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BBA怕人觉得我装 但国产车是真买不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10:22 1

摘要:“开BBA?那叫‘冤种’——花大钱买标,配置还不如国产车。”这样的评论在2025年的社交媒体上并不少见。曾经,奔驰、宝马、奥迪(BBA)是中国豪车市场的“黄金三角”,手握方向盘的那一刻,仿佛宣告着社会地位的跃升。

“开BBA?那叫‘冤种’——花大钱买标,配置还不如国产车。”这样的评论在2025年的社交媒体上并不少见。曾经,奔驰、宝马、奥迪(BBA)是中国豪车市场的“黄金三角”,手握方向盘的那一刻,仿佛宣告着社会地位的跃升。

然而当理想L9标配空气悬架和智能驾驶系统,问界M9搭载华为ADS 2.0高阶智驾,而同等价位的宝马X3仍以“机械素质”为卖点,智能化配置却落后一个时代时,年轻人的戏谑并不令人意外:“BBA只剩车标能发光,国产车连车灯都会‘说话’。”

价格迷思,BBA降价也难挽尊严

曾几何时,BBA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2025年的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争夺市场份额,BBA不得不采取激进的降价策略。

奔驰EQB从35万元腰斩至17.6万元,奥迪Q5L入门价跌破26万元,宝马i3甚至杀入20万元区间。这种降价策略非但未能挽救销量,反而让品牌价值断崖式下跌。

“以前开奥迪A6是身份的象征,现在满街都是打折的‘入门豪车’,谁还觉得你有钱?”一位资深汽车销售坦言。

国产崛起,科技配置碾压传统豪华

当BBA仍在强调“机械素质”和“德系工艺”时,国产新势力已经用科技重新定义了豪华。2025年,30岁以下购车者中,超70%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列为首选因素,而非品牌历史。

新势力品牌更懂如何“造梦”。理想汽车以“移动的家”重塑家庭出行场景,赛力斯联手华为打造“科技豪华”,甚至腾势D9凭智能MPV攻占香港高端市场。

反观BBA,电动化转型迟缓,奔驰EQ系列被批“油改电”,奥迪e-tron续航虚标丑闻频发,宝马iX3的自动驾驶水平甚至不及蔚来ET5的入门款。

价格现实,17万均价的背后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全国乘用车均价为17万元,较2024年下降0.7万元。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刻变革。

新能源车的均价近期逐步下降,从2023年的均价18.4万元,下降到2024年的均价17.1万元,2025年的均价16万元,2025年8月是15.9万元,价格下降明显,体现新能源车消费的活跃。

传统燃油车购买群体买车逐步稳定,而新能源车则成为推动市场普及的重要力量。由于中国私车普及相对落后,均价降低推动市场的全方位发展,有利于车市的普及和规模提升。

年轻人抉择,要面子还是要里子

BBA的核心用户群正在老龄化。60后、70后对“德国工艺”的迷信,在Z世代眼中已成过时叙事。调研显示,30岁以下购车者中,超70%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列为首选因素,而非品牌历史。

小米SU7的爆红便是明证:发布前被嘲“贴牌造车”,上市后却凭借“人车家生态”和极致性价比,一年狂销13万辆,直接叫板奥迪A4L。

“试驾完蔚来ET5,再开宝马i4,感觉宝马像是上个时代的产品。”一位年轻消费者这样表示。“理想的座椅按摩比奔驰GLE舒服多了,而且车机反应快10倍。”

认同危机,BBA的情感价值何在

当社会认知变化,开BBA从“有面子”变成了“装逼”,那些原本想通过BBA证明自己的人陷入了两难境地。BBA曾经超越交通工具范畴,演化为社会分层的可视化标签。

2024年BBA在华销量突破180万辆,占豪华车市场70%以上份额,这相当于每天有近5000人通过购买BBA完成身份确认。

品牌溢价本质是情感溢价。东吴证券2025年调研揭示:坚持购买BBA的消费者中,68%将“社交识别度”列为首要因素。

“开宝马回村,老人小孩都知道你成功了,开新势力还得解释品牌来历”——这句车主原话道破BBA作为社会通行证的底层逻辑。

国产车,真的买不起吗?

表面上看,国产车的价格确实更加亲民。但我们要认识到,国产车尤其是新势力品牌,已经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

蔚来ET7、理想L9、问界M9等车型的售价已经触及40万甚至50万区间,丝毫不逊色于BBA的同级产品。这些国产高端车型凭借更强的智能化配置、更丰富的舒适性装备和更优质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市场认可。

一位从奥迪A6L转投蔚来ET7的车主坦言:“国产车的配置和服务完全超越同价位BBA,品牌溢价不再值得。”

寻找中间地带,何去何从

面对这样的困境,消费者该如何选择?事实上汽车市场已经提供了多种中间路线。

可以考虑二线豪华品牌,如凯迪拉克、沃尔沃等,它们既有一定的品牌溢价,又不会像BBA那样引人侧目。

另一种选择是国产高端品牌的中配车型,在保证科技配置的同时,价格更加亲民。还有一些新兴品牌,如特斯拉、极氪等,它们在年轻人中有很高的认可度,又不会被认为是“装逼”。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汽车最终是一个出行工具,而不是身份象征。选择适合自己的车,而不是别人眼中的好车,这才是理性的消费观念。

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乘用车均价为17万元,较2024年下降0.7万元。这个数字背后,是新能源车均价的明显下降:从2023年的18.4万元,到2024年的17.1万元,再到2025年的16万元。

市场还在变化。2025年1-7月,宝马纯电车型在华销量逆势增长14%;而理想、赛力斯却以33%和182%的增速狂飙,两者销量差距已缩小至20万辆以内。

也许不久后,我们不再纠结于“买BBA怕人觉得我装,但国产车是真买不起”的困境——当国产车真正崛起,当BBA不再特殊,选择一辆车会变得简单很多:只需适合自己的,就好。

来源:悟空汽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