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元化、包容性成为现代社会主要趋势的背景下,同质化城市规划设计与性别差异产生的多样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为此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首先基于女性日常生活行为轨迹与行为模式,在微观、日常生活层面分析了国际实践中的女性友好型育儿空间、交通空间、工作空间与配套设施设计经验。其次,基于城市规划与管理视角,在宏观、准则与制度层面总结了国际实践中的女性友好城市发展目标确立、女性城市规划参与、女性友好城市规划准则和评价指标制定。最后,本文从城市设计、总体规划、规划实施三方面分析提出了国际女性友好城市规划的经验启示,以期为中国女性友好城市规划提供借鉴与参考。摘要:在多元化、包容性成为现代社会主要趋势的背景下,同质化城市规划设计与性别差异产生的多样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为此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首先基于女性日常生活行为轨迹与行为模式,在微观、日常生活层面分析了国际实践中的女性友好型育儿空间、交通空间、工作空间与配套设施设
引言
2015年,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第11条(Goal 11)为“使城市与人类居住地具有包容性、安全性、韧性和可持续性”,其中第7条款(Target 11.7)规定到2030年提供安全和包容性的绿色公共空间,尤其是针对女性、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这一目标的设定,旨在保障女性等弱势群体在城市中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对各类弱势群体的研究中,基于性别差异的研究开展较早且已从社会学领域拓展到城市研究领域,使城市区域中的性别关系成为该领域近年来重要议题。
女性友好城市的概念于1970年代在北美提出,当时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的女性安全问题。1980年代起,城市规划中的女性安全问题以及如何从性别视角来规划城市也受到了关注。相关研究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城市空间设计对女性日常生活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城市化过程中女性成为就业人口,需要承担家庭和社会双重责任,面临比男性更为严峻的挑战。这种双重责任是城市女性问题与一般女性、女权问题的最大区别,并进一步导致了两大现实问题。其一,在城市空间的日常使用中,女性双重责任下的差异化需求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被忽视。这些需求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可达性需求、交通安全性及方式多样性需求、工作空间复合性需求、各类配套设施便利性需求等更多样化和高层次的城市空间需求。在需求忽视下设计出的城市空间限制了女性日常活动的频次与范围,从而阻碍了女性获得知识、权利、资源、就业机会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城市育儿设施不足导致女性育儿需求满足上(如哺乳)出现困难;交通不便和交通安全问题降低了女性就业率,就发展中国家而言降低幅度为16.5%;男性需求主导下的办公空间设计无法完全满足已育工作女性的育儿与工作需求;休闲游憩与卫生公用等配套设施的便利性、安全保障率低。其二,在城市的规划管理过程中,女性视角被忽视,女性参与不足,诉求和观点也很少得到重视。具体而言,规划决策上,女性在决策层的人数比例极低——例如在美国,建筑师、工程师与规划师当中女性仅占13.6%;规划编制上,一些常见编制做法影响了女性的出行、工作与生活,例如土地利用混合度低加重了女性的复合型出行负担,交通路网密度低降低了出行安全性;规划实施上,监测和评估不力,导致不能完全实施已编制的女性友好规划方案,或实施中偏离方案方向,无法实现预定的性别包容目标。通过城市规划构建女性友好的社会环境和城市环境,加强女性的城市规划参与,正在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
不少国家与地区的学者已经就促进女性友好城市建设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探讨,倡导从城市规划角度提供性别包容、便捷安全的城市空间。有学者指出,关心城市女性,关键在于关注她们在承担家庭和社会双重责任下所产生的差异化需求。这需要积极应对女性在空间环境中面临的困境,在规划编制中将性别问题纳入探讨,让城市真正有利于女性的发展。目前,女性友好城市及其规划已从理论辨析走向城市实践,成为一种将女性视角与需求纳入城市规划进程的工具,并用以支持地方政府进行规划和决策。然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案例或单一方向上,较少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
本文基于问题剖析,从女性日常生活空间设计和女性视角下的总体规划两个层面,梳理多个实践,总结策略做法。针对问题一,在微观、日常生活层面,基于女性一天日常活动与行为轨迹,分析国际实践如何进行女性友好的空间设计。针对问题二,在宏观、准则与制度层面,基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视角,分析国际实践中女性友好城市的发展目标确立、决策参与、规划准则与评价指标制定。本文选取分布在不同大洲、处于不同经济水平及城市发展时期、覆盖女性友好城市各个领域与层面的15个典型国际案例进行解读(表1),总结其设计、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表1 本文涉及国际案例汇总
1 基于女性日常生活的城市空间设计典型案例
作为城市空间使用者,女性日常生活通常按育儿、交通出行、上班工作、购物休闲等顺序展开。针对这一生活行为轨迹,本文从女性友好型育儿空间、交通空间、工作空间与配套设施设计四方面分析相关国际案例。
1.1 女性友好型育儿空间设计
女性是未成年子女的主要抚育者,其在一天工作开展前常需要先将子女送往育儿机构或学校,也有女性需要带儿工作。育儿机构的密度提高、覆盖范围增大及其内部设计的女性友好化都能促进女性友好型育儿空间的形成,以支持她们的职场发展。
一方面,需要提高育儿机构密度,在一定生活半径内规划配套足够的幼托机构。例如:日本东京市丰岛区通过各种措施建立完善的托幼服务体系。丰岛区通过吸引持证托儿所入驻、提升育儿机构的空间覆盖率,以确保儿童保育设施的数量,于2017年实现了儿童零候补名单。另一方面,需要在商场、火车站、办公楼等公共场所规划足够的育儿空间,并尝试将工作、休闲与育儿空间相结合、优化升级育儿空间,以支持女性工作与育儿的复合活动。例如:美国天使之翼(The Wing)联合办公空间致力于提供一个完全以女性为中心的共享工作空间,其中增设的小小翼(The Little Wing)区域,是由儿童看护师监管的儿童区,旨在为工作女性提供儿童保育服务。日本东京市丰岛区市民中心也于2019年配备了爸爸妈妈亲子家庭中心(Papamama Spot)免费暂托幼儿服务,以支持育儿父母的外出活动。该中心通过更细化的空间分隔与更中性的空间色彩使用,推动育儿空间的去性别化设计,确保不同性别育儿者的和谐共处。
1.2 女性友好型交通空间设计
女性与男性在交通出行上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其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责任,女性出行需求与目的都更复杂且时常变化,对交通空间的安全要求更高,夜间出行需要的安全保障也更多。城市交通空间设计要满足女性出行的复杂化与安全化需求。女性专用公共交通设施的增设、换乘路径的优化、街道空间的安全性设计与智能设施的应用,都有助于形成女性友好型交通空间。
首先,在增加女性出行的选择多样化与安全性上,常见做法是设置女性专用公交车、地铁车厢、出租车等,并提升交通站点的复合性,优化换乘路径(增加无障碍设施如换乘专用电梯等),从而满足女性携带婴儿车、大宗生活用品时的出行需求。例如: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地方当局自2015年以来开设了女性专用公交车(MSB: Meri Seif Bus)。它通过灵活的线路组织与合理的运营时间设置,减少换乘与等候时间,降低女性在公交车站遭到攻击的风险。日本在地铁中设置了女性专用车厢,并在车站或商场设置女性换乘专用电梯,促进换乘便利。墨西哥除设置女性专用地铁车厢外,还在地铁站设立由女性工作人员组成的办公室,为女性提供举报犯罪的安全场所,并推广由女性驾驶的专为女性服务的粉色出租车。
其次,在增强女性夜间出行的安全保障上,增加照明与监控设施,从绿化景观上改进街道空间设计,进而提高环境的可视性和可识别性,重塑街道空间安全感。例如:韩国世宗市第2-2区的女性特别设计区从智慧城市出发,创建了多条“安全街”。这些安全街在设计中加强了公共场所和行走路线的视线通达程度,增加了照明和监控设施,以营造日间与入夜后的安全步行环境。具体而言,在公园、人行道、人行天桥下等开放空间增加LED照明;在绿色景观设计上,采用避免视野遮挡的低矮树木和设施;在监控设备上,缩短安全街的闭路电视安装距离,在路灯上安装安全警铃,同时引入能够将视频和音频连接到城市综合信息中心的智能设施。
1.3 女性友好型工作空间设计
以男性需求或无性别设计为主导的办公空间一般以满足工作、社交等单纯功能为主。规划师常采用男性空间设计思维或不考虑性别差异,缺乏对职场女性心理、生理与行为方式的关注。女性友好型工作空间则将家庭与办公室、育儿与工作、办公与社交等功能及其相关空间复合在一起,遵循复合功能的设计路径。具体实践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女性的工作性质与环境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女性友好型工作空间。
发达国家主要是在室内办公空间等正规空间实现女性友好营造,关注工作与育儿功能的复合以及女性多元化需求的满足。例如:美国天使之翼联合办公空间具有家的特性,形成了客厅式办公空间,为女性提供灵活、开放的私人工作场所(图1)。其设计特征如下。其一,设置儿童区以平衡工作与家庭双重责任。这一设置成为女性友好办公空间常见的设计准则。例如:2021年开始运作的韩国首尔市女性家庭复合设施(Space Sallim)也是一座混合了商业和育儿等功能的女性工作中心,提供共享办公室和日托中心等,方便女性在工作期间照顾孩子。其二,贴合女性日常多元化需求,办公空间内复合了各类设施——浴室、美容室、哺乳室、私密电话亭、迷你健身区、冥想区等。其三,关注女性社交需求,如定期组织专业讲座、主题派对、读书会和观影会等丰富活动。
a “客厅式”办公空间
b 儿童保育区
图1 美国天使之翼联合办公空间设计
发展中国家的女性由于存在更多非正规就业现象,女性友好型工作空间的营造路径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更加关注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例如莫尔兹比港的女性友好型工作空间是位于室外的市场空间,其设计特征如下。其一,女性工作空间的安全性是重中之重。该市的市场摊贩中女性约占80%,有55%在市场遭受过性暴力。莫尔兹比港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为这些女性商贩提供了安全便利的工作环境,包括设立新派出所,翻修市场摊位,提供清洁饮用水,改善照明和卫生条件,建造公共厕所等。其二,同样注重育儿与工作的平衡问题——该市为女性摊贩的年幼子女建造了一座游乐场。
1.4 女性友好型配套设施设计
除了育儿、交通、工作等需求外,女性日常活动还会涉及消费购物、休闲游憩、公共卫生等城市配套功能。与理性的男性空间不同,女性空间的感性因素更强,因而在设计这些配套设施时,需要在空间细节上加入感知式体验和艺术美学效果等设计要素。
消费购物设施方面,可遵循混合多元、感知体验式空间设计路径,形成女性主题的商场、购物街、宾馆、餐厅等购物消费空间。可设置女性专用楼层,设计上突出精致化、多样性和安全性以满足女性需求。例如:日本女性友好型酒店、胶囊旅馆就设有女性专用楼层、女性专区或仅限女性入住,提供母婴室、化妆间、按性别区分的休息室等软硬件设施。
休闲游憩设施方面,通过增加空间通达度并配合智能设施,营造安全包容的交往休闲空间。例如:巴勒斯坦拉法市的埃尔舒卡(Al-Shoka)社区利用数字技术与智能基础设施设计了社区公共花园,使之具有充足的照明、视野清晰的步道,提升女性安全感。同时,花园也考虑了女性的社交需求,增设了可供家庭休憩、女性交流的专门区域,鼓励她们进行更长时间的户外活动。
公共卫生设施方面,一方面需要优化女性卫生间的设计与建设水准,确保其步行范围可达、功能划分合理、需求全面覆盖;另一方面,考虑到父母独自带异性孩子外出的情况,在公共卫生间中应增加家庭卫生间的比例。例如:日本东京丰岛区的公园公厕在进行改造前咨询了女性使用者的意见。由于受访者认为公厕黑暗且肮脏,丰岛区对区内的133间公厕进行了名为“开放式厕所项目”的全面翻新改造(图2)。改造后的公厕美观干净、舒适易用,配备有化妆空间和婴儿座椅,其中的85座还被改造为艺术公厕。
图2 日本东京丰岛区公厕改造前(左)后(右)对比图
1.5 小结
本文从城市空间的日常使用角度,在微观空间层面上总结国际案例经验如图3所示。
图3 女性友好型城市空间设计措施
2 女性友好的城市规划典型案例
女性不仅是城市空间的使用者,也应当是城市规划决策的参与者。女性友好城市的形成,不仅需要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进行日常生活空间的设计与营造,也需要从规划管理角度出发,在不同尺度和层级的区域、城市、社区、场所中引入女性视角,强化女性参与。下文从女性友好的城市发展目标确立、决策参与以及规划准则设立与评价指标拟定三方面,分析相关国际案例做法。
2.1 女性友好的城市发展目标确立
纵观国外的女性友好城市建设,常用方式是通过公共政策途径确立各种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将促进性别平等的规划纳入国家法律和政策。在全球各地,这样的目标被赋予了各类名称,如印度的性别包容城市、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的女性安全城市、日本的儿童和女性友好城市等。这些目标将性别观点纳入城市发展计划和方案,并明确规划的关键领域及其责任单位,促进各参与主体间的相互协调。在印度,德里市于2009年实施了性别包容城市计划(GICP : The Gende Inclusive Cities Program)。该计划针对七个领域提出相应规划方案——城市规划与公共空间设计、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公共交通、治安、立法司法、教育、公民意识与参与。类似地,莫尔兹比港的女性安全城市计划也在2011年启动,是“无暴力侵害女性安全城市全球计划”(SCGP : The Safe Cities Free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 Global Programme)的五大创始计划之一。该计划通过多部门综合参与的方式解决女性安全问题——地方当局、女性组织、基层女性和其他社区伙伴密切配合、共同实施干预。
目标确立后的落实也非常重要。这需要在规划实施阶段加强各参与主体之间以及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以确保目标的实现。例如: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局限性以及不同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韩国世宗市第2-2区规划阶段设定的目标在实施阶段未能完全实现。更有甚者,这一女性特别设计区规划还因偏离“常规”而遭到学校和公务员的抵制。因此,规划当局需要在规划实施阶段与各方沟通,为参与机构确定明确的界限和责任,并加强建设与运营主体之间的合作。
2.2 女性的城市规划决策参与
女性遇到的城市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缺乏参与城市发展与空间规划的机会。所以,在女性友好城市的缔造中,强化女性参与规划决策过程(尤其是决策上游),至关重要。国外相关案例的主要做法包括完善女性参与决策机制、实施女性安全审计策略,提高女性在关键决策中的影响力。参与规划决策可以从最为基础的决策部门组建入手,鼓励女性成员以主人翁、管理者身份参与项目提案及研讨。例如:东京市丰岛区设立了丰岛F1理事会(图4),将F1时代(20~30岁)女性的意见纳入城市规划过程。一方面,鼓励女性成员自主选题并展开调查研究以形成拟议项目,并将预算分配给部分项目以推动其实施。另一方面,根据丰岛F1理事会提出的“女性友好型城市对所有人都友好”的建议,该区成立了女性友好城市发展科,并召开丰岛生活会议鼓励公众参与社区规划。会上,居民、政府和企业共同思考社区发展,稳步推进了全民创建社区的工作。
图4 日本东京市丰岛F1理事会会议流程
参与规划决策也可以从实用策略入手。如一些国际案例中提出的女性安全审计策略,是一种基于女性安全的城市规划参与工具。具体操作方式是由女性亲自体验与观察,指出公共空间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例如:印度德里自2004年以来对该市进行了多次女性安全审计。2013年,审计工具升级为以手机应用程序——女性用户通过这一应用程序,可以根据照明、能见度、人口密度、治安状况等对街道等公共空间进行评分。2018年该程序在德里已积累5.1万个数据点,还与规划部门合作,就如何使地铁站、旅游景点、公共厕所等对女性更加友好提出了建议。
2.3 女性友好的城市规划导则及评价指标
仅有女性参与规划决策与实践,只能确保个案式的女性友好城市实践。想要广泛推广女性友好城市建设,还需从规划制度层面将城市的女性友好制度建立起来,即设立规划编制导则,拟定规划实施评估指标。
其中,规划编制导则作用于城市规划编制阶段,重点关注公共交通系统和功能设施配套的优化。相关国际案例中,韩国公共部门首度在世宗市第2-2区来试行女性友好城市的街区单元规划导则(Guidelines for the District Unit Plan),基本设计原则包括低层、混合使用、自然监控、功能重叠与集中(图5)。具体做法是,公共交通方面,缩短公交站点之间的距离,提高站点密度,将公交线路延伸至社区内部,使得出行更加便利;道路规划方面,以步行友好化为宗旨,区内实现人车分流,主要步行街贯穿社区中心,外部道路只能环绕社区而不能通达其内部;公共设施方面,优化社区的功能设施配套及空间布局——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设施(育儿机构、商场、学校、公园等)在步行可达范围内,小学、初中、高中和社区中心均沿主要人行道布置(图6)。
图5 韩国世宗市第2-2区女性特别设计区的基本设计原则
图6 韩国世宗市第2-2区女性特别设计区场地及其周边要素
其次,设立评价指标监测女性友好的城市规划实施。制定一套与女性友好相关的核心评估指标并建立相应监测评估系统,对确保性别包容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最有效的评估指标是能够揭示女性态度或行为变化以及对项目满意程度的指标。例如世界银行在2017—2019年女性友好项目中发布的九个方面的示范性指标(Example Indicators from Word Bank FY17-19 Gender Tagged),包括公共服务无障碍、出行便捷灵活、安全与免遭暴力、健康与卫生、气候适应能力、使用权保障、在项目决策中的代表性与参与度、职业包容性、社会包容性,充分覆盖了上述最有效的指标。世界银行的这一指标体系可直接应用或在适当修改后应用于各类项目。
2.4 小结
本文从规划与管理角度出发引入女性视角、强化女性参与,在宏观规划层面总结国际案例经验如下(图7)。
图7 女性友好型城市规划措施
3 女性友好城市规划国际经验的启示
通过上述从日常城市空间使用到城市规划管理的国际经验分析,本文从城市设计、总体规划与规划实施三方面梳理了女性友好的城市规划路径,将女性友好理念及内容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覆盖从整个城市到具体片区的各个空间尺度,以形成综合的女性友好城市。
3.1 城市设计层面
以安全性、人文关怀性、包容性为设计原则,开展中、微观尺度的城市空间营造,形成真正基于女性日常需求的城市空间。首先,以安全性为设计原则。设计保障女性安全的城市街道和公共空间,其具有通达性好、光线充足、有效照明充分、智能安全防卫设施或紧急呼叫点随处可及等特征。其次,以人文关怀性为设计原则。在公共交通方面,设置换乘专用电梯、婴儿车专属等候位等设施,便利女性出行。在公共设施方面,设计配置均衡、可达性好、女性使用率高的设施。其中在公厕设置上,优化女性卫生间的布局,根据《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16)将男女厕位比提高至2∶3,条件允许时增设家庭卫生间与儿童如厕设备。在育儿服务设施配置上,提高育儿机构的密度及覆盖范围,制定统一的设计标准与管理细则。尤其在中国三孩政策出台及实施的情况下,更需在商场、公园、办公空间等女性活动频繁的地方设数量适宜的育婴室或托儿所,使女性可以安心地工作、消费、休闲。最后,以包容性为设计原则。设计性别包容、年龄包容的多元化包容性城市。由于女性常承担照顾老人与未成年人的责任,因此城市设计应从关注女性友好拓展为家庭友好。通过建设包容性城市,使城市空间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年龄的差异化需求。
3.2 总体规划层面
在总体规划层面体现女性友好,需要从城市发展目标、规划导则、女性参与等方面入手。首先,在城市发展目标中可加入女性友好维度。改变以往基于政治经济的城市职能定位,将性别包容、安全、舒适作为城市发展宗旨和最终目标的一部分。其次,在制定规划准则的过程中纳入女性视角,考虑女性行为特征及选择偏好,关注规划上的安全、可达、便利和舒适性。具体而言,在用地结构上,推进土地混合利用,从女性差异化需求出发构建城市用地混合测度指标体系。以混合商业、教育、医疗等功能的工作区为例,其能够有效帮助女性将工作、家庭、护理和购物的多重诉求结合起来。在交通体系规划上,完善便捷可达的交通系统,增加公共交通的连通度和停车场的可达性,提升城市路网密度,推广多中心、短距离的城市概念。在公共设施布局上,将与女性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围绕其工作场所集中布局;同时,根据不同时长的女性日常生活圈,均衡布局消费购物、休闲游憩、公共卫生等服务设施。最后,在女性的城市规划参与上,基于参与主体多元性原则来保证女性在规划各层级、各阶段的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并尝试最终实现女性赋权。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平衡规划决策层与行业人员的性别比,但这需要较长时间的投入。见效较快的做法是搭建城市规划与设计公众参与平台,聘请女性咨询员以发挥其性别特质,使所有设计成果都具有性别包容性和公平性。更广层面的女性城市规划参与,可以通过建立性别统计制度,引入女性安全审计,了解广大女性对城市空间设计、规划、建造和管理的偏好。
3.3 规划实施层面
女性友好城市规划的实施既包括规划目标与原则的落实,也包括规划方案实施后的监督与评估。一方面,这需要加强各实施主体、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避免出现类似韩国世宗市的抵制情况。实现性别包容性城市规划,需要通过横向的跨部门、跨专业领域的合作,以及纵向的政府、社区的综合参与,来促进规划原则的落实。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估机制来确保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能够贯彻实施。从既有国际案例来看,可以通过制定一套与性别包容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建设有效性进行评估。指标应与项目发展目标或中期成果挂钩,并根据居民的反馈和按性别分列的相关数据,在项目实施期间或完成后对项目进行调整,以改进实施的成果。此外,还可建立一个长期监测、评估、问责和学习的框架,确保在整个规划项目周期中进行定期反思和评估,形成对规划方案甚至发展目标的正反馈,让女性友好城市的建设在良性循环与正反馈当中不断完善与改进。
4 结论
全球多个城市在女性友好城市规划与设计实践上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中国学习与借鉴。本文对这些国际案例进行研究,从微观的城市空间设计到宏观的规划管理,展现出女性议题的多尺度、多元化与本地性。总结女性友好的城市建设经验,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为满足具有家庭与社会双重责任的女性在使用城市空间时的差异化需求,国际案例中基于女性日常生活,在育儿、交通、工作、配套空间方面开展了女性友好的城市空间设计。第二,为从规划与管理角度出发引入女性视角、强化女性参与,国际案例中从城市发展目标、规划决策参与、规划导则设立与实施评价指标建立等方面开展了性别包容的城市规划。第三,基于这些国际经验,女性友好城市规划可从三步推进。(1)基于女性友好来确立城市发展目标,作出利于女性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2)确保女性参与城市规划全过程的合法性与有效性;(3)制定女性友好城市的规划导则与评价标准,为规划编制、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等城市规划各阶段提供明确的指导方针和适宜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需要将提高便利性、安全性的空间设计措施与挑战性别不平等的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利用这一融合的规划策略来关心城市女性,解决她们面对的现实困难,满足她们就业与发展的需求,帮助她们减轻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责任或重担,才能形成一座在各个维度、各个尺度都真正有利于女性社会发展与心理健康的性别包容城市。
同时,本文的国际案例研究也揭示了城市规划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如缺乏城市性别数据收集与分析;实施阶段沟通不力,监测与评估不足;未能将提高便利性、安全性的空间设计措施与挑战性别不平等的战略性规划相结合;等等。性别包容的城市规划并不是一个要否定既有规划价值观的激进替代方案,而是试图寻找一个同时包容男性与女性需求的合理备选方案。女性的需求、知识和技能是城市规划者以及整个城市有待开发的资源。女性在规划和设计时,考虑会更加复合与多样,其思维是创建更包容、更平等和可持续城市的有效途径。以女性乃至更多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审视和改造城市,是营造公平公正的城市环境的必由之路。UPI
作者:曹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副教授。k_cao@126.com
杨熔潞(通信作者),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硕士研究生。rongluyang@zju.edu.cn
李双金,广岛大学先进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广岛大学移动城市政策研究室(Mobilities & Urban Policy Lab)副主任。lisj@hiroshima-u.ac.jp
排版| 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