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路上忆童年!鲁迅写百草园时竟在通缉名单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9 18:24 1

摘要:1926年9月18日,厦门大学的一间宿舍里,46岁的鲁迅点了一支烟。窗外是南方的酷暑,蝉鸣聒噪,但他笔下却流淌出童年绍兴的雪、泥墙根的蟋蟀,以及书塾里摇头晃脑的老先生——这篇“逃亡中写就的童真”,后来成了几代人语文课本里的“白月光” 。

1926年9月18日,厦门大学的一间宿舍里,46岁的鲁迅点了一支烟。窗外是南方的酷暑,蝉鸣聒噪,但他笔下却流淌出童年绍兴的雪、泥墙根的蟋蟀,以及书塾里摇头晃脑的老先生——这篇“逃亡中写就的童真”,后来成了几代人语文课本里的“白月光” 。

那年春天,鲁迅刚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名单。他被迫离开北京南下,在厦门大学空荡荡的校园里,连个能聊新文化运动的人都没有。白天翻着古书校勘,夜里听着海浪声,他忽然想起小时候拔何首乌弄塌的泥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传说,还有三味书屋里趁先生读书偷画小人儿的秘密——这些碎片,成了他对抗苦闷的药方。

文章最初发表在《莽原》杂志时,副标题叫“旧事重提之六”,后来才和其他回忆散文一起被编成《朝花夕拾》。但谁也没想到,这篇“被迫营业”的童年日记,竟在30年后被语文教材编辑们盯上。1950年代,它首次入选人教版课本,理由是“生动展现旧式教育图景”,结果学生们全跑去模仿鲁迅雪地捕鸟,气得老师直拍戒尺。

鲜为人知的是,文中藏着两处“危险的叛逆”。写百草园时特意强调“朱文公的子孙”买走了园子,暗讽朱熹理学禁锢人性;描写书塾先生拒绝回答“怪哉虫”的段落,更是被学者视为对封建教育“灭杀好奇心”的精准打击36。据说某版教材曾想删减这些内容,最终因“文学价值过高”作罢。

如今绍兴的百草园里,皂荚树下永远挤着打卡的年轻人。他们摸着鲁迅爬过的石井栏,却不知道这块青苔斑驳的石头,曾是一个文豪在政治追杀中打捞出的精神锚点。而三味书屋内“早”字课桌的玻璃罩上,总映着孩子们的脸——和百年前一样鲜活,一样躁动。

来源:秦国的历史

相关推荐