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脱口秀圈的女性,格外能打。王小利、小帕一路杀进总决赛,全网都在讨论“女冠军”是不是要来了。她们也毫不避讳自己的野心,在鲁豫的《豫见她们》节目里,坦然聊起渴望和遗憾。
今年脱口秀圈的女性,格外能打。王小利、小帕一路杀进总决赛,全网都在讨论“女冠军”是不是要来了。她们也毫不避讳自己的野心,在鲁豫的《豫见她们》节目里,坦然聊起渴望和遗憾。
步惊云一句“女大王是迟早的事”,王小利说“我们已经表达了自己,没有遗憾。”在舞台上,她们锋利、犀利,敢于迎接争议;到了鲁豫的圆桌前,却变得克制、温和,把幽默背后的苦涩和成长赤裸呈现。这种对比,更让人感受到女性表达的复杂与厚度。
圆桌对谈,女性视角开启新样本
现在的综艺节目,舞美越来越复杂,花字满天飞。但《豫见她们》反其道而行,四把椅子围着圆桌,布景简洁,气氛松弛。鲁豫和三位女性嘉宾平等对话,大家眼神、肢体都是真实流动的,不是那种“主咖带新人”的分级感。形式上像《圆桌派》,但核心是全女性阵容。
节目话题切入点很生活化,比如第一期聊“年龄”。通常讲女性年龄,总带着焦虑和压力,但鲁豫和嘉宾们聊的是成熟、自由和自信。她刚刚翻译完《年龄是一种感觉》,也在新书见面会上坦言,年龄对她来说是最轻的束缚。她在不同节目里点评选手、观察新人,温柔但有力量,这种从容感,正是年龄带来的。
第二期聊原生家庭,小帕讲自己继承了父亲的“自毁冲动”;小雪则回忆父亲的否定和自己做记者的经历。每个话题从个人故事出发,自然延展到社会议题。脱口秀舞台上的表达,和圆桌里的自我剖析互为补充,让观众看到女性真实的脆弱与坚韧。
女性议题,不只是“女性专属”
一个亮点是,《豫见她们》没把女性话题锁死在“婚姻、家庭、事业”这些老套路。而是用女性经验撬动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比如成功、失败、社会规训、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些其实每个人都能共情。鲁豫坦言,传统圆桌节目总是“男性主导”,女性往往处在次席。但在《豫见她们》里,女性坐上了主位,拥有完整的表达权。
这档节目的难得之处,是在“女性表达”热潮下,保持了冷静和克制。
流量综艺喜欢制造对立和冲突,但《豫见她们》拒绝了“非黑即白”,而是让嘉宾们慢慢聊,把复杂的经历讲出来。比如小雪谈父亲,更多是理解和反思,而不是简单的批判。毛尖谈“大女主”,也质疑“完美女性”的模式化叙事。大家都在反思,女性独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妥协、有反复的渐进状态。
圆桌对谈让观众看到,女性表达不是为了对立,而是为了更多人理解彼此的困境。节目里没有“高高在上”的精英视角,都是以个体经验分享真实生活。
与以往的“鲁豫有约”不同,这次鲁豫自己也是总策划。
她不再只是提问者,更像一位沉稳的“压舱石”。当嘉宾情绪激动,她会温柔接住。当需要推进话题,她又能自然切换角色。导演组也强调,录制时追求朋友聚会般的松弛和安全感,让嘉宾敢于袒露最真实的自己。
主创团队坦言,录制时经常被嘉宾的故事打动。她们更看重信任和真诚,而不是流量和冲突。观众觉得节目“好看”,真正原因是故事有厚度、表达有温度。
女性表达,真正的力量在于共性
《豫见她们》为女性向综艺提供了新样本。它不依赖大制作,不消费女性,而是给女性表达留出一张平等的圆桌。更重要的是,这些女性议题最终落点在“人”的共性——亲密关系、失败、成长、社会规训。真正好的表达,不是制造对立,而是让更多人看到彼此的真实和温柔。这种慢下来、讲真话的表达,才是当下社会最稀缺的。
来源:BOSS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