载体,打通文旅产业上下游,实现江西文化资源的流量转化。”

再造新时代赣语短剧

要从文化地标中寻找

江西能否打造出《家里家外》这样的现象级短剧,在短剧市场风口上实现突围?

对此,吴邦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尽管《松柏巷里万家人》曾创造收视热潮,但新时代的赣方言短剧必须走创新之路。“如今南昌的万寿宫、大士院等地已成为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素材,通过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当代南昌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根据《“短剧游江西 文旅新赣线”创作计划实施方案》,江西计划在2025年至2027年间,借助微短剧的热播效应,努力实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打造一批具有赣鄱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IP。赖泽臣认为,要快速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政府支持”。他指出,从政策扶持到资源整合,从平台搭建到市场推广,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将为江西短剧“出圈”提供重要保障。

来源:江南都市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