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十集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受邀作为讲读嘉宾,分别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两个主题进行了生动阐释、精彩解读,在自然资源系统内外引发强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十集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受邀作为讲读嘉宾,分别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两个主题进行了生动阐释、精彩解读,在自然资源系统内外引发强烈共鸣。《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节目观后感”栏目,邀您与我们一道共话观看感悟、共议如何当好“两山”理念践行者和传播者。
“三北”工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见证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
近期播出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节目中,关志鸥部长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深刻解读,刘国洪局长阐释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科学方法论。通过两者结合学习,笔者对正在华夏大地上推进的“三北”工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关志鸥部长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因地制宜,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刘国洪局长深入阐释“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揭示了自然生态各要素之间环环相扣的内在规律,指出要超越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模式,转而以全局性、整体性的视角看待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沙漠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北”工程,这项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态攻坚战,其意义远远超越种树防风固沙,而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践行,更为全球沙漠化治理贡献了宝贵的中国经验。
近年来,我国坚持科学治沙,因地制宜、科学推广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并坚持以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起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
通过“三北”工程,我们看到“人沙共存”“沙为人用”的诸多有益探索。比如,治可治之沙、需治之沙,不是见沙就治,而是重点治理因不合理人为活动导致沙化的土地,治理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区域,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从引进沙木蓼、四翅滨藜等苗木新品种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到运用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技术提高效率,再到沙障铺设机、无人机、全地形运输车等一批先进适用的防沙治沙机械装备集中亮相,科学治沙正让“三北”这道绿色长城更加坚牢。还有不少地方在治沙的同时,将防沙治沙成效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绿色、清洁、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我们看到,“三北”工程不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片绿色,而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系统性的生命工程。每一片茂密的梭梭林,都守护着身后的农田和村庄;每一片恢复后的草场,都滋养着地下的水源;每一个治理后的沙区,都成为了人与自然重新缔结和谐契约的生动见证。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笔者愈发认识到“三北”工程之于国土安全、之于民族永续的深远意义。未来,我们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用心用情守护绿水青山,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自然资源部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