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阿里集团业务版图中,高德与盒马都属于“其他”板块,共享阿里的文化基因,但两家公司却因行业属性、业务内核与战略方向的差异,两家HRBP从“懂业务”到核心能力都有显著的区别。
上篇 主讲核心职责和能力,今天对比盒马HRBP,聊聊两家共同点和差异点。
在阿里集团业务版图中,高德与盒马都属于“其他”板块,共享阿里的文化基因,但两家公司却因行业属性、业务内核与战略方向的差异,两家HRBP从“懂业务”到核心能力都有显著的区别。
高德地图深耕空间智能领域,以技术创新构建竞争壁垒;盒马则扎根本地零售赛道,以供应链效率驱动盈利增长。
我们先探讨两家HRBP的共性基础,再聚焦行业属性、业务场景等不同维度的差异分析。
作为阿里全资子公司,高德与盒马的HRBP体系均孕育于集团成熟的HR实践土壤,有三个共同点:
1、共享的文化基因在阿里2025 年组织调整后,高德与盒马均被归入 “所有其他” 业务板块,虽脱离核心电商与本地生活主阵营,却仍深度承接集团的文化内核。
阿里集团“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的核心价值观始终要贯穿两家HRBP工作,无论是高德HRG推动的安全服务保障,还是盒马HRBP 主导的消费者体验提升,均以客户价值为最终导向。
阿里集团还强调“因为信任,所以简单”的组织氛围,在两者HRBP的日常工作中均有体现 —— 高德HRG通过跨领域任务小组打破部门墙,盒马HRBP则以门店为核心搭建高效沟通网络,均延续了集团 “打破层级、快速响应” 的组织文化。
2、一致的工作导向阿里集团对HR团队 “提效能、推文化、促人才” 的核心要求,在高德与盒马的HRBP实践中形成统一落点。
效能提升方面,高德HRG聚焦技术团队研发效率优化,通过流程重构与工具赋能降低协作成本;盒马HRBP则紧扣 “盈利优先” 战略,以人效提升为核心优化门店人力配置。
文化落地层面,两者均承担 “文化布道者” 角色,通过典型案例传播、价值观融入考核等方式,将集团文化转化为业务团队的行为自觉。
人才发展维度,两类HRBP均建立了从招聘到留存的人才全链条管理体系,围绕业务需求构建人才供给能力,支撑组织可持续发展。
3、共通的能力基础尽管服务场景不同,高德与盒马的HRBP均需具备阿里HR体系要求的基础能力。
以两家公司的HRBP最新岗位说明为例,它们都强调HRBP “业务理解能力”(懂业务), 高德HRG需读懂空间智能技术逻辑,盒马HRBP需通晓零售供应链链路。
除了“懂业务”,两家HRBP还强调“沟通协调能力” 与 “抗压性” ,高德HRG需协调算法、产品、数据等多团队协作,盒马HRBP需应对门店扩张与业绩波动带来的人力挑战。
此外, “数据分析能力” 是两者提效的共同抓手,高德HRG 通过研发数据优化人才配置,盒马HRBP借助人效数据调整排班方案。
如果说共性是阿里生态赋予两者的 “基因密码”,那么,两者行业特性与业务场景差异性就会影响两家HRBP “职业轨迹”。
高德的技术驱动属性与盒马的零售本质,在HRBP 的工作场景、人才管理与战略支撑中形成鲜明分野。
1、行业差异:技术攻坚vs供应链深耕高德作为 “数字地图内容、导航和位置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竞争力源于空间智能技术与数据积累,对标谷歌地图等全球科技企业;盒马则以 “本地零售 + 供应链” 为核心,聚焦生鲜与生活服务的线下履约,对标山姆等零售巨头。
这种差异使两类HRBP形成 “技术赋能型” 与 “运营支撑型” 的角色分野。
(1)高德 HRG:技术场景的 “懂行者”高德 70% 以上的团队为技术研发人员,涵盖 AI 算法、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等核心领域。
因此,高德HRG必须具备 “技术敏感度” 才能有效支撑业务。
HRG核心工作场景深度嵌入技术研发全流程:在项目启动阶段,需联合业务负责人进行 “技术人才盘点”,明确 AI 大模型研发、车道级导航优化等任务所需的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资质;在研发攻坚期,需设计 “弹性考勤 + 成果导向” 的管理机制,适配算法团队 “集中攻关 + 灵活作息” 的工作特性;在技术落地阶段,需联动业务平台线 HRG,推动研发成果向商业价值转化,如将 AI 导航技术与打车业务结合的人才协同。
为匹配技术团队需求,高德HRG普遍需要具备科技行业知识储备,只有具备这种“技术敏感度、技术理解力”,才能使其能跳出传统 HR的执行思维,成为技术团队的 “业务伙伴”。
以 POI 智能化团队为例,HRG需理解 “多模态数据处理”“数字孪生建模” 等技术术语,才能精准识别候选人的技术能力;在组织诊断时,能区分 “算法迭代瓶颈” 与 “团队协作障碍” 的不同成因,前者通过人才引进突破,后者通过跨团队沙龙化解。
(2)盒马 HRBP:零售场景的 “操盘手”盒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供应链 + 门店运营” 的协同效率,从采购、仓储、配送至门店服务,形成紧密衔接的零售链路。
对盒马HRBP来说,必须对供应链全流程有清晰认知,才能支撑 “每日鲜达”“30 分钟配送” 等核心服务。
HRBP工作场景主要围绕零售运营闭环展开:在供应链端,需为采购团队设计 “品类绩效 + 损耗控制” 的考核体系,为仓储配送团队建立 “时效达标率 + 客户满意度” 的激励机制;在门店端,需根据早中晚客流峰值优化排班,保障收银、理货、导购等岗位的人力匹配;在区域扩张时,需提前储备 “选址专家 + 本地采购” 等关键人才,支撑三四线城市门店落地。
盒马HRBP的核心能力体现为 “零售运营敏感度”,只有具备对零售运营细节的把控,才能成为运营团队的真正“业务伙伴”。
以门店扩张为例,HRBP 需结合不同城市消费特点配置人力 —— 在一线城市高端门店,侧重招募 “品类专家型” 导购;在三四线城市社区店,重点储备 “全能型” 服务人员;在应对供应链波动时,能快速联动人力资源共享中心,调配跨区域仓储人员支援,保障物流链路畅通。
行业属性决定业务结构、人才结构,从而也会导致两家公司HRBP在人才获取、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的实践路径截然不同。
高德以 “技术人才为核心、产品数据人才为支撑”,盒马则形成 “运营人才为主体、技术人才为赋能” 的格局。
重点谈谈两家人才获取和人才培养的差异:
(1)人才获取:精准挖猎vs批量供给高德的核心人才集中于 AI 算法、高精地图、车载导航等领域,这类人才稀缺性高、专业门槛高。
HRG的招聘策略以 “精准挖猎” 为主。具体实践包括:建立 “技术人才地图”,锁定谷歌、百度等企业的空间智能领域专家,通过技术沙龙、行业论坛进行定向触达;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开设 “AI 导航实验室”,提前锁定博士阶段的技术人才;针对 POI 智能化、汽车业务中心等特色团队,设计 “技术挑战赛 + 项目实习” 的招聘路径,筛选具备实战能力的研发人才。
盒马的核心人才覆盖选址、采购、供应链、门店运营等多个维度,需求量大且需快速补位。
HRBP的招聘策略以 “批量供给 + 精准匹配” 结合为主。针对门店基础岗位,通过 “社区招聘 + 校企合作” 实现批量输送,如与职业院校共建 “零售服务专班”,定向培养理货、收银人才;针对采购、选址等核心岗位,聚焦有商超、生鲜行业经验的候选人,通过 “品类管理案例分析”“门店选址模拟” 等场景化面试评估能力;针对技术赋能岗位(如数字化供应链、智能选址系统),则借鉴高德的精准招聘模式,招募算法与零售复合背景人才。
(2)人才培养:技术深耕vs运营提能高德的人才培养以 “技术能力深耕” 为核心,构建 “研发能力 + 业务理解” 的双轨培养体系。
HRG主导的培养项目包括:针对新入职算法工程师的 “空间智能训练营”,由资深工程师带教参与真实项目(如车道级导航优化);针对核心技术骨干的 “技术领导力计划”,通过跨部门轮岗(如从 AI 团队轮岗至汽车业务中心),理解技术落地场景;针对全员的 “AI 大模型通识课”,提升非技术团队对核心技术的认知。
盒马的人才培养以 “运营能力提效” 为核心,构建 “岗位技能 + 供应链协同” 的实战型体系。
HRBP设计的培养项目聚焦零售全链路:针对门店员工的 “服务能力分级培训”,从基础服务到品类推荐逐级提升;针对采购人员的 “生鲜品控训练营”,联合供应链部门实操讲解损耗控制、产地直采技巧;针对店长的 “盈利提升研修班”,通过案例教学解析 “坪效优化”“品类组合” 等核心课题;针对跨部门团队的 “供应链协同工作坊”,促进采购、仓储、门店人员的流程衔接。
3、战略差异:智能升级vs盈利攻坚2025年,高德与盒马分别确立 “AI + 扫街榜” 与 “盈利优先 + 门店优化” 的核心战略,两家HRBP需围绕不同战略目标构建支撑体系,在组织适配、资源配置与能力建设上形成差异化动作。
高德 2025 年战略聚焦 “全面 AI 化”,推出全球首个地图 AI 原生智能体,核心是将 AI 技术与生活服务深度融合(如扫街榜产品)。
对应HRG的战略支撑动作,集中于 “组织重构 + 人才适配 + 文化升级” 三大维度:
组织适配方面,推动打破 “技术 - 业务” 部门墙,组建跨领域 AI 任务小组,如联合 AI 算法、POI 智能化、信息业务中心团队成立 “扫街榜项目组”,HRG 担任小组协调人,保障人员协同;针对 AI 原生应用的研发需求,优化组织架构,将原有的 “功能型团队” 调整为 “场景型团队”,如按 “行前规划 - 行中导航 - 行后服务” 场景重组团队,提升响应速度。
人才适配方面,启动 “AI 人才扩充计划”,重点招募多模态算法、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人才,支撑 “小高老师” 等智能助手研发;推动技术人才与业务人才的能力互补,组织 AI 团队参与生活服务业务会议,理解商家需求与用户痛点,确保技术落地贴合场景。
文化升级方面,倡导 “创新容错” 文化,通过 “有价值的失败” 案例分享,鼓励团队探索 AI 应用新场景;将 “空间智能认知” 纳入新员工文化培训,强化全员对战略方向的认同。
(2)盒马 HRBP:盈利战略落地的 “执行者”盒马 2025 年战略以 “盈利优先” 为核心,计划新开近 100 家门店并优化门店类型,重点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对应到HRBP战略支撑动作,主要聚焦 “人力效率提升 + 下沉市场适配 + 成本控制” 三大维度:
人力效率方面,建立 “门店人效仪表盘”,实时监控各门店人均销售额、人力成本占比等指标,对低效门店进行人员优化或岗位重组;推行 “一人多能” 培训,让门店员工兼顾收银、理货、导购等岗位,降低人力成本。
下沉市场适配方面,制定 “本地化人才策略”,招募熟悉三四线城市消费习惯的门店管理人员与采购人员;调整薪酬结构,在基础薪资外设置 “本地化品类销售奖”,激励团队挖掘区域特色需求。
成本控制方面,优化招聘流程,降低核心岗位招聘成本(如通过内部推荐填补 80% 的门店管理岗);设计 “弹性薪酬体系”,将门店员工薪酬与盈利指标深度挂钩,实现 “盈利增长与收入提升” 同步。
高德与盒马 HRBP 的差异化实践,本质是 “技术驱动型企业” 与 “零售运营型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逻辑的必然体现。
两者的差异根源可归结为三点:
1、价值创造方式不同,高德依赖技术创新创造增量价值,盒马依赖运营效率挖掘存量价值;
2、业务周期不同,高德的技术研发周期长、回报慢,盒马的零售运营见效快、迭代更快;
3、核心资源不同,高德的核心资源是技术人才与数据资产,盒马的核心资源是供应链团队与门店网络。
这种差异为HRBP提供三点启示:
1、HRBP角色定位必须锚定行业本质,技术型企业需打造 “懂技术的战略伙伴”,零售型企业需培养 “通运营的执行伙伴”;
2、人才管理体系需适配业务特性,技术型企业侧重长期激励与创新培养,零售型企业侧重短期激励与实战能力;
3、战略支撑需聚焦核心目标,技术型企业聚焦 “创新能力建设”,零售型企业聚焦 “盈利效率提升”。
最后的总结。
无论是高德HRG对技术场景的深度嵌入,还是盒马HRBP对零售链路的全面把控,其核心逻辑都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与业务的深度耦合,实现组织价值的最大化 —— 这正是HRBP角色的本质价值所在。
-如果你想成为高价值HRBP,推荐加入实战会员,抱团成长--
来源:HR实名俱乐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