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出租车的“车轮史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11:20 2

摘要:从1976年全市仅有的十几辆三轮摩托出租车,到如今奔跑在路上的1.3万余辆现代化出租车,这些“流动窗口”不仅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更将无数与出行相关的故事、与时代同步的印记,悄悄“藏”进了方寸车厢。

晨曦微露,城市渐渐苏醒。车流中,川流不息的街道上,一辆辆出租车如同“移动的取景框”,一边承载着市民的日常出行,一边记录着城市的日新月异。

从1976年全市仅有的十几辆三轮摩托出租车,到如今奔跑在路上的1.3万余辆现代化出租车,这些“流动窗口”不仅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更将无数与出行相关的故事、与时代同步的印记,悄悄“藏”进了方寸车厢。

连日来,记者走近不同年代的乌鲁木齐出租车司机,透过他们与出租车的影像记忆,触摸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聆听它向前奔跑的足音。

从 “稀罕物” 到 “招手停”:三轮摩托开启行业序章

1976 年的乌鲁木齐,街道上还少见机动车的身影。1976年11月,乌鲁木齐市委批准成立“乌鲁木齐市出租汽车公司”,2000 年后更名为新疆旅游出租汽车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标志着乌鲁木齐出租车行业迈出了第一步。

王茹梅在出租车——莫斯科人上留念。

83 岁的王茹梅,是这家公司的第一批汽修工。半个多世纪过去,她仍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我和丈夫王富服从组织安排,一起从别的单位调来出租汽车公司的,虽然是维修工,他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出租车司机。那时的出租车,就是带篷子的后三轮摩托,全乌鲁木齐也就十几辆,主要跑火车站到碾子沟客运站这条线,每人 1 块钱,还能拼客。”

在那个自行车是主流代步工具的年代,开出租车是 “令人羡慕的职业”。9月14日,王茹梅回忆,1976 年底,公司添了几辆机关部门即将淘汰的小轿车,主要在友好路、红旗路等中心城区服务,“坐车的大多是外宾、干部,或者有急事的人。那时候楼房矮、道路窄,能坐上小汽车,可是件稀罕事”。

王茹梅和儿子王宏江正在翻看老照片。

“会修车的肯定会开车,但会开车的不一定会修车。” 王茹梅笑着说,当年修车全靠经验,零件拆装全凭一双手。1985 年前后,公司引进了 10 辆皇冠轿车、20 辆地平线轿车,都是纯进口车型。“你看这张照片,就是皇冠车!” 王茹梅的儿子王宏江接过老照片,语气里满是感慨。1981 年,受父母影响,他也成为了一名汽修工,“那时候我一个月工资才 36.5 元,一辆皇冠车要 2 万元,相当于普通人四十多年的收入”。

出租车的 “队伍” 在悄然壮大。据资料记载,1986 年,乌鲁木齐市出租汽车公司的车辆已增至 1624 辆,伏尔加、波罗乃兹、野马、拉达等轿车,以及 “丰田” 面包车纷纷加入,街头的 “车轮色彩” 渐渐丰富起来。

左立言和他的丰田海狮面包车。

75 岁的左立言,是第一批驾驶丰田海狮面包车的司机。翻着泛黄的老照片,他的思绪回到了 1984 年:“我之前开的是嘎斯 69 小轿车,后来换成了 12 座的海狮小面包,那是当时出租行业最好的车型,座位多,我们单位买的时候一辆车两万七八,起步价只有 6 元钱,团体用车单位特别喜欢。”

计价器的出现,是行业规范的重要一步。1991 年,乌鲁木齐出租车开始安装计价器,起步价 6 元;1992 年底,起步价调整为 10 元。“刚装计价器时,没人愿意用,大家都习惯议价 —— 短距离 5 元,远一点 10 元、15 元,都要整数。” 左立言说,直到起步价涨到 10 元,计价器才真正 “派上用场”,“那时候桑塔纳 10 元能跑 4 公里,夏利 10 元能跑 5 公里,明码标价,乘客也放心”。

1998 年,乌鲁木齐出租车行业迎来重要转折点:起步价起步价由10元可乘5公里降低为统一的6元可乘3公里;当年4月《乌鲁木齐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出台。

2013年4月至今,乌鲁木齐出租车价格调整为10元可乘坐3公里,从此,出租车运营有了 “硬规矩”,乘客权益也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从 “蹲点等” 到 “电话约”:桑塔纳里看城市崛起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天山南北,乌鲁木齐的经济活力不断迸发,“打车” 不再是 “奢侈事”,渐渐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新疆旅游出租汽车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雷锋车队党支部书记夏永,是这段 “黄金时期” 的亲历者。1989 年从部队转业后,他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我的第一辆车是国产的天马牌越野车,开了一年,后来又开过波罗乃兹、拉达、伏尔加、皇冠…… 每一款车,都记着一段城市的故事”。

夏永和他桑塔纳合影。

1992 年,夏利出租车首次出现在乌鲁木齐街头;同年,公司还引进了 10 辆奥迪、40 辆标致、100 辆桑塔纳。“夏利和桑塔纳空间大,有空调,跑起来稳,乘客都爱坐。” 夏永记得,那时候路上的车明显多了,商场、宾馆、火车站前,常常能看到排队打车的人,“我们兜里都揣着地图本,哪条路新修了、哪个小区刚建成交付,都得记在心里,生怕耽误乘客时间”。

BP 机的 “滴滴” 声,是那个年代的独特记忆。“那时候市民开始习惯打电话叫车,BP 机一响,我们就赶紧回电话确认位置。” 夏永说,随着打车需求越来越大,出租车司机也从最初的 “蹲点等客” 变成了 “扫街拉客”,城市的出行半径,在车轮下不断扩大。

透过桑塔纳的车窗,夏永见证了乌鲁木齐的 “成长”:“以前友好路一带没几栋高楼,后来一座座商场、写字楼拔地而起;红山附近的老破旧,慢慢变成了整洁的居民小区;河滩快速路通车后,从城南到城北,时间缩短了一半。”

出租车司机王忠海和他驾驶的拉达车。

上世纪 90 年代,乌鲁木齐出租车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除了老牌公司,又新成立了 4 家车队,“打的” 成了流行的出行方式。55岁的王忠海当时是乌鲁木齐宏大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一名出租车驾驶员。在他的相册里一直保存着一张与白色拉达出租车的合影:“那时候我开的是一辆原装进口的拉达2107,后面车型越来越多,夏利成了主流,还开过桑塔纳,再到后来推行‘七统一’—— 统一车型、统一颜色、统一标识,服务越来越规范,乘客也更安心。”

从 “燃油车” 到 “新能源车”:绿色车轮驶向智能未来

如今的乌鲁木齐街头,一抹抹新能源车租车格外亮眼 —— 车辆穿梭在大街小巷,不仅改变了市民的出行体验,更成为城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

截至目前,乌鲁木齐共有 21 家出租车企业,13782 辆出租车,22418 名从业人员。这些奔跑的 “车轮”,正以更智能、更环保的姿态,服务着这座城市的日常。

出租车司机麦吾兰江・图尔荪与驾驶的新能源车合影。

“以前开燃油车,发动机嗡嗡响,夏天车里还会有汽油味,挂档减档时总有点顿挫感。”33 岁的麦吾兰江・图尔荪开了 5 年出租车,换了纯电新能源车后,他连连感叹 “真香”。“新能源车几乎没噪音,提速快,成本也低 —— 以前加一箱油要300多块,用天然气的出租车每天还需要加气两三次;现在充一次电才 60多块,就能跑400多公里,开着心里踏实”。

除了车辆升级,司机的 “装备” 也与时俱进。麦吾兰江・图尔荪的车里,车载智能终端实时接收订单,手机 APP 能规划最优路线,微信、支付宝收款无缝衔接,“以前收现金还得找零,现在乘客下车扫码就走,又快又方便”。在他看来,城市的变化不仅是拔地而起的高架桥、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更是出行方式里藏着的 “智慧密码”——“比如导航能避开拥堵路段,充电桩能实时显示空闲状态,这些细节都让我们的工作更高效,乘客的体验也更好。”

不过,新能源出租车也有 “小顾虑”。“跑长途或者去远一点的地方,会担心没电。” 麦吾兰江笑着说,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停车场、加气站都建了充电桩,还向出租车开放,“我们吃饭、休息的时候就能补电,一点不耽误拉活”。

走在乌鲁木齐街头,每一辆出租车都是一道 “文明风景线”:车内整洁明亮,服务监督卡、文明标语醒目;车外,统一的标识、明亮的顶灯,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出租车司机们不仅是出行服务的提供者,更成了城市文明的 “传播者”—— 他们中不乏有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的哥的姐,好人好事不胜枚举;司机师傅们也会主动帮乘客搬运行李,会耐心给外地游客介绍景点,会在雨天提醒乘客小心路滑。

从三轮摩托到新能源汽车,从 “议价出行” 到 “智能叫车”,从 “稀罕物” 到 “必需品”,乌鲁木齐出租车的 “变形记”,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更是百姓生活水平提升的见证。这些奔跑的车轮,驶过了岁月的沟壑,载着市民的期待,正朝着更绿色、更智能、更宜居的未来,继续前行。

这部 “车轮上的城市出行史”,未完待续……

文 图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梁淑芳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