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档案大揭秘:起底红色克格勃的建立与兴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0 10:02 2

摘要:当伊万·谢罗夫中将用红色铅笔划去绝密文件首行的“特别处”字样,将其改写为“КГБ”时,克格勃这个令人胆寒的名字将在未来的三十七年里,深切影响着全球冷战格局。

1954年3月13日的深夜,就在莫斯科卢比扬卡大楼的地下会议厅内,十一份印着“绝密”字样的档案袋被同时启封。

当伊万·谢罗夫中将用红色铅笔划去绝密文件首行的“特别处”字样,将其改写为“КГБ”时,克格勃这个令人胆寒的名字将在未来的三十七年里,深切影响着全球冷战格局。

事实上,从建立之日起,克格勃的基因上就带着契卡的肃杀与内务部的蛮横。1953年,贝利亚政变失败倒台后,赫鲁晓夫在所作的秘密报告中强调:“我们需要用手术刀替代战斧。” 于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诞生了。

1954年2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KGB),其权限非常之大,囊括海外情报、国内监控、技术侦察与边防管控等多个方面。与苏联内务部的设立如出一辙,克格勃甚至一度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到了1956年,克格勃已完成对全球情报网的重组。其情报网覆盖89个国家,在外驻有137个情报站,海外特工人数达1.2万余人,这一数字远超当时美国CIA的7000人规模。

克格勃的蓬勃兴起与高科技的发展不无关系。1963年,克格勃T局(即科技局)工程师列昂尼德·雷兹诺夫发明了著名的“光斑”激光窃听系统,该系统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克格勃高层的重视。

这套窃听系统完善到什么程度呢?举个简单例子,当勃列日涅夫用这套设备已经监听到了尼克松在戴维营的谈话时,而白宫的安保主任还在慢悠悠检查总统官邸的电话线路。

直到1978年,北约的反谍部门才在布鲁塞尔大使馆发现,克格勃通过空调管道共振原理,已持续窃听北约重要会议室达11年之久。

在克格勃的影响下,一大批西方精英投入了苏联的怀抱,叛逃者戈德尔维斯基就是其中之一。这位传奇间谍在临终前对采访者说:“我们为理想而来,却发现自己成了两个世界共同的幽灵。” 可谓是一言道尽了苏联隐蔽战线工作人员的心酸。

根据克格勃解密的档案显示,其策反的“剑桥五杰”在秘密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在1944到1963年间就传递了超过5.7万份机密文件,其中的387份密件直接导致了西方情报行动的流产。

当克格勃特工在国外大展拳脚时,国内战场也同样精彩。在克格勃第五总局的“预防性镇压”档案柜里,至今还存放着1968-1982年间24.7万苏联知识分子的心理评估报告。从这些报告中,克格勃的情报人员就能分析出受审人的心理倾向,进而采取必要行动。

诗人布罗茨基的档案中就留有这样的标注:“通过诗歌传播存在主义倾向,建议实施文学禁言与职业隔离。”

在社会管控层面,克格勃与内务部相比更是毫不逊色,其展现出了惊人效率。1975年,克格勃组建的“信号旗”反恐部队,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期间排除17起爆炸物威胁。

1986年,在突发的切尔诺贝利事故中,克格勃辐射侦察营比军方早9小时抵达核心区,表现出了高度的奉献精神。

而管控的成果自然是显著的。在克格勃的推动下,苏联全国的犯罪率始终控制在0.7%以下,仅为同时期美国的四分之一。

当然,克格勃也并不是为所有人所喜,部分苏联高层一直对克格勃的强大存有戒心。1985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克格勃的年报上这样批示:“我们最大的威胁不是导弹,而是自己创造的怪物。”

但不可否认的是,克格勃在忠诚度上毋庸置疑,它甚至试图在国家濒临崩溃时进行挽救。

1991年8月19日,当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发动政变时,他办公室的加密电台仍在接收东德特工的最后电文:“柏林墙的砖石正在成为收藏品,意识形态防线已全面失守。” 可惜,克留奇科夫不会再回来了!

如今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大厅里,电子屏上还在实时更新着“全俄社会安全指数”,这套算法目前仍沿袭着克格勃1980年代开发的“社会稳定度模型”,也算是克格勃的遗泽了吧。

正如前克格勃少校利特维年科所说的那样:“卢比扬卡的地基是用理想主义者的热血浇筑的,但支撑它的钢筋叫实用主义。” 不过,无论是实用主义抑或是什么其他主义,克格勃的忠诚底色始终不变!

来源:历史小博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