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年前双龙用罢工“赶走”中国资本,而这次,筹码在中国人手里。近日,韩国汽车品牌KG Mobility(原双龙汽车)宣布,与奇瑞汽车签署共同开发中大型SUV协议,并巩固两家公司未来发展的技术合作。这事乍一听有点“旧瓶装新酒”的意味,因为这个双龙曾在中国市场经历
二十年前双龙用罢工“赶走”中国资本,而这次,筹码在中国人手里。近日,韩国汽车品牌KG Mobility(原双龙汽车)宣布,与奇瑞汽车签署共同开发中大型SUV协议,并巩固两家公司未来发展的技术合作。这事乍一听有点“旧瓶装新酒”的意味,因为这个双龙曾在中国市场经历了上汽撤资的阵痛、马恒达收购的失败,以及KG集团接盘后的重组动荡,如今与奇瑞携手,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
先看双龙的处境。作为韩国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双龙早年靠柴油发动机和硬派越野车在全球打下过一片天地,但命运多舛。2004年上汽入股后因文化冲突和经营分歧闹得沸沸扬扬,2009年罢工事件更是成为中韩汽车合作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最终上汽撤资,双龙又经历印度马恒达收购未果,2020年再度破产,直到2022年被KG集团接手改名KG Mobility。如今的它虽然推出了纯电车型Torres EVX,但技术短板明显:混动技术空白,新能源依赖外部电池供应商,燃油车平台老化,在现代、起亚主导的韩国市场里竞争力薄弱。
而奇瑞这边,正处在全球化扩张的关键期。作为连续22年出口第一的中国品牌,2024年出口量突破114万辆,海外市场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奇瑞的优势在于技术平台化能力,比如T2X平台能灵活开发不同尺寸的插混SUV,瑞虎9、星途瑶光等明星车型都是基于此平台。但韩国市场对它来说是块难啃的骨头:本土品牌占据90%以上份额,消费者对外国品牌接受度低,直接进入容易碰钉子。这时候盯上KG Mobility,大概率是既看中对方在韩国本土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也想借其在越野领域的技术积累,补上自己在特定细分市场的短板。
双方在2024年10月签的协议,表面看是技术授权合作开发车型,核心却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战略博弈。奇瑞把T2X平台的插混技术、智能网联系统输出给KG Mobility,目的是换取进入韩国市场的“门票”和全球渠道的协同。合作车型避开中美国市场,主攻欧洲、东南亚、中东,既能避免和现有的产品打架,又能利用KG在6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这种模式和当年上汽直接收购不同,奇瑞不承担对方的历史债务,靠技术专利费和供应链收益赚钱,还避开了韩国强势工会可能带来的管理风险。双龙当年罢工让上汽吃尽苦头,现在奇瑞作为技术合作方,不用直接介入劳资关系,压力就小了很多。
从行业层面看,这一步棋体现了中国车企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的转变。2004年上汽收购双龙时,中国汽车工业还在摸索阶段,想靠资本换技术;如今奇瑞带着新能源技术优势出海,用平台和混动技术赋能对方,本质上是技术标准的输出。举个例子,T2X平台的插混技术比韩国本土车企领先2-3年,KG Mobility用上这套技术后,能更快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车型,奇瑞则借此在韩国市场刷存在感,甚至未来可能通过本地化生产绕开贸易壁垒,为进军欧美积累经验。除此之外,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供应链的协同。KG现有车型已经用了比亚迪电池,未来合作车型可能会进一步引入中国的电机、电控系统,由此慢慢打破韩国汽车产业链的封闭性,让中国零部件企业有机会融入其中。
当然了,挑战也不少。双龙在中国市场的口碑曾经因为质量问题和劳资纠纷跌到谷底,虽然现在合作车型不一定直接用双龙品牌,但消费者难免会把两者联系起来,奇瑞得小心别被负面声誉拖累。再有,技术整合也是个难题。KG Mobility过去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底盘调校经验,能不能和奇瑞的新能源技术无缝对接?对方之前想搞Korando混动没成,直接跳去纯电,现在要补上混动的课,奇瑞得花精力帮他们建立技术吸收体系,才能避免“消化不良”。还有韩国工会的潜在影响,当年上汽的教训太深刻,奇瑞虽然不控股,但作为重要合作方,在生产流程优化、效率提升等方面难免和工会打交道,得找到平衡点。
往大了看,这起合作反映的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塑。韩国汽车产业过去靠现代、起亚撑起一片天,产业链相对封闭,现在KG Mobility和奇瑞合作,相当于打开了一个缺口,倒逼本土企业加快创新。而中国车企通过这种技术输出型合作,不再局限于卖车,而是参与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从“制造出海”走向“技术出海”。这种模式实际上对其他中国品牌也有借鉴意义,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国产品牌用类似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避免正面硬刚,用技术赋能实现双赢。说到底,奇瑞和KG Mobility的合作,是一场精心算计的“双向奔赴”。奇瑞看中的不是双龙的品牌残值,而是其本地化生产能力和全球渠道;KG Mobility则急需补上新能源技术短板,借奇瑞的平台快速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20年积累的技术自信,也是全球化战略的升级,不再靠低价走量,而是用技术优势打开市场,甚至改写游戏规则。当然,这条路能不能走通,还要看后续的技术落地、市场反馈和文化磨合,但至少它为中国车企出海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当技术足够强时,合作可以更平等,角色可以更主动,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全球化竞争。
来源:轰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