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着这件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简单在于,呼吸心跳还在,复杂在于,活得长和活得好是两码事。眼下,人人都盼着“活到退休”,但你有没有想过——在人群中,真能健康活到65岁的人,其实没你想的那么多。
活着这件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简单在于,呼吸心跳还在,复杂在于,活得长和活得好是两码事。眼下,人人都盼着“活到退休”,但你有没有想过——在人群中,真能健康活到65岁的人,其实没你想的那么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虽然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超过78岁,但这只是平均数。某些地区、某些群体,早早就被慢病“卡脖子”,还没等到退休,就被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这些“慢性杀手”提前终结了战斗。
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也不客气地指出:全球每年约有4100万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74%。其中,心血管疾病居首,紧随其后的是癌症、慢阻肺和糖尿病。这几个,都是慢性病,都是“熬出来的”。
但好消息是,研究发现:年过65岁的人,如果能坚持做对四件事,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绝对不是奢望。
别小看一日三餐,它是最低成本的“药”。但很多人年纪一大,胃口小了,牙口差了,吃得清淡无味,结果反而吃出问题。
中老年人常见一个误区:以为少吃就是健康。结果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肌肉流失,骨质疏松,免疫力也跟着垮掉。研究显示,65岁以后人的蛋白质需求量反而比年轻时更高,达到每天每公斤体重1.0至1.2克。
也就是说,一个60公斤的老人,每天需要摄入60-72克优质蛋白。鸡蛋、鱼、豆腐、牛奶都不能少,尤其是早餐那一口蛋,别再省了。
还有个冷知识——低钠≠无盐。不少人为了控血压盲目吃“寡淡”,结果钠摄入不够,反而引发电解质紊乱、头晕乏力。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盐,大多数人其实是超标的,但完全不吃盐也不是办法。
很多人退休后琢磨着“动一动”,结果不是走火入魔,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么报个太极班,练得膝盖肿;要么买个跑步机,摆在客厅落灰。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中老年人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自行车、广场舞,就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注意,是“中等强度”,不是“累到气喘吁吁”。运动完能微微出汗、心跳略快、还能说话但不能唱歌,差不多就到位了。
再加一点阻力训练,比如提矿泉水瓶、做坐姿起立,对维持肌肉量、防止跌倒很有帮助。
很多人不知道,跌倒是老人死亡的“隐形杀手”。骨折之后长期卧床,容易诱发肺炎、褥疮、血栓,这些才是真正致命的东西。
有人说,情绪影响健康是“养生玄学”。它比你想的还科学。
2023年《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刊登的数据表明:心境障碍与老年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认知退化密切相关。长期焦虑、抑郁,会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扰乱内分泌系统,引发慢性炎症反应。
你的身体本来是一支交响乐队,情绪失控就像指挥乱了,节奏变了,所有器官都跟着跑调。
而保持积极心态,不是装出来的鸡血,而是建立稳定的社交关系、规律的生活节奏、适当的精神寄托。养花、遛狗、带孙子、写字画画,哪怕是每天和邻居聊两句,都比一个人关在家里刷短视频强。
“怕查出病”这句话,堪称中老年人的“自我安慰剂”。殊不知,拖着不查,才是真的“慢性自杀”。
中国疾控中心的资料显示,超过70%的慢性病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
尤其是糖尿病、脂肪肝、早期肾功能损伤,这些病前期没啥症状,不查根本不知道。等到出现尿蛋白、视力模糊、脚肿了,再治就晚了。
别忘了,早发现、早管理,并不意味着就要吃药一辈子。很多早期病变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逆转的,比如糖耐量异常、轻度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甚至部分早期癌前病变。
体检不是为了“吓唬”你,而是给你一次重新调整生活节奏的机会。
你可能听过一句话:“不是你用身体换钱,就是用钱换身体。”听起来俗,但却是赤裸裸的现实。
我们常说要“活得久”,但更重要的是“活得好”。活到65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开始。但这个“开始”,得靠提前几十年的积累。
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健康老龄化”,意思是活得久,也活得有质量。而这质量,不靠一时兴起的养生法,而靠日复一日的点滴生活。
一个人从不抽烟,坚持每天吃早餐,晚上11点前睡觉,不节食、不暴食、不喝酒,日常刷牙、洗手都很自律,这样的人,哪怕基因不占优势,也大概率能平稳老去。
反过来,即使你基因好,年轻时熬夜、暴饮暴食、情绪崩溃、压力山大,等到五十岁一查,满身指标亮红灯,就别怪身体“临阵退缩”。
有些人每天喝枸杞水、泡脚、艾灸、拔罐、刮痧,忙得像个养生KOL,结果依然腰疼腿酸,三高缠身。问题在哪?问题在于,他们只做“形式养生”,不做“实质改变”。
真正的养生,是不折腾自己——不折腾胃、不折腾肝、不折腾脑子。睡觉按点,饮食有度,情绪稳定,运动适量。这些事情,说白了,就是少自虐。
《柳叶刀》2023年的一项全球研究指出:健康预期寿命(HALE)与医疗资源投入关系不大,反而和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社会支持度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活得久、活得好,不是靠医院,是靠你每天怎么生活。
别幻想有什么神药或超级食物能让你长命百岁。长寿这事,是门“技术活儿”,靠的是系统工程,不是单点突破。
吃得对、动得稳、心态好、查得勤,这四件事说来简单,但真坚持下来,没几个人能做到。
但也正因为难,所以效果才明显。研究发现,那些能把这“四件事”做到位的人,哪怕有基础病,照样能活得比大多数人久。
真正的退休,不是“熬”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参考文献
[1]王丽华,赵一鸣,刘小平,等.老年人群蛋白质摄入与肌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3):285-289.
[2]陈建中,李雪梅,孙志强,等.我国老年人运动干预对心血管疾病预防效果的队列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9):1112-1117.
[3]赵丽,刘晓梅,张宇航,等.情绪障碍与老年慢性病的关联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3,32(5):432-437.
来源:普外科程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