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午后,位于雷州客路镇的稻海桑田农业公园的农田里已是一片繁忙。数十位村民正弯腰俯身,熟练地将一株株翠绿的美人椒幼苗插入湿润的土壤中,整齐的田垄向远方延伸,勾勒出充满生机的几何图案。
规模化种植让当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邓安祺 摄
雷州东西洋田被誉为“粤西粮仓”。 罗锦屏 摄
雷州客路镇的稻海桑田农业公园。 邓安祺 摄
午后,位于雷州客路镇的稻海桑田农业公园的农田里已是一片繁忙。数十位村民正弯腰俯身,熟练地将一株株翠绿的美人椒幼苗插入湿润的土壤中,整齐的田垄向远方延伸,勾勒出充满生机的几何图案。
这座由垦造水田项目蝶变而来的农业公园,如今已成为雷州耕地保护的鲜活名片,为全省垦造水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雷州市耕地面积达198.36万亩,约占湛江市总量的三分之一。面对耕地保护这项重任,雷州市通过“垦造水田”“田长制”“拆旧复垦”等一系列实践优化调整耕地布局,实现良田连片、生态优美。
2024年最新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显示,雷州耕地保有面积较规划目标多出6.5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超额完成0.19万亩,连续多年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和“占补平衡”,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
●邓安祺
责任田“长”出了新机制
从党政同责到网格田长
金秋九月,微风拂过雷州东西洋片区,28万亩连片水田宛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织锦,稻田随风起伏,形成连绵不断的波浪。这片被誉为“粤西粮仓”的双季水稻主产区,已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水稻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平均亩产达510公斤,年总产27万吨,每年为国家供应商品粮15万吨。
让这片沃土持续焕发生机的,是高标准的农田建设。五年来,雷州累计投入6.27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6.9万亩,显著提升了耕地的质量与利用效率。
耕地保护,首要的是责任落地。
雷州市委、市政府将耕地保护纳入镇街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评,并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已成为雷州各级干部的共识。雷州市委书记吴松江、市长闫嘉伟多次下沉一线,调研督办耕地恢复、违占整治等工作。
责任体系也在不断细化。
雷州全面建立“3+1”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和“人防+技防”网格化监管机制,设立县级田长4名、镇级田长73名、村级田长461名和网格田长1465名,将1561个耕地网格逐一对应到人。
每块田都有“身份证”,每个田长都有“责任图”。乌石镇一位网格田长告诉笔者,他每周都要到田里走走,通过手机APP上报情况,一旦发现疑似违建,系统立刻预警。
法制保障同步跟进。雷州出台《农村宅基地和住宅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引导农民按合理的建房需求依法依规报建,从源头上解决违法占用耕地建房问题;同时建立督查联动机制,对违法占用耕地整治不力的镇街政府主要负责人采取约谈、挂牌督办甚至问责等措施。
碎片田“拼”出大效益
垦造水田与拆旧复垦双轨并行
“以前下地干活,得自己扛抽水机灌溉,田间道路坑洼难行,真是费时又费力。改造之后完全不同了,如今能开车直达地头,播种施肥用无人机,收割也有大型机械帮忙,省心又省力!”客路镇本立村村民蔡大叔高兴地说道。
为应对土地零散、抛荒及灌溉不足等问题,自2022年起,本立村被纳入雷州垦造水田项目范围。村两委按照实施方案科学规划地块布局,因地制宜推进建设,全面配套田间道路和灌排设施,显著改善耕作条件。
耕地保护不仅要保数量,更要提质量。
雷州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动“小田并大田”、拆旧复垦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三管齐下。
“以前一亩地一年一百多元都难租出去。沙土旱地,作物难生长。现在大不一样了,亩租金能到七百元。”恒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感慨道。这一转变,正是得益于雷州在全省率先推动的垦造水田项目。
在客路镇恒山村、塘塞村,政府主导、国企实施、群众受益的“雷州模式”垦造水田项目已形成连片规模化的良田,成为雷州市耕地提质增效的典范。
目前,全市实施垦造水田试点项目8个,建设规模25699.02亩,其中23615.83亩已竣工验收,形成水田指标21805.3亩,原先分散的“补丁田”变成了能机耕机收的现代化农田。
垦造水田带来的不仅是耕地增量,还有真金白银的收益。近三年,雷州通过水田指标交易为财政贡献收入约30亿元,同时为珠三角地区破解了用地瓶颈,有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拆旧复垦则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雷州立项拆旧复垦项目207个,面积超8000亩,竣工验收项目129个,面积4397.4998亩,其中交易拆旧复垦指标项目90个,净收益12.6亿元。
大部分资金收益由村集体投入提升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推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
客路镇黎家陈村的村民对此感受最深。拆除旧屋破房、腾出空间,并通过转让复垦指标,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还能美化乡村,同时还让村民获得额外资金补助,一举多得。
从党政同责到田长网格,从垦造水田到拆旧复垦,这片198万亩的耕地正悄然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而雷州的实践也证明,耕地保护不仅是守护红线,更是赋能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路径。
■现场手记
守牢耕地红线 拓宽富民路径
耕地保护既是守护红线,更是激活乡村的关键支点。
雷州实践的可贵之处在于,将“保护”转化为“赋能”——通过田长制压实责任,让每块耕地有了“守护人”;通过垦造水田、拆旧复垦,不仅实现了“进出平衡”,更盘活了土地资源、拓宽了富民路径。
在这里,耕地从静态资源变为动态资产,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共进。雷州证明,守耕地不仅是守底线,更是兴产业、促振兴的重要引擎,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持久生命力。
来源:小君唢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