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派新闻讯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业务干部桂三超与二胡结缘29年,她以琴弦为笔、音乐为墨,将传统民乐融入城市日常,通过公益演出、互动教学,让二胡艺术走近更多市民,用音乐传递文化温度。“二胡的两根琴弦,已经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希望可以通过对二胡艺术的传
新派新闻讯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业务干部桂三超与二胡结缘29年,她以琴弦为笔、音乐为墨,将传统民乐融入城市日常,通过公益演出、互动教学,让二胡艺术走近更多市民,用音乐传递文化温度。“二胡的两根琴弦,已经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希望可以通过对二胡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让二胡成为人们生活的‘知音’。”桂三超表示。
桂三超在市人民广场演奏。
广场奏响民乐 花下雅集引来围观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4月7日,在市人民广场的花海里,38岁的桂三超轻握二胡弓杆,指尖在弦上跳跃,全情陶醉于二胡演奏《我的祖国》中。韵味十足、淋漓尽致的演奏吸引了市民驻足欣赏,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唯美的一幕。
随着琴弓翻飞,《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旋律流淌而出。两位围观的市民被音乐感染,跳起交谊舞,在欢快轻盈的步伐中,仿佛回到了芳华岁月;有家长带着小朋友来接受“音乐熏陶”,桂三超又为小朋友即兴演奏了一曲《小星星》。
当花海遇到二胡,桂三超的“小型演出”成为春日里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感觉很不错,市井舞台也可以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有机会也带着我的学员,去风筝广场等公园景区表演!”桂三超表示,这种“零门槛”展演满足了公共文化需求,打破剧场边界,让民乐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桂三超与二胡“邂逅”于1996年。当时,学校组建民乐团,她被分到二胡组,自此成就了她与二胡的深厚渊源。
从完全不懂二胡到渐渐爱上二胡,琴弦震颤间,桂三超逐渐体悟到民族乐器承载的千年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多年来,她始终保持着学习习惯,多次参加二胡专业培训课程,并去多个城市欣赏大师演出,精进二胡技艺,演奏也愈发灵动清秀、婉转起伏、扣人心弦。
桂三超参加2025文旅贺新春促消费活动演出。
探寻融合 用二胡奏响潍坊文化赞歌
2017年成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的文艺骨干以来,从面向基层一线的社区舞台,到高雅的新年音乐会,桂三超参与了各种文艺演出。
“演出可以弘扬二胡艺术,让潍坊不同群体的人近距离了解、欣赏传统民乐,我很珍惜每个演出机会。”桂三超说,她演奏时多选择一些曲风欢快的经典曲目,如热烈奔放的《赛马》《战马奔腾》,快意恩仇的《世间始终你好》《铁血丹心》影视主题曲等。
除了演奏经典二胡曲目,桂三超还十分注重二胡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用手中的琴弦拉响潍坊文化赞歌。桂三超和团队以潍坊民歌《对花》旋律为素材创作的《对花主题民族管弦乐合奏》,旋律优美欢快,在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优秀新创群众文艺作品汇演的舞台上,展现了潍坊民歌的独特魅力;她与同事任健参与创作的大鼓戏《翠兰搬兵》,将二胡等传统器乐作为伴奏融入地方曲艺中,让作品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展现了山东曲艺的创新与融合,获得山东省“泰山文艺奖”。
作为二胡演奏员,桂三超曾参与大型现代茂腔《失却的银婚》的乐队伴奏,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连演三场。桂三超独奏的原创作品《春天的渴望》,生动地演绎了潍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二胡与潍坊文化元素的融合,让传统民乐走到人们的生活中,让古老的乐器变得更加多元。”桂三超表示。
在二胡公益课上,桂三超(左二)现场指导学员。
热衷公益培训 帮学员实现愿望
近日,潍坊市文化馆公益培训课程开课了。在二胡公益课上,桂三超现场指导学员,从持琴姿势到握弓要领,从音符、音阶到演奏技巧,让学员们学习体验国乐之美。
培训教学是桂三超的“舒适区”,也是她十多年来非常热衷的事情。早在2011年,她就开始参与潍坊市老年大学二胡课程教学工作,市文化馆的公益培训几乎每年都参与。她教过的学员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5岁。“看到他们不管什么年龄都充满对二胡的热爱和执着,我非常高兴。他们有的想登上舞台,有的想丰富生活,我也乐意帮助他们实现这些小小的愿望。”看到学员学有所获,桂三超内心成就感满满。
桂三超还经常参加文化艺术进校园巡演活动,希望每一次演出都能给孩子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二胡,让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桂三超说。
新派融媒体记者:隋炜凤/文图 宋寿爽/视频
来源:新派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