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和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开启了农民揭竿而起反对现政权先河,也拉开了数千年以来中国农民推翻暴政的序幕。这次农民起义在历史上影响极大,后世的史书和学者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这场起义维持的时间并不长
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和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开启了农民揭竿而起反对现政权先河,也拉开了数千年以来中国农民推翻暴政的序幕。这次农民起义在历史上影响极大,后世的史书和学者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这场起义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仅仅半年时间就以失败而告终。吴广和陈胜也先后被部下所杀,起义军四分五裂,使秦末农民战争进入了第一次低潮期。回顾这次起义,学者们分析了很多失败的原因,来自各种角度的看法众说纷纭。
从主流历史观来看,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被认为是起义军获得初步成功后脱离了原来的宗旨,走向了腐败堕落,最终导致了起义的失败。史书上列举了很多这方面的史料,以证明起义军内部出了问题,成为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比如史书上说陈胜的同乡来找他,他先是怠慢了同乡,又纵容其肆意妄为。后来陈胜大怒将同乡处死了,于是让身边的人逐渐远离,使其被孤立。也有人说是因为陈胜任命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过,专门督察群臣的过失。由于这两人执法太过严苛,导致了群臣的不满,所以将领们就不再依附于陈胜。
这些说法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却站不住脚。事实上从陈胜吴广发起大泽乡起义来看,史料上的记载就漏洞百出。按照史书的说法陈胜和吴广奉命带领九百名农民去渔阳服役,因大雨阻道而造成了延迟。他们停留在大泽乡时,因为害怕延迟导致杀头,所以陈胜和吴广商议策划了这次起义。如果不考虑历史和地理因素,这种说法似乎勉强能自圆其说。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状态,就发现这段说辞难以成立。可如此多漏洞的说法,却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史书上,的确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从现有的出土秦简来看,按照秦国的法律,自然灾害导致的延迟处罚是可以免除的,绝不会有杀头的风险。实际上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只要稍微动一下脑子就觉得有问题。秦朝派陈胜吴广带领九百人去渔阳服役,也是替换渔阳的九百名农民工。如果因为延迟而将他们杀头了,那替换的工作谁去干?没办法被替换下来的人会不会闹事?一路上这些农民消耗那么多,这么杀头岂不是浪费?从财务、成本、工程等各方面看,延迟就杀头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关于大泽乡起义发生的原因,笔者倾向于有预谋的暴动,而非意外。
除此之外,史料中描写的地理问题也无法解释。按照史料的说法,陈胜吴广的队伍出发前往渔阳,半路在大泽乡附近遇到了暴雨阻路。在这种说法中,整个路线与陈胜吴广两人的籍贯形成了矛盾。陈胜是阳城人,吴广是阳夏人,带领队伍去渔阳,在大泽乡受阻。出发地不论是阳城,还是阳夏,前往渔阳都不可能经过大泽乡。大泽乡在现在的安徽宿州,在阳城和阳夏的东南。而渔阳在现在的密云,在阳城和阳夏的东北。如果按照正常的行军路线,陈胜和吴广怎么可能把队伍帶到东南呢?除非他们故意把路带偏,有预谋的制造事端。
有人反驳说,出发的地点也许不在阳城或阳夏,也可能在大泽乡以南的某个地区。也有人说陈胜的籍贯在河南的阳城有误,安徽宿州附近也有个阳城。假设这些说法都是合理的,那吴广的籍贯又如何解释?陈胜和吴广不在本地带队伍,千里迢迢跑到宿州以南带队前往渔阳,这明显是不合理的。按照秦朝制度,带队前往北方服役的都是本地人,大多数是底层的吏员。比如作为沛县亭长的刘邦就曾带队出去服役,半路上还看到了秦始皇嬴政的车驾。后来刘邦发动芒砀山起义,也是在带队前往骊山服役的途中。
秦朝的时候交通不便,而且秦朝统一天下才十几年,很多东西都没来得及完全推广。这个时候让异地的底层吏员,出去带领劳工服役,一旦出了问题怎么协调?让本地人带领,本来就有人头熟的优势。白白放弃这个优势,用异地的吏员,显然是不合理的。更何况阳城、阳夏和大泽乡的距离,一看就不是同一郡县之内。为了帶九百个人去渔阳,跨郡县调配人手,更是天方夜谭。史料上都写陈胜和吴广是底层的农民。可按照当时的历史背景,底层的农民是不可能识字的,甚至没有名字。陈胜和吴广不仅识字,而且有名有字,这很不合理。
在起义发动的过程中,不管是吴广在鱼肚中藏丹书,还是陈胜提议打出公子扶苏和楚国名将项燕的名头,这都不是普通农民能做到的。以当时的文化状况,对上层形势如此熟悉的农民不可能有。能熟悉上层形势的,只能是在官府中有职位的人。从秦朝的历史背景看,这些人大多是战国时代的旧贵族,出身于东方六国的遗老遗少,比如刘邦祖上是魏国的大夫。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看到官府来往的公文,知道更多上层的变化。普通农民都在乡下种地,识字的都没几个,更不要说接触公文来往的竹简了。
由此可见,整个大泽乡起义是充满了矛盾和疑点的,只有特意谋划的暴动,才有可能在如此巧合和不肯能的因素下发动起义。那么问题来了,除了陈胜吴广之外,幕后主导这次起义的人是谁呢?史书上没有明确写出陈胜吴广起义的战争资源来源,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战争是极大消耗国家资源的事,仅凭揭竿而起四个字无法解释其战争资源的来源。从史料中来看,起义军抵达陈县后接见的三老是有着很大嫌疑的人,只是没有确切的写下名字。陈县是春秋战国时陈国的首都,后来被楚国灭亡后吞并,一度成为楚国的陪都。
这里有个令人惊讶的巧合,陈胜和吴广的家乡,也就是阳城和阳夏,正好原来是归属于陈国的。陈胜打下陈县后在此立国,自立为王,建立了张楚政权。他受到当地三老的支持,修建了宫殿,成立了基础的政治体系。如果没有本地旧贵族的支持,陈胜怎么可能如此迅速的建立起政权。攻打陈县的时候,陈胜吴广原不只九百人,有了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一千多人,步卒数万。要说这些都是起义军沿途攻打其他郡县截获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步卒还能靠裹挟,战车和骑兵在当时可视技术兵种,怎么可能轻易被裹挟?
从这些蛛丝马迹分析,陈胜吴广显然是在原陈国和楚国旧贵族的支持下发动的大泽乡起义,在起义发生后旧贵族们迅速帮起义军壮大,建立了地方政权。所以在陈县建国后,陈胜才能将起义军分成各路大军,前往六国故地征战。在征战的过程中,陈胜任命吴广为假王,带领主力大军攻打荥阳,兵锋直指函谷关和咸阳。同时陈胜又派出武臣、邓宗、周巿、召平等为将军,分别北渡黄河,进攻原赵国旧地,向南攻取九江郡,深入淮南,进攻广陵、魏国旧地,攻取长江下游、黄河以南魏国旧地大梁等各地。
如此大规模的用兵,从大泽乡起义爆发,到陈胜定都陈县,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就组织好了,简直不可思议。当初长平关大战,廉颇奉命支援上党,从邯郸整兵出发到抵达长平关用了两个月。两者相比,廉颇简直是在乌龟爬,而陈胜吴广则坐上了高铁。这些典型的不合情理之处都说明,陈胜吴广起义是六国旧有预谋发动的一场反秦战争。陈胜和吴广只是他们发动战争的棋子,也是这些旧贵族中比较低的出身。定都陈县后,陈胜吴广固然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和权力,但属下也逐渐被加入到战争中的六国旧贵族所替代。
从史书上看,陈胜派到赵国的武臣,其左膀右臂张耳、陈馀都是六国旧贵族之后。张耳曾经是魏国信陵君的门客,当过魏国的内黄县县令。当时刘邦投奔信陵君未果,还在张耳门下当过门客。陈馀年轻时常在赵国游历,被赵国贵族公乘氏看中,并把女儿嫁给了他。陈胜在陈县定都后,魏国贵族魏咎前往投靠。陈胜派周市经略魏国旧地,周市便拥立魏咎为魏王,拉开了六国旧贵族恢复原有土地的序幕。后来其他旧贵族有样学样,纷纷自立恢复旧有领土。于是齐国、楚国、韩国等纷纷并起,反秦战争进入新的高潮。
由此可见反秦战争是从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开始的,但最终却走向了六国旧贵族恢复国土的战争。而这些旧贵族恢复国土的军队,是通过支持陈胜吴广起义,然后从起义军中分裂出来的。而起义军的扩大,又是与六国旧贵族的支援密不可分的。六国旧贵族用陈胜吴广的军队恢复旧有国土,这是侵害了起义军利益的,这之前的矛盾显然是不可调和的。从吴广之死来看,显然在起义军的领导权上,六国旧贵族和吴广产生了极大的冲突。结果是吴广被部下田臧所杀,而陈胜不但没有追究田臧,还任命其为上将军,楚国令尹。
虽然史书上没有写田臧的籍贯,但从其姓名可以推测,此人与齐国王室田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吴广和田臧的军权争夺,也是起义军内部的六国旧贵族之间的权力争夺。这种权力斗争广泛的充斥在起义军的各路大军中,最终导致了起义军四分五裂,走向了崩溃。田臧败亡后,章邯的秦国大军全力攻打陈县,陈胜败退到城父后被车夫庄贾所杀。陈胜死后,虽然他的侍从将军吕臣纠集旧部进行反击,一度收复陈县,处死头像秦军的庄贾,但起义军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此后起义军各路将领全面投入六国旧贵族怀抱,反秦战争进入新篇章。
从起义军败亡的过程看,其中六国旧贵族的影子处处皆是。不论是武臣的自立,还是周市拥立魏王,都是六国旧贵族的复起。而吴广之死,更是六国旧贵族的武装夺权的表现。陈胜根本无力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任命的朱房、胡武等人面对六国旧贵族也是徒劳的。因此可以说陈胜吴广的败亡,本质上是起义军内部争权夺利的结果。从根源上看,起义军是依靠六国旧贵族发展起来的,自然对别人毫不设防。这让六国旧贵族轻易夺权,而陈胜吴广成为六国旧贵族夺权的障碍,最终走向灭亡也是必然的事。
很多史书忽略了这一段,将陈胜吴广的败亡归咎于自身问题,实际上是典型的避重就轻。因为从根源上看,汉朝的建立本质上是六国旧贵族的延续。虽然刘邦通过楚汉战争和消灭异姓诸侯王的战争,掌握了国家大权,但六国旧贵族的底层格局并没有完全被消除。汉朝初年为了缓解朝廷与六国旧贵族的矛盾,被迫采取郡国并行制就是对旧贵族的妥协。无论是秦国覆灭、陈胜败亡,还是项羽自刎乌江,其背后都有着六国旧贵族的影子。这些都是秦朝分封制和集权制斗争的延续,而且会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
来源:惊心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