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浩浩妈妈”,这个称呼,已经多久没有替换成她自己的名字了?就像杰西在书里描绘的那样,当妈以后,连去趟星巴克都可能因为孩子在卫生间地板上赖着不走,而不得不放弃形象和尊严,所有体面,都被揉进了湿漉漉的尿不湿里。
当凌晨三点的钟声敲响,客厅里那盏孤独的小夜灯,就像母亲眼中布满血丝的疲惫。
李姐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耳边是婴儿房里突然爆发的啼哭。她感到膀胱坠胀,双腿发软,几乎站立不稳。
这一幕,何其熟悉,又何其真实,不就是美国作家杰西·克莱因书里写的那些困境,在无数个中国家庭里上演吗?
当妈这件事,就像一场没有剧本的即兴演出,有人卯足了劲儿,把自己活成了全年无休的“母婴便利店”。
却忘了,镜子里那个曾经光彩照人、涂着红唇去逛画展的自己,已经多久没有出现了。
我记得,刚生完孩子那一年,张姐的衣柜来了个大换血,那些曾经让她自信飞扬的连衣裙,统统被深色、宽松的哺乳衣取代。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孩子,老师笑吟吟地跟她打招呼:“这是浩浩妈妈吧?”张姐当时就愣住了,好半天没回过神。
“浩浩妈妈”,这个称呼,已经多久没有替换成她自己的名字了?就像杰西在书里描绘的那样,当妈以后,连去趟星巴克都可能因为孩子在卫生间地板上赖着不走,而不得不放弃形象和尊严,所有体面,都被揉进了湿漉漉的尿不湿里。
这种“自我消失”的瞬间,简直像病毒一样蔓延在妈妈们的生活中。孩子们吃着十几款进口辅食,妈妈们自己可能就着白水啃个冷馒头。
手机相册里全是娃的各种萌照、成长记录,翻来翻去,却找不出一张自己像样的自拍。闺蜜邀约小聚,总是推脱一句“等孩子睡了再说吧”,结果夜深人静,孩子是睡了,自己却躺在沙发上,刷着育儿视频,直到眼皮打架。
仿佛生活突然给自己按下了“妈妈模式”的快捷键,那个曾经酷爱户外、周末必去爬山的姑娘,转瞬间就变成了围着灶台、寸步不离的陀螺。
我们的名字,被孩子们的名字取代,我们的身份,被“妈妈”这个头衔牢牢禁锢,这难道不是一场无形的“劫掠”吗?
杰西为了儿子用心做的芦笋烩饭,最终却被孩子扭头拒绝,气得她冲出家门,这一幕,简直是上周王姐在厨房崩溃现场的翻版。
王姐熬了两个小时的菠菜猪肝粥,刚端上桌,就被女儿一勺子扣在了地上。那一刻,她紧握的拳头,指甲几乎要掐进肉里。
她告诉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什么?我做错了什么?原来,当妈之后的“刚强”,都是被这些鸡飞狗跳的日子,一点点磨砺出来的。那不是天生的铠甲,而是生活逼迫我们穿上的战袍。
然而,我们是不是太习惯性地忽略了那些真正蕴藏着英雄主义的瞬间?
凌晨三点,在困倦和疲惫的夹击下,强撑着为孩子换尿布的清醒。幼儿园门口,面对孩子的不舍和哭闹,强忍着即将夺眶而出的眼泪,微笑着说再见。辅导孩子写作业时,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生生掐灭了即将爆发的怒火。
就像书里说的,妈妈的“英雄之旅”,不在遥远的山川大海,而在每天晚上给孩子读睡前故事的温馨半小时里,在把所有委屈和心酸咽下去,转身为家人准备晚餐的那个背影里。
那些被我们抱怨的“一地鸡毛”,其实不是生活的凌乱,而是用最深沉的爱,一针一线编织出的,坚不可摧的铠甲。这份日常的勇气,才是最值得被歌颂的英雄主义。
前几天,在小区楼下,我偶然看见陈姐。她推着婴儿车,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而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她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这是我生娃前买的,一直没舍得戴。”
她笑着说,阳光下,耳坠晃动,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在她眼里,也折射出了一丝久违的生机。这让我想起杰西为自己定制刻名手链的决定。成为母亲,难道就意味着要彻底放弃“自我”吗?
不,我们必须记得,那个叫“妈妈”的身份之下,还住着一个需要被看见、被宠爱的“我”。
怎么找回那个曾经的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它不是要你放下一切,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它可以是每天花15分钟,为自己涂上一抹明亮的口红。可以是周末和几个知心闺蜜,找个安静的咖啡馆,喝一杯暖暖的奶茶;甚至只是在阳台上,晒着太阳,发发呆,放空自己。
就像台湾作家说的,最好的亲子关系,是“成就孩子的同时,也成就自己”。你看那些真正把日子过明白的妈妈们,她们并不是不干家务,而是懂得在擦完餐桌后,给自己泡一杯香气四溢的玫瑰花茶。
她们也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而是深知,只有自己眼里有光,孩子才能学会看向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我们点亮自己,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孩子看到,妈妈也有自己的精彩,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索自己的光芒。
上次整理旧物,我偶然翻到表妹孕前写的日记,扉页上赫然写着她的梦想:“要带宝宝去看极光。”可如今她的朋友圈被各种辅食制作教程霸占,连发个动态都是关于孩子的。
然而,就在上周,我惊奇地发现她偷偷报了一个烘焙班。“就算当妈了,也得有点自己的乐子啊。”她边揉着面团边说,面粉沾在她围裙上,星星点点,像撒了把希望。
这让我不禁想起书的结尾:杰西最终不再执着于做一个“完美妈妈”,她学会了在给孩子读绘本的间隙,偷偷翻几页自己喜欢的小说。
这个细节,多么真实,多么动人!其实,每个妈妈都该明白:当你把“自我”从生活中一刀切掉的时候,你失去的,不仅仅是穿高跟鞋、逛街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你失去了给孩子做榜样的机会。
因为,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妈妈,既能扎着围裙为他们准备可口的饭菜,也能戴着墨镜,潇洒地去远方看海呢?
暮色渐浓,小区里总能看到三三两两推着婴儿车的妈妈们。她们有的聊着奶粉的品牌,有的抱怨着孩子夜里不睡觉,睡眠不足的苦恼。
但偶尔,你也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我报了个油画班,下周就开始上课了。”“真好!我也想学学瑜伽。”这些细碎的、充满期待的声音,就像暗夜里的萤火虫,虽微弱,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照亮了前行的路。
成为母亲,从来都不是要把自己活成孩子的背景板,而应该像杰西说的那样:在养育孩子的漫漫旅途中,别忘了回过头,紧紧牵住那个曾经充满梦想、充满活力、那个属于“自己”的“我”。
因为,一个把自己活得热气腾腾、光芒四射的妈妈,才是孩子人生中,最生动、最精彩、最有力量的教科书。这份力量,会像一束光,指引孩子去追逐属于他们自己的星辰大海。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