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老照片——农机修造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0:36 1

摘要:虎林县农机修造厂,是虎林县地方国营职工最多,规模最大的机械制造企业。该厂位于虎林镇中心路与爱民西街西北夹角,占地面积4.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9137平方米,办公室897平方米。

虎林县农机修造厂,是虎林县地方国营职工最多,规模最大的机械制造企业。该厂位于虎林镇中心路与爱民西街西北夹角,占地面积4.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9137平方米,办公室897平方米。

九十年代初的虎林农机修造厂

虎林农机修造厂成立于1952年4月,由虎林县供销合作社负责筹办,企业名称为虎林县农具厂,闫忠孝任副厂长并主持工作,职工17名,人员主要以一些私营炼铁炉等技术工人为主。主要业务完全为人力,手拉风箱,冶炼生铁,铸造各种铁木小农具。1953年,个体“兴顺”炼铁炉业主朱宝义带小炼铁炉参加工厂。企业自此开始生产犁铧和炉盖、炉篦、大锅等民用品。

1954年新建办公室147平方米,购置全县第一台切削机床和一台柴油机,企业走出了手工作坊的模式,向机械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58年2月25日,农具厂改为地方国营虎林农机修造厂。企业经营范围也由以民用农具为主,向农业机械修理转变。1959年3月,局县合一时期改为虎林农场机械厂。1962年,局县分开,虎林农场机械厂移交给虎林县农机管理局,改为虎林县农机修配厂,后又改回农机修造厂。

1959年,企业成立了机修车间,增加了拖拉机维修业务。当年修理拖拉机30台,生产农机配件500件。1960年,政府投资5.8万元,购置了整圆硫化机,自动车床等主要设备。自1962年开始,省农机局先后投资276.5万元,扩建厂房和购置设备。新建锻工车间、底盘车间、配件车间、铸压车间、热处理车间,建筑面积达1799.8平方米。购置了水力测功器、弹簧测力器、燃油泵试验台、进口磨床、250Kg和750Kg 空气锤、六角车床、万能铣床等设备。齐备的工种配置,先进设备的配套,成熟技工的形成,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设备、技术、人才基础。

在寻求上级支持的同时,企业还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技术革新改造,成为企业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的利器。先后自制后桥磨床、行走磨床等设备6台,并开始生产“工农—12”变速箱总成、“铁牛55”方向机总成等新产品。采用新工艺12项。其中:可锻铸铁浇铸“工农—12”变速箱成为省内攻关项目,八刃组合刀具加工中间齿轮一次进给,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68年,企业成功制造了专为打捞沉入乌苏里江的苏军T62坦克的绞盘机,为保留侵略罪证和军事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农林部和省农机局的表扬。

1972年10月,工厂通过省机械局与大庆油田签订了石油配件密封段和φ55Cm工作筒的供货合同,石油配件纳入国家石油部计划,成为生产石油配件的专业厂,当年生产配件能力达130吨。1976年,企业生产的石油配件在大庆油田列入免检产品,盈得了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市场。

虎林机械厂女工合影

1970年3月,虎林县工交革委在农机修造厂西北侧林管局汽车修配厂(虎林逸夫中学东)新建东风机械厂,职工由各厂、社抽调36名职工组成。4月,企业刚开始运营就改为虎林县机械厂。产品主要为脱谷机和社会上机器零件加工,当年实现产值10.4万元,亏损1.5万元。1971年10月,企业利用自制牛头创等简易设备和利用0.5m'化铁炉,采用积存铁水一次浇铸三吨重龙门刨床体成功。成为牡丹江地区首创,受到地区冶金机械局的表扬。1974年,县电机修配厂并入机械厂,职工增加到90人。

虎林机械厂机加车间欢送当兵工友俞爱军合影

农机修造厂和虎林机械厂,两个同行业企业在同一地区并存,境况却不尽相同。农机修造厂通过技术改造和新设备引进,生产加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出现了活多干不完的“吃不饱”现象,让企业效益提升遇到瓶颈。1971—1975“四五”期间,企业实现产值125万元,亏盈相抵净亏13.6万元。1976—1980“五五”期间,企业实现产值542万元,亏盈相抵净亏16.7万元。1981年—1983年,企业实现产值223.9万元,亏损总额54.3万元。1984年,农机修造厂新产品石油配件已达13个品种,30多个规格。同大庆、胜利、大港、辽河、华北安徽、新疆等油田签订了500吨的生产合同,但工厂仅有280吨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又一次出现了有活干不完的窘境。

反观虎林机械厂,拥有职工311名,技术人员17名、设备77台, 有较强的机加能力。虽然加工能力差些,最初活计多的“吃不了”。但后期生产没有合同,企业连年亏损,又出现了没活干的情况。1980年,企业开发暖气片这一新产品,实现产值65万元,利润5.5万元。但企业经营困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鉴于此,为了发挥两厂各自优势,县政府决定两厂合并,优势互补。1984年,两厂联合成立全县骨干企业:石油机械厂,厂长为虎林机械厂厂长于寿强,副厂长焉再臣,李德新。厂里组建了机加、机修、热锻、铸造、板金、轧钢等8个生产车间,初步形成了热加工和冷加工齐头并进的产业布局,石油配件和农机配件两翼齐飞的产品结构,农机产品遍布省内农村市场,石油配件进军全国各大油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九十年代农机修造厂大门

中心路,卫生局办公楼后的农机修造厂红砖车间,道路尽头为原县委办公楼

新企业下设有:机加一、二、三车间,机修、热锻、热处理、轧钢、铸造和板金八个生产车间;下料、喷漆和包装三个生产组;生产、技术、质量检查、设备动力、财务、供销、总务、人保、基建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10个业务科,全厂职工487人。合并后的企业,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1984年和1985年,企业实现产值714万元,生产石油配件1.28万吨,农机9万件,利润总额35.4万元,税金总额36.2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八十年代中期,厂长于寿强(右二)陪同苏联客人参观厂区

1994年,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后,经济效益迅速上升,当年完成产值705万元,实现利税54.3万元,被评为鸡西市利税大户企业。

1996年,于寿强向省委副书记王建功介绍情况(赵彦臣提供)

八九十年代后,国家经济转型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面临设备老化、员工老龄化等问题。石油机械厂和很多机械行业企业一样,面临过度依赖老产品、订单缩减、成本攀升、利润压缩等多重压力。这种结构性问题在市场需求变化时暴露明显,企业陷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困难时期。

九十年代农机修造厂(石油机械厂)红砖车间,中心路爱民街西北角(赵彦臣提供)

石油机械厂的产品在大庆油田应用

2005年3月,石油机械厂和白酒厂、啤酒厂、振业化工、建材厂、印刷厂、彩印厂、锅炉厂、白灰厂、森盛木制品厂、福源木制品厂、塑料厂、糖酒酒公司、服务公司、金属机电、万隆公司、百货针织品厂、百货大楼、一百货、宏钟五金、秋林公司21户企业进入破产、停产程序。企业破产后,石油机械厂厂房被拆除,厂区建起了房产局办公楼及民用住宅楼。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那咚咚响的汽锤声,也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我对农机修造厂的认识,缘于中学时的一次学工活动。1976年秋,虎林一中为了搞好开门办学工作,在农机修造厂创办了学工分校。主要缘于坚持开门办学的路线需要,也有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政治需要。

当时的农机修造厂还没有和机械厂合并,农机修造厂大门横梁上写着“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极大赛县而奋斗。”的横幅,大门垛两侧分别挂着“虎林县农机修造厂”“虎林县农机修造厂一中分校”两块牌匾。

实习学生走出农机修造厂大门,左二向右徐晓慧、刘世秀、白雪、毕加德、冠丽娅(赵彦臣提供)

同学们到农机修造厂后,工人师傅先组织我们学习了一些安全生产的基本常识及各工种需要注意的事项,又参观了厂区,熟悉一下生产流程,而后对每位同学进行分工,我被分配到机械加工车间北面的热处理车间。

当时的农机修造厂和其他机械加工企业一样,实行三班倒,但我所在的热处理车间没有夜班,或者是没有安排我们学生上夜班。在机械加工车间的同学,有幸“享受”了三班倒待遇。对于男同学,夜班白班没有什么区别,可女同学,本就胆子小,加之年龄又小,夜班下班回家对她们而言,是件极困难的事情。有些家远的女生,只能让家长半夜来接她们下班。或者不吱声的跟在男生的后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明确让男生相送,双方彼此心知肚明却没有一句沟通,男生默契地把女生一个个送到家门口。有一件事我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当时男女不说话,男生是如何知道女生家的地址,并把她们送到家的……

实习期间部分女生合影

第一排左至右黄丽娜、张小吾、张继吾、朴玉梅。二排左至右谢丽鞠玉梅、贾翠霞、高振华。三排左至右孙敏、刘伟艳、孙秀花、王仁春。

九十年代,机械行业不景气的时期,西岗齿轮厂的一些技术工人,曾被石油机械厂招聘过去,在机关或车间成为生产的骨干,如进入技术科的曲万利,进入车间的马兆宏、吴长艳、刘宪华、谷田等……

随着企业破产,农机修造厂的职工,在经济转型带来的生存挑战面前,经历了从产业工人到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转变,也经历了一个工匠从头再来的困苦。面对稳定的“铁饭碗”瞬间破碎,面对眼前的生计严峻挑战,他们并未消极等待,在一路汗水一路艰辛的再就业中,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塑造命运,在困境中寻得出路。当然,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苦涩中的坚持,只有自己知道……

来源:西岗老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