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欢,生命的减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4:06 4

摘要:然而世人多喜加不喜减,以为加则富,减则贫,殊不知清欢二字,正在这减法之中。

作者:子墨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一生,皆是先加法,继而减法。

加法是幼时的功课,减法是老来的修行。

然而世人多喜加不喜减,以为加则富,减则贫,殊不知清欢二字,正在这减法之中。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这句诗,宛如一泓清泉,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流淌出一种别样的宁静与悠远。

清欢,恰似生命的减法,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回归本真,寻得内心的一方净土。

人之所以不堪清寂,大抵是怕面对自己,怕自己孤独。

然而忘了自得其乐,群居言不及义,不过是以他人之喧哗,掩自己之空虚而已。

一旦独处,则百无聊赖,坐立不安。殊不知能与自己相对而不厌者,方能与天地万物相对而不厌。

在俗常日子里,简单的生活便是清欢的写照。

就如我的一个朋友,住在城郊的一个小院里,每日清晨,伴着第一缕阳光起床,到院子里的小菜园里侍弄花草蔬果。

他精心地浇水、施肥、除草,看着那些嫩绿的枝叶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闲暇时,他会坐在院子里的摇椅上,泡一壶清茶,读一本旧书。

没有手机的打扰,没有工作的压力,只有茶香、书香和偶尔传来的鸟鸣声。

邻居们都觉得他的生活太过平淡,可他却乐在其中,他自觉地减去了生活中的浮躁与喧嚣,在这简单的日常中享受着清欢。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也在生活中践行着清欢之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田园。他远离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回到了那片宁静的乡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田间劳作,饮酒赋诗,过着简朴而又自在的生活。

他减去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在山水田园间找到了生命的真谛,这份清欢,让他的诗歌充满了自然与质朴的韵味。

人生至味是清欢。不是一味地离群索居,但求心中常留余地,不为人事填塞太满。

譬如作画,须留空白,方显意境;又如弹琴,须有间歇,乃成韵律。生命之艺术,正在这加减之间。

弘一法师李叔同,在人生的鼎盛时期,毅然舍弃了尘世的繁华,剃度出家。

他住进了简陋的寺庙,粗茶淡饭,青灯古佛相伴。

他减少了物质的享受,专注于精神的修行。在寂静的寺庙里,他的内心变得更加纯净和安宁。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清欢的意义,那就是放下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其实,清欢是渐悟的过程。初时如嚼橄榄,颇有涩味;久之乃觉回甘。

当你习惯于清晨独起,不必人陪,扫地拭桌,烧水沏茶,皆亲手为之。

窗外鸟声时作时歇,室内唯闻壶中水沸声。

此刻心境,非喜非悲,只是澄明如镜,照见万物本来面目。

在现代社会,我们总是被各种物质和欲望所包围。

为了追求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财富,我们日夜奔波,疲惫不堪。我们不断地给自己的生活做加法,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东西,却失去了那份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朋友相聚,不再是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而是各自低头玩手机;家庭聚会,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却少了那份温馨和交流。

我们在忙碌中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失去了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

而清欢,就是要我们学会做生命的减法。

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多花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减少对物质的追求,多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

泡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写一篇日记,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清欢至味而平淡。人若能减去心中多余之物,则虽处闹市,亦如山居;纵有万钟,亦如箪食。

此中境界,非言语所能尽传,唯亲身减之,乃能得之。

故而,清欢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它让我们在繁华落尽后,依然能够坚守内心的宁静;它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自在。

更可以让我们学会做生命的减法,在清欢中品味人生的美好,在宁静中感受生命的真谛。

来源:子墨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