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到一条热帖:有学生把祖爷爷的账本改成错题本,封底写着“光绪三十年,买盐多付十文”,评论区瞬间炸了——原来我们把“跌坑记下来”刻进了DNA。
昨晚刷到一条热帖:有学生把祖爷爷的账本改成错题本,封底写着“光绪三十年,买盐多付十文”,评论区瞬间炸了——原来我们把“跌坑记下来”刻进了DNA。
老祖宗干这事比我们还疯。
科考年代,考糊的举子把错题贴墙上,吃饭抬头就能瞄见“律诗格律我为啥丢分”,比现在学生贴纸还勤快。
清宫档案里甚至有武举错题集,一页页记自己射箭偏靶几寸,字迹潦草得像被箭擦过。
失败被揉成药丸子,咽下去才能长骨头。
更狠的是家国级错题。
慈禧那几张赔款清单,当年被印成小册子全国传阅,连村口茶馆都贴着“白银四亿五千万两”的告示。
那不是国耻打卡,是给整个民族装了一个警报器:再锁国就真完蛋。
后来改革开放拍板时,内部简报直接引用《南京条约》里的通商条款,写得和批卷老师一样毒舌:此题上次零分,勿再交白卷。
现代人把这套基因用成了外挂。
游戏圈有人把团战录像剪成“下饭时刻”,从走位失误推到阵容克制,视频弹幕齐刷“我的问题”,第二天胜率能蹦十个百分点。
连航天也这么干,长征五号遥二失败后,工程师把爆炸瞬间拆成三百多个故障点,做成三维动画循环播放,像全班守着投影仪看错题分析,两年后遥三直上云霄毫不含糊。
最魔性的是,这套本能正在互联网上变异。
有人在短视频里复刻甲午海战沙盘,推着小船演示“北洋舰队为啥T字阵没摆开”,弹幕飘过“教练,我想打邓世昌”。
历史不再躺在课本,成了可以拖拽进度条的高能错题课。
每刷一次,民族记忆就刷新一次补丁。
这么看,错题本早不是学生专属。
它像祖传痒痒挠,哪儿跌倒哪儿掏出来刮两下,疼但止痒。
下次再摔,总能精准避开老疤。
来源:好学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