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半,书房的灯光把"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笔记照得发亮。突然,手机屏幕亮起一条消息,是女儿发来的语音:"妈妈,今天幼儿园老师教我们画太阳啦!等你当上老师,也能教我好多好多知识对不对?"听着稚嫩的声音,我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把背了三遍还会混淆的知识点,又重
四十岁的备考日记:在粉笔灰与报表间,我正在书写新答案
凌晨两点半,书房的灯光把"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笔记照得发亮。突然,手机屏幕亮起一条消息,是女儿发来的语音:"妈妈,今天幼儿园老师教我们画太阳啦!等你当上老师,也能教我好多好多知识对不对?"听着稚嫩的声音,我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把背了三遍还会混淆的知识点,又重新录入手机备忘录。
一、时间碎片里的备考兵法
作为职场妈妈,我像是在时间夹缝里作战的战士。早晨送女儿上学的路上,我戴着耳机听教育心理学的精讲课程,把红绿灯等待时间变成名词解释的突击战;午休时躲在公司茶水间,用刷题APP和"教育法律法规"死磕;深夜等孩子睡熟后,我打开台灯,在笔记本上画满思维导图,把"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拆解成便于记忆的小故事。
有次加班到晚上九点,实在太累,我就在地铁上闭着眼用手机背简答题。迷迷糊糊中坐过了三站,却意外记住了"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这让我发现,碎片化学习的关键在于"见缝插针",把知识点拆解成小块,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时间反复咀嚼。
二、和知识点斗智斗勇的日常
备考初期,我被各种理论绕得晕头转向。"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和"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总是傻傻分不清。后来我摸索出一套记忆法:把抽象概念编成顺口溜,比如"夸美纽斯大教学,班级授课第一人;赫尔巴特传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行"。
刷题更是门学问。我把历年真题按章节分类整理,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错题:红色代表概念模糊,蓝色表示审题失误,绿色标记粗心错误。每天睡前半小时,雷打不动复习错题本,看着正确率从50%慢慢提升到80%,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
三、试讲演练:从社恐到"准教师"的蜕变
面试备考阶段是场硬仗。第一次对着镜子试讲时,我紧张得声音发抖,板书歪歪扭扭,设计的互动环节也生硬得像背台词。为了克服怯场,我开始在家模拟真实课堂:穿上正装,架起手机录像,反复回看找问题;邀请女儿当小评委,让她用孩子的视角提意见。
"妈妈,你讲得太快了,我们老师会蹲下来听我们说话。""这个问题太难啦,我都听不懂。"孩子天真的反馈,反而成了最宝贵的教学指南。现在的我,会在教案里提前设计好"小侦探闯关游戏""小组讨论锦囊"等互动环节,用彩色粉笔标注教学重点,让课堂更生动有趣。
四、奔赴考场:带着期待与忐忑前行
笔试当天,我在包里准备了提神的薄荷糖和降噪耳塞,把准考证、身份证反复确认了三遍。坐在考场上,看着周围年轻的面孔,心里既紧张又充满力量——毕竟,能在四十岁重新出发,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面试即将来临,我还在不断打磨教案,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和手势。虽然结果未知,但这段备考的日子,已经让我收获了太多:重新学习的能力、对抗焦虑的勇气,还有女儿眼中越来越闪亮的期待。
有人问我,四十岁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我想说,人生不是单选题,每个阶段都可以有新的可能。当我站在社区公益课堂给孩子们讲故事时,看着他们亮晶晶的眼睛,突然明白:所谓成长,就是不断突破自我设限,在未知的领域里,寻找生命新的光芒。这场备考之战还未结束,但我知道,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已经赢了自己。
来源:取经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