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单位民主生活会上,领导半开玩笑地说:"年轻人得有点野心,跟上大伙儿的步子。"我笑着应了两声,心里却犯起嘀咕——非得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才算进步?在我看来,守住本心比盲目合群重要得多,体制内的晋升未必是人生赢家的通行证,而"野心"这个词,早该跳出陈旧的定义框框。
单位民主生活会上,领导半开玩笑地说:"年轻人得有点野心,跟上大伙儿的步子。"我笑着应了两声,心里却犯起嘀咕——非得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才算进步?在我看来,守住本心比盲目合群重要得多,体制内的晋升未必是人生赢家的通行证,而"野心"这个词,早该跳出陈旧的定义框框。
我们父母那辈人总把"跳出农门"挂在嘴边,60后踩着改革浪潮敢闯敢拼,他们的奋斗故事里藏着时代的馈赠。90年代摆摊就能当万元户,千禧年开家淘宝店就能发家,那时的野心像张万能入场券——宗庆后靠一瓶饮料闯天下,马云在西湖边凑出十八罗汉,这些传奇让"敢想敢干=成功"成了铁律。
可如今走进写字楼,茶水间里聊的都是裁员名单;刷短视频,总能刷到清北博士考街道办的新闻。我有个创业的表哥,前几年卖房开公司,现在骑着电动车送外卖,见面就苦笑:"早知道当初躺平收租,也不至于倒贴几百万。"宗庆后那句"生在现在不创业",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风口过去了,野心的土壤早变了。
老一辈总觉得"出息"就得当官发财,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但现在的年轻人想法不一样了:我有个美院毕业的朋友,跑去敦煌修壁画,天天跟千年颜料打交道;邻居家孩子辞了投行工作,在云南古镇开民宿,晒着太阳调酒。他们图啥?图的是不被KPI捆住手脚,图的是能按自己的节奏活。
反观那些"成功人士"的生活:当领导的要打无数请示报告,开不完的会;当老板的住院了还得用手机签文件。我姑父在机关干了三十年,退休后说的第一句话是:"终于能痛痛快快钓个鱼了。"可见爬得越高,枷锁越重,物质再富足,没时间享受也是白搭。
我过年回农村老家,最羡慕村口晒太阳的老头们。他们种点菜、下下棋,见人就乐呵呵打招呼。反倒是城里的同学群里,天天有人吐槽35岁被裁员,有人焦虑孩子上不了重点学校。我有个发小,名校毕业后进大厂,去年查出抑郁症——他说每天像齿轮一样转,根本停不下来。
这让我想起老家祠堂的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以前觉得这话太消极,现在才懂,当野心和能力、环境不匹配时,越折腾越痛苦。就像非要在旱地里种水稻,再努力也是白费力气。
当然,不是说年轻人都该躺平。我认识个程序员,公司裁员后没急着找工作,而是用半年时间学AI技术,现在接海外项目赚得比以前多;还有个表姐,关掉生意不好的服装店,改做线上收纳师,反倒打开了新市场。
这让我想起爷爷常说的"看天吃饭"。华为被制裁时埋头搞芯片,比亚迪十年前就押注电动车,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在低谷时积蓄力量。野心不该是盲目冲锋,而是像竹子生长——前四年只长3厘米,第五年却能拔节疯长。
从被迫合群到主动选择,从跟风逐浪到脚踏实地,这代人对野心的理解正在悄悄蜕变。我们不是没有追求,只是更清楚自己要什么——或许是修复一幅古画的成就感,或许是把小生意做成口碑的满足感。这种不被定义的活法,才是对生命最温柔的尊重。
来源:职场参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